摘要:2025年,王健林被“限高令”钉在热搜上的那天,让人梦回当年拍着桌子说“先挣它一个亿”,还放话让迪士尼在国内20年不盈利的那位大佬?
2025年,王健林被“限高令”钉在热搜上的那天,让人梦回当年拍着桌子说“先挣它一个亿”,还放话让迪士尼在国内20年不盈利的那位大佬?
现在,这位连坐飞机选什么舱位都做不了主,股权被冻着,名下不少资产也被查封,这落差大得像从云端直接踩空。
其实,万达早年那套玩法,放在当时看是真够“野”的。
在一个城市拿块地,先建个万达广场,然后把旁边的住宅和商铺一卖,钱立马就能回笼,广场本身还能靠收租金持续赚钱,简直像台移动印钞机。
后来国内玩顺了,王健林又开始满世界“扫货”,美国的电影院线、伦敦的五星级酒店、西班牙的地标建筑,那几年他去哪,财经新闻头条就跟到哪。
本来想这“全球扫货”的日子能一直续着,后来发现时代风向变了,以前的好路子全堵上了。
“房住不炒”的口号一出来,接着又出了“三道红线”,这俩政策等于直接给房地产公司上了紧箍咒,负债越高,越借不到钱。
万达以前靠借债扩张的模式,也就是常说的“高杠杆”,一夜之间从发动机变成了催命符。
以前花大价钱买回来的海外资产,也从“香饽饽”变成了“包袱”,养着要花钱,卖了又没人出好价钱。
现在万达欠的钱可不是小数目,总共加起来有6000亿左右,今年到期要还的就有400亿,可账上能用的现金才116亿,这缺口怎么填都让人犯愁。
单靠广场收租金根本不够,现在每个广场的租金涨得特别慢,还赶不上债务利息的一半,长白山那个度假区更是年年亏,一年就得亏4亿。
王健林父子的身家也跟着缩水,以前上千亿的财富,现在只剩五百多亿,手里130座自持广场,就算把这些广场全估值,也填不上这么大的债务坑。
既然欠了这么多钱,王健林也没坐以待毙,这几年他就干一件事:卖东西。
有人说他这是“割肉续命”,其实他心里门儿清,是想借着“卖卖卖”转型。
2024年一年,他就卖了48座万达广场,回笼了500亿现金,连北京的万达总部大楼都卖了,万达电影的控股权也拱手让人,甚至有4座轻资产项目的管理权都退了。
他想把那些笨重的“重资产”全甩了,只留下“万达商管”这个牌子和背后的管理能力,从以前管着一堆广场的“重装将军”,变成只靠品牌和管理挣钱的“军师”。
所谓的“轻资产”模式,说通俗点就是不自己买地建广场,只给其他开发商输出万达的品牌,帮着管理运营,然后拿管理费和分成。
2020到2022年,万达新增的149座广场里,八成都是这种轻资产项目,后来新成立的新达盟还拿到了600亿的投资,估值一下子冲到了千亿。
本来想着转型能让万达缓过来,可问题也跟着冒出来了。
王健林手里的股权只剩40%,60%的决策权都在投资方手里,要是万达商管上市失败,他还得掏440亿回购股份,这又是一笔压得人喘不过气的钱。
其实,王健林军人出身,一辈子都想掌控局面,以前连迪士尼都敢叫板,现在连公司的决策权都没多少了,这种失控感,我觉得比亏钱还让他难受。
他现在玩命卖资产,不光是为了救公司,也是想告诉所有人,更是告诉自己,万达这艘船,舵还在他手里,就算要扔货物,也得由他来决定扔哪个。
同样做轻资产,华润置地就做得比万达好,人家的轻资产利润能破百亿,还靠两个REITs平台打通了融资和退出的渠道,钱能进能出,运营得特别稳。
万达呢,现在还得靠卖资产回血,运营能力跟华润比还差一截。
更何况现在直播电商对线下广场冲击太大,万达广场的出租率和营收都在降,有些铺位空了好几个月都租不出去,这转型之路走得一点都不轻松。
其实万达的起起落落,不只是王健林一个人的事,更像是以前房地产时代的一个缩影。
我们这代人,以前都觉得买房就能一直赚,万达和遍布全国的万达广场,就是这个“房地产神话”最具体的象征。
现在王健林被限高,与其说这是一个大佬的落魄,不如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前靠胆子大、敢借钱就能成功的日子,彻底翻篇了。
现在的商业逻辑变了,以前大家比谁的地多、楼多,谁的资产规模大;现在比的是谁口袋里的现金多,谁的运营能力强。
你手里的房子再值钱,卖不掉换不成现金,那就是一堆压死人的水泥。
600亿的投资给了万达一点喘息时间,但债务和控制权的问题没解决,还是有随时翻船的风险。
最后也想问一句,失去了控制权的王健林,还能靠他那套管理能力,把万达从泥潭里拉出来吗?
来源:有风来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