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载青丝化白首,书写哈尼族女村医的生命守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6 19:08 2

摘要:暮色漫过勐汤河时,52岁的咪朵坐在戈牛村卫生室门口擦拭药箱。铝制箱体上的划痕深浅交错,最显眼的那道,是1993年她跟着老普医生接生时磕出的印记。三十一年间,药箱从木质换成铝制,里面的药从阿司匹林变成急救药品,唯一不变的,是箱底永远备着的几颗水果糖——那是为随时

在西南边陲的偏远山村

总有默默坚守的身影

撑起乡亲的安康

景哈乡戈牛村的哈尼族村医咪朵

便是这样一位坚守者

扎根乡村31年

她背着药箱守护村民健康

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

暮色漫过勐汤河时,52岁的咪朵坐在戈牛村卫生室门口擦拭药箱。铝制箱体上的划痕深浅交错,最显眼的那道,是1993年她跟着老普医生接生时磕出的印记。三十一年间,药箱从木质换成铝制,里面的药从阿司匹林变成急救药品,唯一不变的,是箱底永远备着的几颗水果糖——那是为随时可能袭来的低血糖准备的“救命粮”。

装着水果糖的“不一样”的药箱

1993年的秋天,20岁的咪朵攥着卫校毕业证,推开戈牛村卫生室吱呀作响的木门,风雨侵蚀的木板门上,“卫生室”三个字早已发白;两排掉漆的木柜、墙角结网的血压计,破旧的药箱,构成了她此后半生的战场。“老普医生,这咋看病呀?”老村医蹲在门槛上卷旱烟,吧嗒一口说:“当年我背着木箱给人接生,不也过来了!”当晚,她在煤油灯下翻开泛黄的《农村医生手册》,煤油灯芯“噼啪”爆响,把她的影子投在土墙上。她在手册第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下一行字:“1993年7月1日,咪朵开始当村医。”

一纸证书,半生守护,20岁的咪朵踏上戈牛村行医路

头一个月,她跟着老普翻山越岭,足迹遍布戈牛村委会的每一个哈尼族村寨。半山腰的吊脚楼,竹梯几乎垂直,彷如插入云端;泥泞的山路让她不知摔了多少跤。有次冒雨出诊,为发烧的孩子看病时不慎跌倒,药箱里的玻璃注射器摔得粉碎。她蹲在泥地里哭了一场,却又颤抖着捡起碎片——那是卫生室最珍贵的家当。

传承三代村医的木质药箱

村医咪朵对戈牛村一位6岁小孩进行水痘回访出诊。左二为第一代戈牛村卫生室村医沙农

咪朵和被村民们尊称为“老普”的第二代戈牛村卫生室村医张永强(左一)合影

2018年7月的一个雨夜,雷电劈开墨黑的天幕,建档立卡户梭三抱着抽搐的3岁儿子冲进卫生室:“医生!孩子吃什么吐什么,救救他!”咪朵迅速用中医针灸稳住病情,随后安排转院。孩子父亲红着眼眶攥住她的手:“你是山里人的福星!”三十一年里,她经历了无数这样的生死时刻。2024年,村民马凤劳作时被机械划伤,鲜血喷涌。咪朵背着药箱狂奔上山,声音坚定而温柔:“别害怕,我在呢,马上处理。”用纱布按压止血、生理盐水清创、紧急联系救护车……直到目送救护车远去,咪朵才发现手上不经意间划开了一道伤口,身上的白大褂早已被汗水浸透。咪朵仿佛看到了三十一年前那个雨夜,老普医生背着药箱摔断腿时,药箱磕出的深深伤痕。

村医咪朵救助现场

在戈牛村,咪朵以卫生室为家,三十一年间几乎未休过一天假。她不仅承担基本医疗,还肩负11项公共卫生服务:白天走村串户为慢性病患者测血压、量血糖,组织健康讲座;深夜伏案将1270余名村民的健康数据录入档案。连续10多年获评景哈卫生院先进个人,荣获“云南省优秀乡村医生”称号,可她总说:“我应该把村民的病痛放在心坎上,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Daily✦₊

咪朵的日常巡护

今年2月,85岁的咪哎奶奶临终前攥着她的手:“亚米(哈尼族语意为姑娘),多亏你让我知道自己血压高不高……”咪朵翻开老人的健康档案,最后一页工整记录着:“2025年2月10日,血压125/80。”那一刻,三十一年的岁月具象成泛黄的病历、磨损的出诊记录本及无数个在星光下奔波的夜晚。

青春扎根边陲深山,热血浇灌边境岁月。她背着装满希望的药箱,山路连绵起伏,在层峦叠嶂中若隐若现,为最基层的村民筑起健康防线。这些边境线上的医者,用满头青丝化白首,以一只药箱为舟,渡万千村民的安康。当有人问咪朵:“30多年如一日守着我们,苦吗?”她眉眼弯弯,望向静静流淌的勐汤河,笑着说:“你看这河,流了几百年,苦不苦?可村民的火塘总跃动着温暖,吊脚楼的欢笑随炊烟飞扬。”

咪朵的就诊各项台账

咪朵为村民诊治

夜色渐浓,星光爬上树梢。咪朵背起药箱,手电筒的光束划破黑暗。在戈牛村,在无数个抵边村寨,这样的身影仍在继续前行 —— 他们是照亮山野的星光,更是永不熄灭的生命守护者。

咪朵与戈牛村卫生室的合影

一万多个日夜

咪朵扎根边境故土

一本本《农村医生手册》还在续写

以仁心为灯

照亮村民的健康之路

用行动诠释 “医者”二字的分量

将大爱播撒在抵边村寨

只要还有人翻开

就永远有新的故事

向乡村健康的守护者们

致以最诚挚的礼赞!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