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撑不下去了”五个字,配上全黑图片,发完这条朋友圈,16岁的许某回到教室,把一把12厘米的家用水果刀塞进抽屉。
“撑不下去了”五个字,配上全黑图片,发完这条朋友圈,16岁的许某回到教室,把一把12厘米的家用水果刀塞进抽屉。
23分钟后,血溅楼道,他翻过栏杆,五楼的高度,一句话都没留。
朋友圈里还在刷“青春疼痛文学”,现实里的疼痛已经让同班的陈某缝了七针。
更疼的是,那把刀原本只是妈妈削苹果用的,上周才被许某顺走,理由是“住校想切水果”。
教育局的通报写得工整:金属探测门、心理教师、一对一辅导。
可通报没写,那道门装在事后,那名教师事前三次发现学生吵架,却只在值班本里画了个“√”。
监控补上了细节:冲突不是突然爆发,是像煮粥一样慢慢升温。
六个围观的孩子,有人拿手机,有人捂嘴笑,没人抬腿去找老师。
弹幕一样的聊天记录里,许某被叫“胖子”五次,每次都回个表情包,没一次回嘴。
最扎眼的是体检报告:轻度抑郁,家长没签字告诉学校。
心理老师手上有37份问卷,8个学生画出的“情绪曲线”像过山车,可之前谁都没被叫去谈过。
教育厅的紧急通知发到各校:一周内完成心理筛查。
老师们连夜打印量表,家长群里接龙“已填写”,可没人敢问,如果下一个“胖子”就在自己孩子宿舍,谁来把那句“撑不下去了”翻译成求救。
有人提议把美工刀、水果刀全锁进仓库,可锁得住刀,锁不住“被忽视”三个字。
真正的问题是,孩子把刀带进学校之前,早把“求救”带进了教室,只是没人听得懂。
刀口可以缝,五楼可以装防护网,那道“看不见”的裂缝怎么补?
也许答案没那么宏大:
今晚先别问考几分,问问同桌有没有给他起外号;
别只翻书包,也翻翻聊天记录里有没有被@的“胖子”;
别把“小孩矫情”挂嘴边,抑郁不是成年人才配拥有的“专利”。
明天早读前,班里那台永远只播校讯通的喇叭,能不能放一首不是考试注意事项的歌?
让想跳下去的人,先想起还有歌没听完。
留言区开给大家,不说鸡汤,就聊聊你读书时被叫过的最难听的外号,后来有人道歉吗?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