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临潼的骊山还沉浸在一片夜色里,突然,一阵急促的枪声传来,使得蒋介石猛地从床上坐起,一阵云里雾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临潼的骊山还沉浸在一片夜色里,突然,一阵急促的枪声传来,使得蒋介石猛地从床上坐起,一阵云里雾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正在这时,他的贴身侍卫蒋孝镇猛地撞开房门,慌里慌张地喊道:“委员长,不好了!东北军叛变,正在进攻华清池,我掩护您赶紧躲起来吧!”
闻听此话,蒋介石来不及多想,也没有穿上棉衣,只在睡衣外裹了件长袍,就跟着侍卫往后山逃去。
彼时山路陡峭湿滑,他踩着拖鞋的脚被碎石划破,鲜血也浸透了袜底,其狼狈样可想而知。
后来,两人爬到半山腰一处隐蔽的石缝时,听到身后的枪声越来越近,也看到手电筒的光束在山林里乱晃。
“活捉蒋介石”
随着东北军士兵此起彼伏的喊声,蒋介石蜷缩在石缝中,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他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狼狈的姿态,落在曾经一手提拔的张学良手里。
最终,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树枝洒在石缝上时,东北军士兵找到了躲藏在岩石后面的蒋介石。
可想而知,当老蒋蓬头垢面的被士兵架着走出山林时,他其内心的屈辱与愤怒简直难以言表。
据悉。当时蒋介石看到了山坡下站着的张学良。只见少帅穿着笔挺的军装,脸上没有了往日的恭顺,只是眼神里多了一种决绝。
“汉卿,你这是做什么?”蒋介石努力维持着领袖的威严,但声音却因为一夜的紧张而沙哑甚至颤抖。
“委员长,对不起。让您受惊了。”张学良恭敬的行了一个礼,继续说道:
“现在国难当头,我们请您共商抗日大计…”
话音未落,蒋介石猛地甩开士兵的手,指着张学良的鼻子怒斥:“放肆!你可知以下犯上是死罪?我是国民政府的委员长,你这样做是叛乱!”
然而,即便老蒋咆哮也无济于事,他还是被押上汽车,并且将其安置在西安新城大楼的一间房间里,门窗都有士兵看守,显然,曾经前呼后拥的“委员长”,如今成了阶下囚。
就在当天晚上,蒋介石坐在书桌前沉默良久,昏黄的油灯下,他看着自己被划破的脚,看着身上那件沾满尘土的长袍,手指颤抖着拿起笔,忍不住红了眼眶。
彼时,他想起自己从黄埔建军到北伐统一,从围剿红军到掌控全国,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如今却栽在张学良和杨虎城这两个“小辈”手里,越想越愤怒,于是在日记中落下6个字:“生而辱,不如死! ”
其实老蒋不是没想过自杀,当时随身携带的手枪还在口袋里,只要扣动扳机,就能摆脱这奇耻大辱。
可他转念一想,自己若是死了,南京政府必定大乱,汪精卫、何应钦之流可能会趁机夺权,红军也会趁机发展,到时候自己的宏伟大业就难以实现。
“死很容易,但我不能死。”老蒋对着日记喃喃自语,“我要活着回去,掌控局势,让这些叛乱者付出代价。”
不过,老蒋还是宣泄了心中的愤懑。
据贴身看管蒋的宋文梅回忆:
“我劝他入卧室稍憩,并劝他吃饭。我说:“这里的 饭是干净的,不会有什么意外,如果因为没有牙齿,有 麦片粥,吃点还是好的。”蒋不答也不吃。
“后来我问他喝水吗?他说,想喝些桔汁。我叫人买些桔子汁,盛了一玻璃杯给他,他一饮而尽……
很快,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可以说整个国民政府炸开了锅。
当时以何应钦为首的“讨伐派”主张立即派兵进攻西安,“武力营救委员长”;而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和平派”则认为,武力进攻只会让蒋介石丧命,主张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正当两派争论不休时,宋美龄已经带着宋子文和老蒋的洋顾问端纳,急匆匆地赶往西安,冒险解救丈夫。
其实,被关押在囚室里的老蒋更是心乱如麻,他既希望何应钦能派兵来“救”他,又担心军队真的打过来,自己会被张学良当作“人质”牺牲。
就在12月15日那天,端纳先一步抵达西安,见到了蒋介石,并且告诉他:宋美龄正在赶来。
可以说老蒋听这话后,立马紧绷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与此同时,中共代表周总理也抵达西安,带来了中共的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而当张学良见到周总理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因为有了中共的支持,和平解决的希望更大了。
终于。12月22日那天,宋美龄和宋子文抵达西安。当宋美龄走进蒋介石的房间时,看到的是一个面色憔悴、眼神却依旧锐利的丈夫。
“达令,我来了。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出去的。”
当看到妻子就在眼前,老蒋之前的愤怒和屈辱似乎消散了一些,轻声说道:“你不该来,这里太危险了。”
紧接着,在随后几天内,宋子文、宋美龄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周总理进行了多轮谈判。
最终12月24日晚,双方谈判达成共识: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杨虎城释放蒋介石。
其实当历史的进程到了这里,貌似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谁能想到,当张学良决定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老蒋睚眦必报,将受到的屈辱全部发泄再张学良身上,将他软禁起来,并且长达半个多世纪。
不过客观来说,虽然老蒋对张学良进行了“审判”和软禁,但他并没有违背在西安的承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发表庐山声明,宣布“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正式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而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终于团结起来,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只不过那页写着“生而辱,不如死!”的日记,早被蒋介石小心地珍藏起来。
可以说它不仅记录了1936年12月那个寒夜的屈辱与决绝,更见证了一个民族命运的缩影。
其实西安事变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因为它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内战,更因为它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团结抗日的希望。
如今,历史的车轮依旧滚滚向前,而1936年那个寒冷的冬天也已经远去,但西安事变留下的启示永远不会过时:在民族大义面前,所有的分歧与矛盾都可以搁置;团结一心,才能抵御外侮,才能让一个国家真正走向强大。
来源:寻史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