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治疗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国团队首次证实发病后仍有救治可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10:46 1

摘要:中国科研团队在狂犬病治疗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功挑战了这种致命疾病"发病即死亡"的医学定律。最新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采用新型鸡尾酒单克隆抗体治疗已出现症状的狂犬病感染小鼠,存活率高达69%,为这一传统"不治之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希望。

中国科研团队在狂犬病治疗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功挑战了这种致命疾病"发病即死亡"的医学定律。最新发表的研究数据显示,采用新型鸡尾酒单克隆抗体治疗已出现症状的狂犬病感染小鼠,存活率高达69%,为这一传统"不治之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希望。

这项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等机构联合完成的研究,于世界狂犬病日前夕发表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上,其意义远超学术范畴,有望重新定义狂犬病的防治策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狂犬病,其中95%的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该疾病长期被视为病死率接近100%的烈性传染病。

传统狂犬病防治体系完全建立在"预防"基础之上,一旦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并出现临床症状,现有医疗手段几乎束手无策。这种局限性源于狂犬病病毒的独特致病机制:病毒沿神经通路逆行传播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

中国科研团队的突破性发现在于,即使在感染晚期,通过连续注射大剂量鸡尾酒单克隆抗体,仍能有效逆转疾病进程。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小鼠已出现皮毛竖立、行动迟缓等典型神经系统症状,传统观念认为此时已错过所有治疗窗口。然而,经过鸡尾酒单克隆抗体治疗后,69%的小鼠狂犬病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并最终存活,所有存活小鼠的脑组织检测均显示狂犬病病毒完全消失。

这一结果的关键在于单克隆抗体的精准靶向能力。与传统从人或马血液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相比,鸡尾酒单克隆抗体如同"智能导弹",能够特异性识别和中和狂犬病病毒。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斯解释,这种单克隆抗体的病毒中和能力远强于传统制剂,理论上具备在疾病晚期仍能发挥治疗效果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采用的鸡尾酒策略并非单一抗体,而是多种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单克隆抗体的组合。这种设计能够同时阻断病毒的多个关键环节,大幅降低病毒产生抗药性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狂犬病单克隆抗体的研发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2024年6月,由兴盟生物研制的国内首个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狂犬病鸡尾酒单克隆抗体制剂"克瑞毕"正式获批上市,标志着中国在狂犬病防治技术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根据已公布的三期临床试验数据,该产品在1000名狂犬病三级暴露受试者中显示出卓越的保护效果。注射24小时后,超过90%的患者形成有效保护,第3天达到99.9%的有效保护率,远超传统疗法的23.3%。这种快速保护能力有效解决了从疫苗接种到抗体产生之间的"免疫空白期"问题。

目前,全球已有4款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药物获得监管部门批准,中国和印度各占2款。除中国外,印度的"Rabishield"已实现商业化应用,能够有效中和多种狂犬病病毒株。这些产品的成功上市,为狂犬病防治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技术选择。

然而,从预防应用到治疗应用仍面临巨大挑战。目前获批的单克隆抗体产品主要用于暴露后预防,即在病毒尚未侵入神经系统前提供保护。要将其应用于已出现症状的患者治疗,需要重新评估剂量、给药方式和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尽管动物实验结果令人鼓舞,但要将这一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剂量和给药方式的优化问题。动物实验中使用的大剂量、高频次给药方案在人体应用中可能引发安全性担忧,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确定最佳治疗参数。

其次是治疗窗口的确定。虽然研究证实在症状出现后仍有治疗可能,但不同症状严重程度、不同感染部位和病毒载量条件下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临床医生需要建立精确的评估标准,以确定哪些患者最有可能从这种治疗中获益。

成本效益分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用于治疗的大剂量给药将进一步推高医疗费用。在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治疗方案的可及性可能受到限制,而这些地区恰恰是狂犬病高发区域。

监管审批是另一个关键环节。由于狂犬病的特殊性质和伦理考虑,很难进行传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监管部门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审批路径,平衡创新治疗的紧迫性与患者安全的要求。

此外,医疗体系的准备程度也是影响因素。狂犬病发病后的治疗需要专业的神经科和重症监护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可能缺乏相应的诊疗能力。这要求在技术推广的同时,加强医疗队伍培训和设备配置。

从长远来看,这项研究开启了狂犬病从"不可治"向"可防可治"转变的历史进程。虽然临床应用还需要时间验证,但它已经为全球数万名狂犬病高危人群点燃了生存的希望,标志着人类在对抗这一古老疾病的斗争中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