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天就惆怅、伤感,可能患上悲秋综合征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0:46 1

摘要:在秋季,一些人会莫名地出现情绪不稳定、沮丧低落、疲乏无力、劳累倦怠、头脑不灵活、失眠等,这一系列随着秋季而来的情绪症状和健康问题被称为悲秋综合征。

自古逢秋悲寂寥

有些人每到秋冬就莫名情绪低落

干什么都提不起劲

这可能不只是“多愁善感”

而是患上“悲秋综合征”

悲秋是什么?

在秋季,一些人会莫名地出现情绪不稳定、沮丧低落、疲乏无力、劳累倦怠、头脑不灵活、失眠等,这一系列随着秋季而来的情绪症状和健康问题被称为悲秋综合征。

它是一种季节性情绪失调(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简称SAD),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让人在感情或情绪上出现失调状况。这种病的发作和季节变化紧密相关,大多在秋末冬初发作,春夏缓解,有时夏天也可能出现。

为什么会悲秋?

中医学的认识:《黄帝内经》曰:“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在志为忧”,就是说秋应于肺,情志特征表现为忧愁、悲伤,也是秋季的情绪特点。悲秋综合征的人群容易因秋季景色变化、吹扫落叶、气候变凉、树叶枯萎凋零而产生如秋风萧瑟般的凄凉、苦闷的心情,不得宣发疏泄,从而造成烦躁、焦虑、抑郁等。

西医学的认识:秋季气温逐渐降低、太阳光照减少,悲秋综合征人群的生物钟不适应日月交替时间的变化,造成生物节律和内分泌失调,导致情绪异常。

原来,在人体大脑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它能够分泌褪黑素。这种激素能促进睡眠,但分泌过盛也容易使人抑郁,气温的变化对其分泌会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在冷热交替的换季时节。

具体来说,日照减少会使得大脑松果体褪黑素分泌水平有所增加,抑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造成大脑功能活动降低,出现嗜睡、意志消沉、抑郁不欢的症状。另外人们容易触秋景而生情,感到苦闷甚至抑郁。

什么人容易悲秋?

性格内向、多愁善感、敏感多疑、体质较弱、对温度变化敏感、室内工作、缺乏体育锻炼的人,更容易出现悲秋综合征,而既往或者正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的人则有可能病情加重。

悲秋了怎么做?

一般来说,悲秋综合征不是疾病,只是季节性的不良情绪,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来恢复。

(1)主动接受光照:晒太阳,比如每天上午晒个20分钟的太阳,增加户外活动和太阳光照时间;房间保持良好的光线,白天特别秋雨绵绵之时不要拉窗帘,晚上可以增加光照;

(2)规律作息不熬夜,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3)增加体育锻炼:根据自己身体情况,每周不少于两次中等强度的锻炼,比如慢跑、打球、骑车、游泳等;

(4)参与社会活动:经常和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参与社会活动,释放压力,舒缓情绪;

(5)饮食滋养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好,早餐让人打起精神,充实意志力。可以多喝玫瑰花茶、菊花茶,以清肝解郁;多吃莲藕、莲子、百合、银耳、红枣、龙眼,可润燥养肺,养心安神;核桃、鱼类富含磷脂,健脑补脑,对焦虑、抑郁有所帮助。

(6)腹式呼吸法:深吸气,尽量向外扩张腹部,胸部保持不动,深呼气,尽量向内收缩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循环往复,保持每一次呼吸的节奏一致。

(7)按摩神门穴:神门穴在腕横纹上。取穴时,在手腕的小指侧可摸到一条大筋,在曲腕时摸得更明显,这是尺侧腕屈肌腱,在大筋的拇指侧,腕横纹的凹陷处即为神门穴。可用对侧拇指揉按,每次按摩2-3分钟,每天2-3次。常按神门穴可以宁心安神、调节情绪。

一般来说,秋天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烦躁或悲愁伤感,立秋后应注意心理调适,秋冬季抑郁治未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注重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特别注意

如果情绪持续低落

提不起兴趣,记忆力

反应能力都下降、严重失眠

而且已经影响

到学习、工作和生活

则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

本期封面: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