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上司总刁难我,我忍了半年,她竞标总经理时看到我递的材料慌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0:50 1

摘要:2021年的夏天,我拖着行李箱,第三次搬进了上海的出租屋。这一次,我揣着刚拿到的重点大学毕业证,入职了业内小有名气的“创科传媒”,成了市场部的一名专员。面试时,市场部总监张岚笑着拍我的肩膀:“陈默,你的实习经历很亮眼,好好干,公司不会亏待有能力的人。”

第一章 办公室里的“针对”,从入职那天开始

2021年的夏天,我拖着行李箱,第三次搬进了上海的出租屋。这一次,我揣着刚拿到的重点大学毕业证,入职了业内小有名气的“创科传媒”,成了市场部的一名专员。面试时,市场部总监张岚笑着拍我的肩膀:“陈默,你的实习经历很亮眼,好好干,公司不会亏待有能力的人。”

那时候我以为,这是我职场生涯的好开端。可没想到,从正式入职的第二天起,张岚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陈默,把这份市场报告重写,下午下班前给我。”周一早上刚到公司,张岚就把一叠厚厚的资料扔在我桌上,语气冰冷。我翻开一看,是上周五刚交给她的报告,当时她只扫了一眼,说“先放着”,现在突然要重写,还卡着下班的死线。

“张总,这份报告的数据和逻辑我都核对过了,您看是哪里需要调整?”我小心翼翼地问,想知道修改方向,免得做无用功。

张岚头都没抬,盯着电脑屏幕:“我要你重写,自然是哪里都不行。别问那么多,按我的要求做就行。”

我咬了咬牙,没再说话。那天下午,我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从数据重新核算到框架调整,硬是在下班前把报告改好交了上去。张岚接过报告,翻都没翻,直接扔进了抽屉:“行了,先放着吧。”

我站在她办公桌前,心里又气又委屈。这不是第一次了。入职半个月,她给我分配的永远是最繁琐、最紧急的活儿——别人不愿意接的烂尾项目,她塞给我;临近下班突然布置的任务,她指定我做;甚至连部门的茶水间清洁、快递收发,她都“顺便”交给我。

有次部门聚餐,同事李姐偷偷拉着我:“陈默,你是不是哪里得罪张总了?她对你也太苛刻了。”

我摇摇头,一脸茫然。我刚入职,连跟张岚单独交流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怎么会得罪她?

李姐叹了口气:“张总这人,野心大,眼里容不得沙子。听说她之前想把自己的亲戚安排进咱们部门,结果被人力给拒了,最后招了你。说不定……她是把气撒在你身上了。”

我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如此。我成了她权力斗争失败后的“出气筒”。

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加小心谨慎。她布置的任务,我哪怕加班到深夜,也要做到无可挑剔;她挑的错,我哪怕觉得不合理,也先照做再默默调整;甚至她故意在会议上公开批评我,我也只是低着头,说“是我没做好,以后会改进”。

我不是没脾气,只是我太清楚自己的处境。刚毕业,没背景没资源,这份工作的薪资和平台,是我在上海立足的基础。我只能忍,等自己站稳脚跟,再做打算。

有次,部门接了一个重要的客户推广项目,张岚把项目负责人的头衔给了她的得力助手王磊,却把所有核心的执行工作——从方案策划到渠道对接,再到数据监测——全推给了我。

“陈默,你是新人,多做点事能快速成长。”张岚说得冠冕堂皇,“这个项目很重要,你可别掉链子,要是出了问题,你负全责。”

王磊则每天准时下班,偶尔在群里发几句“大家加油”的空话。我只能咬着牙,连续半个月每天加班到凌晨。方案改了八版,客户终于满意了;渠道对接时,对方负责人临时变卦,我顶着38度的高温,跑了三趟对方公司,才把事情谈妥;项目上线后,我更是24小时盯着数据,一有波动就立刻调整策略。

项目圆满结束,客户专门给公司发了感谢信,点名表扬了项目执行团队。在部门总结会上,张岚拿着感谢信,笑着说:“这次项目能成功,主要靠王磊的统筹规划能力。王磊,好好干,公司会给你相应的奖励。”

至于我,她只字未提。王磊站在台上,接受着大家的掌声,看都没看我一眼。

散会后,李姐拍了拍我的肩膀:“陈默,你这活儿干得冤。”

我笑了笑,拿起桌上的水杯:“没事,至少我学到东西了。”

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天晚上,我在出租屋里,对着电脑里的项目数据,哭了很久。不是因为没得到表扬,而是因为那种付出被彻底无视的委屈,像针一样扎在心里。

但哭完之后,我擦干眼泪,把项目的所有执行记录、沟通邮件、数据报表,都分门别类地存进了电脑文件夹,命名为“客户推广项目-完整资料”。我告诉自己,这些都是我的底气,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第二章 刁难升级,忍无可忍的边缘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岚的刁难变本加厉。

她开始故意在工作中给我“挖坑”。有次,她让我对接一个合作方,却故意把对方的联系方式写错。我联系不上人,急得团团转,最后还是李姐悄悄告诉我,张岚之前跟这个合作方闹过矛盾,根本不想好好合作,就是想让我背“对接不力”的锅。

我气得浑身发抖,找到张岚:“张总,您给的联系方式不对,我联系不上对方。”

张岚故作惊讶:“是吗?可能我记错了。算了,这个合作暂时搁置吧,回头再说。”她轻描淡写的语气,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无心之失。

我知道,跟她争辩没用,只会让她更变本加厉。我只能默默退出去,把这件事的经过和李姐的提醒,都记在了手机备忘录里。

还有一次,公司要举办年度招商大会,张岚让我负责制作嘉宾邀请函。我按照她给的名单和格式,反复核对了三遍,确认无误后才打印出来,交给她审核。她翻了翻,说“没问题”,就让我拿去邮寄。

结果第二天,她突然冲进我的工位,把一叠邀请函摔在我桌上:“陈默!你怎么做事的?把重要嘉宾的名字都写错了!你知道这会给公司造成多大的影响吗?”

我拿起邀请函一看,嘉宾“李建国”的名字,被改成了“李建明”。我明明记得自己写的是正确的名字,怎么会出错?我立刻打开电脑里的原始文件,上面的名字清清楚楚是“李建国”。

“张总,我原始文件里的名字是对的,是不是打印的时候出了问题?”我试图解释。

“你还想狡辩?”张岚提高了音量,吸引了周围同事的目光,“文件是你做的,打印是你负责的,出了错不是你的责任是谁的?我看你就是态度不认真!这个月绩效扣20%,以示警告!”

我看着她盛气凌人的样子,心里的怒火快要压不住了。我知道,肯定是她故意改了打印稿,想栽赃给我。可我没有证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扣了我的绩效。

那之后,部门里的同事看我的眼神都变了。有人同情,有人疏远,还有人跟着王磊一起,对我冷嘲热讽:“新人就是新人,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我变得越来越沉默,每天除了工作,几乎不跟同事交流。下班就回出租屋,煮一碗面条,然后坐在电脑前,复盘当天的工作,把张岚的刁难和自己的应对,都一一记录下来。我像一只蛰伏的蜗牛,背着沉重的壳,默默积蓄力量。

转机出现在入职四个月后。公司拓展新业务,成立了新媒体小组,需要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人力总监亲自来部门选人,问谁有新媒体运营经验。

我立刻举手。大学时,我运营过校园公众号,粉丝量破万,还策划过几次成功的线上活动。这是我摆脱张岚的好机会。

张岚却抢先开口:“人力总监,陈默虽然有经验,但她现在手头的工作很多,分不开身。我觉得王磊更合适,他有项目统筹经验,能带领好团队。”

王磊赶紧附和:“是啊,我对新媒体也很感兴趣,一定能做好。”

我急了,站起来说:“人力总监,我手头的工作可以加班完成,不会影响新媒体小组的工作。我真的很想加入这个小组,这是我的过往案例,请您看看。”我把手机里保存的公众号运营数据和活动策划案,递给人力总监。

人力总监翻看着,点了点头:“不错,这些案例很有说服力。这样吧,陈默加入新媒体小组,兼顾市场部的部分工作,两边协调好时间。”

张岚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但人力总监已经拍板,她也只能同意。

加入新媒体小组后,我像是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我负责的账号,从0粉丝开始做起,每天研究竞品、撰写文案、策划活动,不到两个月,粉丝量就突破了5万,还产出了好几篇10万+的爆文。

新媒体小组的组长对我赞不绝口:“陈默,你真是个宝藏女孩,要是早发现你,咱们账号早就做起来了。”

公司高层也注意到了我,在月度例会上,CEO专门表扬了新媒体小组,提到了我的名字:“陈默同志做得很好,年轻人有冲劲,值得大家学习。”

那天,我看到张岚坐在台下,脸色铁青。散会后,她把我叫进办公室,关上门,语气阴狠:“陈默,别以为得到CEO的表扬,你就能上天了。你别忘了,你还是市场部的人,我想整你,有的是办法。”

我看着她,第一次没有低头,而是直视着她的眼睛:“张总,我只想好好工作,不想跟任何人作对。但如果有人故意刁难我,我也不会一直忍下去。”

张岚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我会反抗。她冷笑一声:“好,很好。咱们走着瞧。”

从办公室出来,我深吸一口气,心里既紧张又兴奋。我知道,我和张岚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但这一次,我不想再忍了。我要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益,不能再让她随意拿捏。

第三章 竞标总经理,张岚的野心暴露

2022年初,创科传媒的总经理职位空缺。消息一出,公司内部炸开了锅。谁都知道,这个职位不仅薪资翻倍,还手握公司的核心决策权,是块人人都想抢的“香饽饽”。

很快,候选人名单公布了——市场部总监张岚、技术部总监李伟、运营部总监赵娜。三个人都是公司的老员工,各有优势,竞争异常激烈。

自从成为候选人后,张岚像是变了个人。她不再每天盯着我挑错,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竞标准备上。每天早出晚归,忙着跟高层汇报工作、拉拢部门负责人、准备竞标方案。

部门里的气氛也变得微妙起来。王磊每天围着张岚转,帮她打印资料、安排行程,俨然成了她的“竞选助理”;其他同事则各怀心思,有的想站队,有的想观望。

李姐悄悄跟我说:“陈默,你可得小心点。张岚为了当上总经理,肯定会不择手段。她之前对你那么差,说不定会在竞标期间,故意找你麻烦,转移大家的注意力。”

我点了点头:“我知道,我会注意的。”

那段时间,我一边忙着新媒体小组的工作,一边密切关注着张岚的动向。我有一种预感,张岚为了竞标成功,很可能会在她的业绩和资历上做手脚。毕竟,她虽然在公司待了五年,但真正拿得出手的项目没几个,跟技术部的李伟、运营部的赵娜比起来,优势并不明显。

果然,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了不对劲。

有次,我去市场部拿文件,无意间听到张岚在跟王磊打电话:“上次那个客户推广项目的业绩数据,你再改一下,把增长率提高到50%,记得做得逼真点,别让人看出破绽。”

“放心吧张总,我已经改好了,跟财务那边也打过招呼了,不会有问题。”王磊的声音传来。

我的心猛地一沉。那个客户推广项目,明明是我负责执行的,最终的业绩增长率只有32%,张岚居然让王磊改成了50%,还串通财务造假!

我赶紧退了出来,回到新媒体小组的工位上,心跳得飞快。我打开电脑,调出之前保存的“客户推广项目-完整资料”文件夹,里面有项目上线前后的所有数据报表、客户反馈邮件,还有我每天记录的工作日志,这些都是最原始、最真实的证据。

我把这些资料重新整理了一遍,加密保存到了我的私人硬盘里。同时,我开始留意张岚其他项目的业绩数据,发现她不止改了这一个项目的业绩——她把去年几个效果平平的项目,都改成了“超额完成目标”,还在她的竞标简历里,把别人的功劳安在了自己头上。

比如,技术部去年研发的一款新软件,她在简历里写“参与核心策划,推动项目落地”,可实际上,她当时只是负责了软件的市场推广,连技术部门的会议都没参加过;还有运营部去年举办的一场大型行业峰会,她写“主导活动统筹,吸引500+客户参与”,但据我所知,她只是在活动当天露了个面,所有的统筹工作都是运营部的赵娜负责的。

我把这些发现,一一记录下来,还找李姐核实了一些细节。李姐也很气愤:“张岚太过分了!为了当上总经理,居然造假造得这么明目张胆。这样的人要是真当上了总经理,公司以后肯定没好果子吃。”

“我不能让她得逞。”我说,“这些证据,足够让她竞标失败了。”

李姐犹豫了一下:“可你要是揭发她,她肯定会报复你。她现在虽然还不是总经理,但在公司里还是有不少人脉的。”

“我不怕。”我坚定地说,“我手里有证据,而且公司高层也不是傻子,不会任由她胡来。再说,就算她报复我,大不了我换一份工作。但如果让她当上总经理,以后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被她欺负。”

从那天起,我开始更加系统地收集张岚的证据。我找以前合作过的客户,拿到了他们对项目业绩的真实评价;我联系了技术部和运营部的同事,证实了张岚在简历里的造假内容;我甚至找到了财务部门的一个旧同事,他偷偷给我看了张岚让王磊修改后的业绩报表,跟原始数据对比,差距巨大。

所有的证据,我都整理成了一份详细的材料,命名为“张岚竞标总经理资质核查报告”,里面包括业绩造假的证据、抢功劳的证明、以及之前刁难下属的证人证言(李姐和其他几个被她刁难过的同事都愿意为我作证)。

我把材料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放在了我的抽屉里。我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竞标大会那天,当着所有高层和员工的面,把这份材料递上去。

第四章 竞标大会,暴风雨前的平静

竞标大会定在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颇具讽刺意味。

那天早上,公司总部的大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前排是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和投资方代表,中间是各部门的负责人,后排是普通员工代表。三个候选人坐在会议室的最前面,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准备进行竞标演讲。

我坐在后排的角落里,手里紧紧攥着那份厚厚的材料。手心全是汗,心跳得飞快。李姐坐在我旁边,悄悄拍了拍我的手:“别紧张,相信自己。”

我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竞标大会由CEO主持。他简单介绍了一下三位候选人的情况,然后宣布:“现在,竞标演讲正式开始,按照部门顺序,先由市场部的张岚总监发言。”

张岚站起身,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走到台前。她打开PPT,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过去五年,我带领市场部完成了30多个重要项目,其中客户推广项目业绩增长率达50%,新媒体账号从零做到10万粉丝……我认为,我有能力带领公司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她的PPT做得很精美,上面全是各种亮眼的数据和项目图片。台下的人看得很认真,时不时有人点头称赞。王磊坐在她身后,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功劳”。

我看着PPT上那些被篡改的数据,心里冷笑一声。这些数据,明明是她造假造出来的,现在却被她当成了炫耀的资本。

张岚演讲了20分钟,内容空洞,全是些大话空话,没有任何实际的战略规划。但因为她PPT上的数据亮眼,台下还是响起了一阵掌声。

接下来是技术部的李伟发言。他是个技术出身的理工男,说话很实在,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详细介绍了公司未来的技术发展规划,包括新软件的研发、技术团队的建设、成本的控制等等。他的演讲虽然不吸引人,但内容扎实,得到了董事会成员的认可。

然后是运营部的赵娜。她经验丰富,思路清晰,不仅总结了过去的运营成果,还提出了针对公司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优化客户服务流程、拓展新的运营渠道、提高员工的积极性等等。她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看得出来,她的支持率很高。

三位候选人演讲结束后,进入提问环节。董事会成员和投资方代表开始向他们提问,问题涉及公司战略、团队管理、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

张岚在回答问题时,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当被问到“如何保证未来项目业绩的真实性”时,她愣了一下,然后含糊其辞地说:“我会加强对项目的监管,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台下有人发出了小声的议论。我知道,机会来了。

提问环节结束后,CEO宣布:“现在,各位可以自由发言,对三位候选人提出意见或建议。如果有相关的材料需要提交,可以直接交给董事会秘书。”

话音刚落,我立刻站起身。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包括张岚。她看到我,脸色微微一变,眼神里带着一丝警惕。

“陈默,你有什么要说的?”CEO看着我,语气平和。

“CEO您好,各位董事会成员、投资方代表您好。”我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而坚定,“我是市场部的陈默,同时也是新媒体小组的成员。今天,我想向大家提交一份材料,关于张岚总监竞标总经理的资质问题。”

说完,我拿着材料,快步走到台前,递给董事会秘书。

张岚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她猛地站起身:“陈默!你想干什么?你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

“张总,别着急,等各位看完材料,自然就知道了。”我看着她,语气平静。

董事会秘书把材料分发给各位董事会成员和投资方代表。他们拿起材料,开始认真阅读。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声音。

张岚坐在椅子上,身体微微发抖,双手紧紧攥着拳头。她时不时地看向我,眼神里充满了愤怒和恐慌。王磊也慌了,小声对张岚说:“张总,怎么办?她手里到底有什么证据?”

张岚没理他,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些阅读材料的高层,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李姐悄悄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笑了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我知道,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这些高层来判断了。

第五章 真相大白,张岚的慌不择路

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董事会成员们一边看材料,一边小声交流,偶尔还会皱起眉头,看向张岚。投资方代表的脸色也越来越严肃,其中一位甚至直接把材料拍在了桌子上,语气不满:“这就是你们公司推荐的候选人?简直是胡闹!”

张岚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她想解释,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她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怨毒,像是要把我生吞活剥。

终于,CEO看完了材料,他放下手中的笔,看着张岚,语气冰冷:“张岚,材料里说的都是真的吗?客户推广项目的业绩数据是伪造的?你在简历里写的那些功劳,都是别人的?”

张岚浑身一哆嗦,赶紧站起来:“CEO,不是的!这是陈默故意陷害我!她因为我之前批评过她,就怀恨在心,编造这些虚假材料来报复我!”

“我是不是编造,大家一看便知。”我站起身,平静地说,“材料里有客户推广项目的原始数据报表、客户反馈邮件、我的工作日志,这些都可以证明业绩增长率只有32%,不是50%。还有技术部的李伟总监和运营部的赵娜总监,他们可以证明,我在材料里提到的那些项目,张岚根本没有参与核心工作。”

李伟和赵娜对视一眼,点了点头。李伟说:“没错,去年我们部门研发新软件,张岚确实只负责了后期的市场推广,没有参与核心策划。”

赵娜也说:“去年的行业峰会,所有的统筹工作都是我们运营部做的,张岚只是活动当天来了一下。”

张岚的脸色彻底垮了,她还想狡辩:“那……那我也是为了公司好!我只是想让自己的简历更漂亮一点,让投资方更认可公司!”

“为了公司好?”投资方代表冷笑一声,“你这种弄虚作假、抢功邀赏的行为,只会毁了公司的声誉!我们投资方最看重的就是诚信,像你这样没有诚信的人,根本不配担任总经理一职!”

董事会成员也纷纷表态:“张岚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不仅不能担任总经理,还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

“没错,必须严肃处理,以儆效尤!”

张岚看着眼前的一切,知道自己彻底完了。她双腿一软,差点摔倒在地上,王磊赶紧扶住她。她看着我,声音沙哑:“陈默,你赢了……你满意了吧?”

我看着她,心里没有一丝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种解脱的轻松。“张总,我不是想赢你,我只是想让真相大白。”我说,“你之前对我的刁难,我可以忍;但你为了自己的野心,弄虚作假,损害公司的利益,我不能忍。”

CEO看着张岚,叹了口气:“张岚,你明天去人力资源部办理离职手续吧。公司会根据你的行为,追究相应的责任。”

说完,他转向所有人:“今天的竞标大会,张岚候选人资格取消。剩下的两位候选人,李伟和赵娜,我们会在一周内,结合各位的意见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出最终的决定。现在,散会。”

大家陆续走出会议室。张岚被王磊扶着,慢慢走出了会议室,背影落寞而狼狈。路过我身边时,她停下脚步,看了我一眼,没说话,然后慢慢走了。

我看着她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我不是圣母,她之前对我的刁难,我不可能完全释怀;但看到她落到这个地步,我也没有想象中的开心。或许,这就是职场吧,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李姐走过来,笑着说:“陈默,你真棒!终于把她的真面目揭穿了。”

其他同事也围了过来,有人对我竖起大拇指,有人说“早就看不惯张岚了,你做得对”。之前跟着王磊一起冷嘲热讽我的人,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我笑了笑,心里暖暖的。原来,正义和真相,终究是会被认可的。

回到工位上,我打开电脑,把那份材料从私人硬盘里删除了。这件事,终于告一段落了。

没过多久,人力资源部的同事来找我,说CEO想找我聊聊。我心里有点紧张,跟着他来到了CEO的办公室。

CEO笑着让我坐下,给我倒了杯水:“陈默,今天你做得很好。有勇气站出来揭露真相,还收集了这么完整的证据,说明你不仅有能力,还有责任心和正义感。”

“谢谢CEO夸奖,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说。

“公司需要你这样的员工。”CEO说,“新媒体小组现在发展得很好,我想让你担任新媒体小组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小组的工作。薪资给你涨30%,你觉得怎么样?”

我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地说:“谢谢CEO!我一定会好好干的!”

从CEO办公室出来,我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充满了希望。这段时间的委屈和隐忍,终于有了回报。我知道,这只是我职场生涯的一个新开始,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在等着我。但我有信心,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六章 新的开始,职场路上的成长

担任新媒体小组负责人后,我的工作更忙了,但也更有动力了。以前,我只是负责具体的执行工作;现在,我需要统筹整个小组的规划,制定运营策略,管理团队成员,还要跟其他部门对接合作。

刚开始的时候,我有点手足无措。比如,在制定月度运营计划时,我总是考虑不周全,漏掉一些重要的环节;在管理团队时,我不好意思批评下属,导致有些员工工作态度松散。

CEO看出了我的困境,特意找我谈了一次话:“陈默,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仅要有执行能力,还要有统筹规划和团队管理的能力。不要怕犯错,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遇到问题,多向其他部门的负责人请教,他们都会帮你的。”

听了CEO的话,我茅塞顿开。我开始主动向李伟和赵娜请教管理经验。李伟教我如何制定清晰的工作目标和流程,让团队成员各司其职;赵娜教我如何跟下属沟通,既要保持威严,又要懂得体恤员工。

我把他们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结合小组的实际情况,慢慢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我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制度,明确了每个成员的职责和考核标准;每周召开小组会议,总结工作进展,解决遇到的问题;下属工作做得好,我会及时表扬和奖励;做得不好,我会单独找他们谈话,指出问题,帮助他们改进。

慢慢的,新媒体小组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好,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我们策划的线上活动,参与人数一次比一次多;账号的粉丝量也稳步增长,不到半年就突破了20万;还跟几个知名品牌达成了合作,为公司带来了不少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成长了很多。我不再是那个只会默默忍气吞声的新人,而是变成了一个有主见、有担当的管理者。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职场关系中保持清醒,如何在面对困难时迎难而上,如何在带领团队时平衡好工作和人情。

有次,我们跟市场部合作一个推广项目。市场部的新总监是个很温和的人,对我们的工作很支持。合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迟迟解决不了。我想起之前李伟教我的方法,立刻联系了技术部的同事,跟他们一起开会讨论,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

项目圆满结束后,市场部新总监笑着说:“陈默,你现在越来越厉害了,不仅新媒体做得好,跨部门合作也这么顺畅。”

我笑着说:“都是大家帮忙,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我知道,我的成长,离不开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李姐的提醒,CEO的信任,李伟和赵娜的指导,还有新媒体小组成员的支持。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

而张岚,自从离开公司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听说她后来去了一家小公司,还是做市场总监,但因为之前的丑闻,在行业里的名声很差,很多客户都不愿意跟她合作。有时候,我会想起她,心里没有恨,只有一丝感慨。如果她当初没有被野心蒙蔽双眼,没有选择弄虚作假,而是踏踏实实地工作,或许现在也能有很好的发展。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2023年夏天,公司举办年度表彰大会。我因为带领新媒体小组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年度优秀管理者”。站在领奖台上,接过CEO颁发的奖杯,我看着台下的同事们,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想起一年前,我还在被张岚刁难,每天忍气吞声;而现在,我已经成为了公司的优秀管理者,带领团队创造了业绩。这一年的经历,像一场暴风雨,让我褪去了青涩,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表彰大会结束后,李姐走过来,笑着说:“陈默,真为你高兴。你现在可是咱们公司的明星员工了。”

“李姐,谢谢你。”我说,“当初要是没有你的提醒和支持,我也走不到今天。”

“不用谢,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李姐说,“以后继续加油,争取更上一层楼。”

我点了点头,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职场这条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我相信,只要我保持初心,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就一定能走得更远,更稳。

第七章 风波再起,用实力证明自己

就在我以为职场生涯会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场新的风波悄然而至。

2023年秋天,公司决定拓展海外市场,计划在东南亚成立分公司。这个项目由CEO亲自牵头,需要从各部门抽调核心人员组成项目组。我因为在新媒体领域的出色表现,被选中加入项目组,负责海外市场的新媒体运营规划。

这个消息让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紧张的是,海外市场运营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项目组的成员都是公司的精英,有技术部的骨干,有运营部的老手,还有市场部的资深员工。刚开始的时候,我因为缺乏海外市场经验,在项目会议上很少发言,只能默默记录大家的意见,私下里恶补海外新媒体运营的知识。

可没想到,这样的行为却被项目组的一个成员——市场部的老员工周强,当成了“能力不足”的证明。周强在公司待了八年,资历很深,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项目组的核心成员。看到我一个年轻的“后辈”也能加入项目组,心里很不服气。

他开始在项目组里散布谣言,说我是靠“运气”才当上新媒体小组负责人的,根本没有能力参与海外项目;还说我之前揭发张岚,是“踩着别人上位”,人品有问题。

很快,项目组里就有了一些风言风语。有人开始对我冷淡,有人甚至在讨论工作时故意忽略我的意见。

有次,项目组开会讨论海外市场的新媒体平台选择,我准备了很久,收集了大量东南亚地区的新媒体平台数据,想提出自己的建议。可我刚开口,周强就打断我:“陈默,你对海外市场根本不了解,别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了。还是听听我们这些有经验的人的意见吧。”

其他几个跟周强关系好的成员也跟着附和:“是啊,海外市场跟国内不一样,不能凭想象说话。”

我看着他们,心里很生气,但还是忍住了:“周哥,我虽然没有海外市场经验,但我收集了很多相关的数据和案例,我觉得我的建议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数据和案例能当饭吃吗?”周强冷笑一声,“海外市场的水很深,不是你这种刚毕业没多久的小姑娘能懂的。我看你还是别添乱了,好好做好你国内的新媒体工作就行了。”

会议结束后,我一个人坐在会议室里,心里很委屈。我知道,周强是因为嫉妒才针对我。但我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做好这个项目的决心。我要让他知道,我能加入项目组,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

从那天起,我更加努力地学习海外市场知识。每天下班后,我都会留在公司,研究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习俗、消费习惯、新媒体平台特点;周末的时候,我会参加各种海外市场运营的线上课程,还主动联系了几个在东南亚做新媒体运营的朋友,向他们请教经验。

同时,我开始主动跟项目组的其他成员沟通。我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分析报告分享给他们,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我的想法;他们遇到问题时,我也会主动帮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供支持。

慢慢的,项目组的成员开始改变对我的看法。有次,技术部的骨干在做海外平台的技术对接时遇到了困难,我想起之前跟朋友请教过类似的问题,就主动给他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他按照我的方案尝试后,果然解决了问题。他笑着说:“陈默,没想到你对海外市场这么了解,之前是我小看你了。”

还有一次,运营部的老手在制定海外用户增长策略时,陷入了瓶颈。我结合自己在国内做新媒体的经验,加上对海外市场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本地化内容+精准投放”的策略。大家讨论后,觉得这个策略很可行,决定按照这个方向推进。

周强看着我的处境慢慢好转,心里更不服气了。他开始在工作中故意给我设置障碍。比如,他负责收集海外市场的竞品数据,却故意隐瞒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导致我在做运营规划时出现了偏差。

我发现后,没有直接跟他争吵,而是自己重新收集了竞品数据,修正了运营规划。然后,我在项目会议上,把修正前后的规划对比图展示给大家,并说明了修正的原因:“之前的规划之所以出现偏差,是因为我们掌握的竞品数据不够完整。现在我重新收集了数据,修正了规划,大家可以看看是否合适。”

大家看完后,都点了点头。有人问周强:“周哥,你之前收集的数据怎么没包含这些信息?”

周强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支支吾吾地说:“可能……可能是我不小心漏掉了。”

从那以后,周强再也不敢在工作中故意刁难我了。项目组的成员也彻底认可了我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我合作。

第八章 海外拓展成功,迈向新的征程

经过半年的努力,海外分公司的筹备工作终于完成了。2024年春天,我们项目组的成员一起飞往东南亚,参与分公司的开业仪式。

开业仪式很成功,当地的合作伙伴、客户代表都来了,对我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很感兴趣。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们开始正式推进海外市场的运营工作。

我负责的新媒体运营板块,按照之前制定的“本地化内容+精准投放”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针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制作了不同风格的内容——在泰国,我们结合当地的佛教文化,制作了温馨感人的短视频;在马来西亚,我们结合当地的多元文化,制作了有趣的互动话题;在新加坡,我们结合当地的快节奏生活,制作了简洁实用的图文内容。

同时,我们还跟当地的网红和KOL合作,进行精准投放。不到一个月,我们的海外新媒体账号粉丝量就突破了10万,还接到了不少客户的咨询和合作意向。

CEO对我们的工作很满意,在视频会议上专门表扬了项目组:“大家做得很好!尤其是陈默负责的新媒体板块,为我们公司在海外市场打响了第一枪。”

周强坐在我旁边,脸上带着复杂的表情。会议结束后,他主动走到我面前,犹豫了一下,说:“陈默,之前是我不对,不该针对你,还请你原谅。”

我笑了笑:“没事,都是为了工作。现在项目进展得这么顺利,才是最重要的。”

周强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你说得对。以后我们好好合作,一起把海外市场做好。”

看着周强真诚的眼神,我心里也很开心。职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合作。只要大家都能以工作为重,就能化解矛盾,共同进步。

海外市场的工作稳定下来后,我回到了上海。CEO找我谈了一次话,说想让我负责公司的新媒体事业部,不仅要管理国内的新媒体业务,还要统筹海外的新媒体运营。

“陈默,你这一年的成长很快,已经具备了管理更大团队的能力。”CEO说,“新媒体事业部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板块,我相信你能带领团队做出更好的成绩。”

我激动地说:“谢谢CEO!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信任!”

担任新媒体事业部负责人后,我的工作更加繁忙了。我需要经常出差,去海外分公司指导工作;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跟上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需要管理更大的团队,协调更多的资源。

但我乐在其中。每次看到团队取得成绩,看到公司的新媒体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我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2024年年底,公司举办年会。我作为新媒体事业部的负责人,上台做了年度工作总结和未来规划。当我说到“我们的新媒体账号总粉丝量突破100万,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达到20%”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年会结束后,李姐走过来,笑着说:“陈默,你现在真是越来越优秀了。还记得你刚入职的时候,被张岚刁难,每天都愁眉苦脸的。现在看看你,已经是公司的核心骨干了。”

我笑着说:“是啊,时间过得真快。如果没有那段经历,我也不会成长得这么快。”

李姐点了点头:“说得对。职场上的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只要你不放弃,坚持下去,就一定能看到彩虹。”

我看着台下热闹的场景,心里充满了感慨。从被女上司刁难的新人,到带领团队的事业部负责人;从忍气吞声的委屈,到扬眉吐气的自信;从对职场的迷茫,到对未来的坚定。这三年的职场生涯,像一场精彩的电影,有低谷,有高潮,有委屈,有喜悦。

我知道,未来的职场路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我已经不再是那个害怕困难、只会隐忍的小姑娘了。我有能力,有信心,有团队的支持,一定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我会带着初心,继续前行,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书写属于自己的职场传奇。

来源:高贵海燕XZW8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