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嘴!打仗靠运气,写诗靠数量,治国靠和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21:49 1

摘要:活了89岁,在位60年,退位后还当了三年太上皇,创下中国帝王寿命与掌权时长双冠军。

家人们,今天咱们来聊一位“高产似母猪”的皇帝——

清朝第六位天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网红皇帝”乾隆爷!

这人有多牛?

活了89岁,在位60年,退位后还当了三年太上皇,创下中国帝王寿命与掌权时长双冠军。

但他最猛的战绩不是打仗、不是下江南,而是——

写诗!写了整整四万三千六百多首!

啥概念?

《全唐诗》加起来才四万八千首,他一个人快干翻整个唐朝!

平均每天写1.3首,比你现在发朋友圈还勤!

可问题是——

你背过他一首吗?

语文课本里有吗?

没有!连小学生古诗三百首都把他拒之门外!

为啥?

因为……

他的诗,真的太烂了!

---

第一幕:乾隆写诗像呼吸,灵感来自吃饭拉屎

别的诗人是“十年磨一剑”,

乾隆是“饭前一首、饭后一首、尿完再来一首”。

题材涵盖:

✅ 吃个黄瓜写一首

✅ 看朵花写一首

✅ 打个喷嚏也要赋诗明志

比如这首《黄瓜》:

> “菜盘佳品最燕京,二月尝新岂定评。

> 压架缀篱偏有致,春风吹长纽丝生。”

翻译一下:

“北京人爱吃黄瓜,二月就能吃上,长得还挺好看。”

——这不就是你妈朋友圈文案?

还有一次看梅花开了,提笔就来:

> “梅开二度雪中清,冷香拂面风微轻。”

好家伙,押韵都凑不齐,“轻”和“清”算同韵?

李白泉下有知,怕是要拿《将进酒》砸他脸。

但乾隆不在乎,还自封“诗坛顶流”,把诗集命名为《御制诗集》,共五集三十八卷,摞起来能当台阶用。

更离谱的是——

他要求大臣必须背诵点赞,谁要是说“写得一般”,第二天就调去新疆种哈密瓜。

于是满朝文武集体开启彩虹屁模式:

> “皇上此诗,直追李杜!”

> “臣昨夜诵读三遍,梦中皆见龙气腾空!”

纯纯的“领导文艺,群众鼓掌”。

---

第二幕:下江南不是旅游,是“采风创作营”

你以为乾隆六次下江南是为了看瘦西湖美女?错!

人家是去找灵感、搞创作、拍素材的!

每到一处名胜古迹,第一件事不是喝茶休息,而是——

下令:“摆案磨墨,朕要题诗!”

扬州平山堂、苏州寒山寺、杭州灵隐寺……

全国景点都被他题了个遍,堪称“古代徐霞客+抖音旅行博主”。

问题是——

他题的字丑,诗更烂。

百姓私下吐槽:

> “宁听狗叫,不听御诗。”

但敢不挂?不行!

地方官必须刻碑立匾,供着!

搞得后来很多景区成了“乾隆诗歌展”,游客一看:全是他的诗,没几首看得懂。

现代学者统计:

他写诗四万多首,无一入选中小学教材,

唯一“出圈”的,是被网友做成表情包:

> “朕就是这样汉子!”

嗯,这才是他真正的文学遗产。

---

第三幕:印章狂魔,盖章比签名还狠

如果说写诗是他左手功夫,

那盖章,就是他的“右手暴击”。

乾隆拥有1800多枚印章,从“古稀天子”到“十全老人”,再到“我最牛”,应有尽有。

而且有个致命习惯——

见名画就盖章,不盖不舒服斯基!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盖!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盖!

连《女史箴图》这种千年国宝,也被他盖得像“公章打卡表”。

一幅画上动辄七八个印,红彤彤一片,

美术界痛呼:

> “这不是收藏,是毁容!”

有人调侃:

“别人是‘书画收藏家’,他是‘盖章破坏家’。”

---

第四幕:晚年自封“十全老人”,真·凡尔赛天花板

85岁那年,乾隆自我总结,写了一篇《十全记》,说自己一生完成“十全武功”:

✅ 平准噶尔 ✅ 定回部 ✅ 打金川 ✅ 收台湾……

听着挺牛?

可细看发现——

有些仗打十年,伤亡惨重,只换来对方口头称臣;

有的干脆就是小规模边境摩擦,硬吹成“史诗级胜利”。

大臣们还得配合鼓掌:

> “陛下十全十美,古今独绝!”

于是他心安理得自称“十全老人”,

活得像个退休老干部兼KPI满分CEO。

---

他是“文化暴发户”,也是盛世的缩影

别误会,史哥不是黑乾隆。

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疆域最大、人口破亿,确实是“康乾盛世”顶峰。

但他也暴露了一个王朝晚期的通病:

表面繁华,内里浮夸。

写诗不是为了艺术,是为了留名;

打仗不是为了安定,是为了吹牛;

盖章不是为了鉴赏,是为了“朕来过”。

就像今天的流量明星——

作品不行,数据来凑。

所以当我们笑他“诗写得烂”时,

其实也在照镜子:

> 这个时代,是不是也充满了“乾隆式努力”?

——数量爆炸,质量拉胯,唯恐天下不知自己存在。

---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