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8日上午9时,在贵州安顺市关岭县与黔西南州贞丰县交界处的花江峡谷上空,随着首辆试验车缓缓驶过桥面,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特大桥正式宣告通车。这座横跨北盘江支流花江峡谷的超级桥梁,以580米的桥面至峡谷底部高度、1420米的主跨长度,双项指标刷
2025年9月28日上午9时,在贵州安顺市关岭县与黔西南州贞丰县交界处的花江峡谷上空,随着首辆试验车缓缓驶过桥面,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特大桥正式宣告通车。这座横跨北盘江支流花江峡谷的超级桥梁,以580米的桥面至峡谷底部高度、1420米的主跨长度,双项指标刷新世界纪录,不仅成为沪昆高速扩容工程的核心控制性工程,更以“空中走廊”的姿态,将贵州“地无三尺平”的地理阻隔转化为“天堑变通途”的发展优势,为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升级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工程奇迹:580米高空架起“钢铁彩虹”
花江峡谷特大桥的建设,是人类在极端地形下挑战工程极限的缩影。峡谷两岸悬崖峭壁垂直度达85度,谷底花江水流湍急,常年云雾缭绕,地质条件复杂——桥址区域分布着12条断层破碎带,岩层风化严重,最大风速达32米/秒(11级风),给桥梁设计、施工带来多重世界级难题。
为攻克这些挑战,建设团队(贵州公路集团牵头,联合中交二航局、中铁大桥院)创新采用“双塔双索面钢混叠合梁斜拉桥”设计,打造出兼具强度与柔性的“空中结构”:
- 主塔“扎根”悬崖:两岸主塔分别高269米(关岭岸)和258米(贞丰岸),相当于90层楼高。为确保主塔稳固,建设者在悬崖上开挖深度达60米的桩基础,每根桩基直径3.4米,嵌入完整岩层深度超20米,单桩竖向承载力达1.2万吨,可抵御7级地震与11级强风。关岭岸主塔施工时,因场地狭窄无法搭建常规脚手架,团队创新使用“液压爬模+塔吊集群”工艺,实现主塔日均上升1.5米,提前15天封顶。
- 主跨“飞跨”峡谷:1420米的主跨需跨越580米深的峡谷,建设团队摒弃传统“满堂支架”法,采用“节段拼装+缆索吊装”技术,将主跨分为120个钢混叠合梁节段,每个节段重150吨(相当于100辆家用轿车),通过世界最大跨度的缆索吊装系统(最大吊重300吨)从两岸向中间同步拼装。为应对峡谷强风与温差变化,梁体安装时配备“智能调位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整节段位置,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最终实现主跨合龙时轴线偏差仅2毫米,创造斜拉桥合龙精度新纪录。
- 桥面“云端”通行:580米的桥面高度相当于200层楼高,为保障行车安全与舒适性,桥面铺装采用“高弹性改性沥青+钢纤维混凝土”复合结构,抗滑性能达BPN80以上(远超常规公路标准),可有效应对贵州多雨天气;同时在桥面两侧设置3米高的防撞护栏与防风屏障,将强风对行车的影响降至最低,即使遭遇10级风,桥面行车仍能保持稳定。
技术革新:68项专利铸就“智慧桥梁”
花江峡谷特大桥的建成,不仅是工程规模的突破,更凝聚着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建设期间,团队联合21家科研院所设立42个攻关课题,累计获得68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3项),形成12套行业技术标准,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地质雷达+AI”守护基础安全:针对桥址区域复杂地质,团队研发“三维地质雷达探测系统”,对两岸山体进行全方位扫描,绘制出1:500的高精度地质图谱,提前发现8处潜在滑坡风险点,通过注浆加固与抗滑桩施工消除隐患;同时在主塔桩基、桥墩内部埋设500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应力、位移与振动数据,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至“智慧桥梁管控平台”,AI算法可自动识别异常数据,一旦出现风险立即触发预警,实现桥梁健康监测“全天候、无死角”。
“绿色施工”实现生态零破坏:峡谷区域生态敏感,分布着珍稀植物红豆杉与野生动物猕猴。建设团队采用“隧道式便道+空中索道”运输方案,在山体中开挖3条总长2.8公里的施工便道,避免破坏地表植被;材料运输则通过8条高空索道(总长5.2公里)完成,减少地面施工对生态的干扰。施工产生的12万立方米弃渣全部运至指定场地进行资源化利用,制成桥梁附属构件与路基填料,循环利用率达98%;同时在两岸边坡种植3万株本土植物(如女贞、紫薇),实现“施工即修复”,通车前峡谷生态已恢复至施工前水平。
“模块化建造”提升效率:为缩短工期,钢混叠合梁节段在工厂预制生产,通过“BIM技术全流程建模”实现设计、生产、安装一体化,节段预制精度达毫米级;主塔钢锚梁、索鞍等关键构件采用“工厂拼装+现场整体吊装”模式,减少高空焊接作业量,不仅提升施工安全,还将工期缩短6个月。整个建设周期仅用3年(2022年9月开工至2025年9月通车),较原计划提前4个月,创造了超高海拔大跨度桥梁建设的“中国速度”。
通车红利:1小时通勤圈激活西南经济
花江峡谷特大桥的通车,彻底改写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格局。作为沪昆高速扩容工程(贵州段)的核心节点,大桥通车后,沪昆高速安顺至兴义段的通行里程缩短24公里,车程从原来的2.5小时压缩至1小时以内,贵阳至兴义的通行时间也从3.5小时减少至2小时,形成“贵阳—安顺—兴义”1.5小时交通圈。
对沿线群众而言,大桥是“脱贫致富桥”。关岭县岗乌镇中心村村民王光富,祖辈以种植花椒为生,此前花椒运往兴义市场需绕行山路2小时,运输成本高且易变质。“现在走大桥,40分钟就能到兴义,一斤花椒能多赚2块钱,今年家里5亩花椒能多收入5000元!”王光富笑着说。据测算,大桥通车后,关岭、贞丰、兴仁等县的农产品外销成本降低30%,花椒、脐橙、薏仁米等特色农产品可通过高速冷链4小时直达粤港澳大湾区,预计年外销额将增加8亿元,带动沿线30万群众增收。
对区域产业而言,大桥是“发展加速器”。兴义市是黔西南州工业重镇,拥有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此前原材料运输依赖普通公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大桥通车后,兴义至安顺的物流时间缩短1.5小时,每吨货物运输成本降低15元,当地煤化工企业每年可节省物流费用超2000万元。同时,大桥串联起黄果树瀑布、龙宫、马岭河峡谷等著名景区,形成“1小时旅游圈”,游客可实现“上午游黄果树、下午玩马岭河”的一日多游,预计年带动旅游收入增长40%,为贵州“旅游强省”战略提供交通支撑。
从国家战略视角看,大桥进一步完善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陆路网络,沪昆高速作为连接华东、华中与西南的交通大动脉,通车后将提升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动效率,助力贵州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表示:“花江峡谷特大桥不仅是一座物理桥梁,更是连接发展的‘民心桥’、激活潜力的‘经济桥’,将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世界意义:中国桥梁技术领跑全球
花江峡谷特大桥的建成,再次彰显了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此前,世界第一高桥是贵州北盘江大桥(桥面高度565米),此次花江峡谷特大桥以580米的高度刷新纪录,同时1420米的主跨长度也超越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主跨1991米,但桥面高度仅60米),成为全球“最高+大跨”双指标第一的桥梁。
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评价:“花江峡谷特大桥在极端地质与气候条件下,实现了桥梁设计、施工与运维技术的全面突破,其创新的钢混叠合梁技术、智能监测系统与绿色施工方案,为全球山区大跨度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世界桥梁技术迈向新高度。”目前,已有德国、瑞士、尼泊尔等10余个国家的工程团队前来考察学习,中国桥梁建设企业也接到多个海外超高层桥梁项目邀约,“中国桥梁”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9月28日的通车仪式上,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花江峡谷特大桥的钢索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弧线。桥下,花江水缓缓流淌;桥上,车辆有序通行,驶向远方。这座矗立在云端的“超级工程”,不仅见证着中国基建的实力,更承载着西南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大桥的通车,一条连接山水、串联产业、联通民心的“空中通道”正式启用,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篇章。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