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十八岁这年,老周被一场大病直接撂倒在床。那是2019年的秋天,他躺在医院里,身上插着好几根管子,只能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纹发呆。麻药退去后钻心的疼,反倒让他格外清醒——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之前关于生病这件事的许多做法,简直错得离谱。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病来如山倒,
五十八岁这年,老周被一场大病直接撂倒在床。那是2019年的秋天,他躺在医院里,身上插着好几根管子,只能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纹发呆。麻药退去后钻心的疼,反倒让他格外清醒——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之前关于生病这件事的许多做法,简直错得离谱。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能不能抽丝般好转尚且不知,但一些人情世故,却是在这场病里看得透透的。
头一个让他心里咯噔一下的,是所谓“朋友”的反应。刚拿到诊断书那会儿,老周心里发慌,像抓住了救命稻草,逮着几个平时常喝酒聊天的老哥们就说了实情。他本指望能听到几句暖心的鼓励,结果呢?那位李哥当面拍着胸脯说“有事你说话”,一转背,老周的病情就成了他酒桌上最精彩的“新闻”。没出三天,街坊邻里看老周家人的眼神都带了点微妙的同情,仿佛他下周就要告别似的。更现实的是,几个称兄道弟的朋友,电话渐渐就打不通了,微信也回得慢,生怕他这个“无底洞”开口借钱。老周这才咂摸出味儿来:你那点生死大事,在别人那儿,可能就是个调剂无聊生活的新鲜谈资,说完就忘。
这第二个教训,更是像根针,直扎到他心窝子里,让他后悔莫及。因为他自己的恐惧,他总忍不住对老婆和女儿念叨最坏的结果。“要是我不行了…”、“这治疗费太吓人,要不就算了…”、“我走之后,你们娘俩…”他自以为这是负责任,是提前给家人打预防针。可他没看见,每次他说完,妻子的眼眶就红一分,女儿的头就低一分。直到有一天,他听见女儿在楼梯间压着声音哭,对妈妈说:“爸爸老是说他快死了,我听着心里跟刀绞一样…”妻子后来抹着眼泪对他说:“老周,我们需要你带着我们一起扛,不是天天听你安排后事。”这话像盆冷水,把老周浇醒了。原来,反复诉说绝望,对至亲的人是一种最残忍的消耗。
这第三件让他堵心的事,就是他那点医疗选择和花费,简直成了公共话题。当他试着和人讨论治疗方案时,好家伙,瞬间冒出一堆“民间专家”。“你怎么不开中药?”“我听说有个偏方,专治你这个!”“花二十万做这个手术?值吗?”七嘴八舌,每一次解释都让他精疲力尽。最让他心寒的是,一个亲戚竟直接对他女儿说:“丫头,得想想后路,别最后弄个人财两空。”那一刻,老周觉得自己不像在救命,倒像是在做一笔怎么看都亏本的买卖。他终于明白,关乎性命的决定,是你和医生之间的事,根本不需要向围观者提交一份“可行性报告”。
这一番折腾,好比是摔了重重一跤,老周总算摸到了门道。如今的他,学会了“守口如瓶”。对不相干的人,病情一律概括为“身子不太得劲,得养养”;对老婆孩子,他努力传递积极的信号——“今天精神头好多了”、
“医生说指标有进步”;至于医疗细节,谁再打听,他就一句“都听大夫的”,直接堵回去。他恍然大悟,守住秘密不是冷漠,而是为自己筑起一道保护墙,墙内保存着求生必须的那点心气和尊严。你说,这用血泪换来的清醒,是不是比什么药都管用?
所以啊,归根结底一句话:生命是自己的修行,这场硬仗,最终能依靠的,还是自个儿内心的那股劲儿。那些关乎生死的大事,就像藏宝图,能捂多严实就捂多严实吧。毕竟,谁能料到,一句无心的话,会不会变成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来源:蔡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