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学霸的古代崛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8:29 1

摘要:背景:现代顶尖理工大学“智能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硕士生江砚,在参与一项“古代科技复原”实验时,因实验室意外爆炸,灵魂穿越至大周王朝一名同名同姓的落第秀才身上。原主因上书言事触怒权贵,被构陷入狱,即将问斩。主角携带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无实体设备,但记忆完整),并觉醒

目录:一卷:绝境求生,初露锋芒

● 江砚穿越,身处死囚牢,利用杠杆原理协助搬运粮车脱险。

● 被贬为苦役,途中遇瘟疫,用现代医学知识配制草药方控制疫情。

● 结识苏晚晴,合作改良“牛痘接种法”,救活数百孩童,声名初起。

二卷:科技破局,步步为营

● 回乡创办“格物堂”,研制水力磨坊、高效犁具,解决旱灾农耕难题。

● 改良火铳,助边军击退北狄小股入侵,引起军方关注。

● 建立“工学塾”,收徒授业,传播科学思维,遭保守派抵制。

三卷:朝堂风云,技术革命

● 被召入京,参与“黄河治水”工程,设计活动闸门与泥沙分流系统。

● 发明简易蒸汽机原型,驱动纺织机,引发工业变革。

● 赵元朗联合礼部弹劾其“以术乱政”,主角以实绩自辩,皇帝设“科技考”验其真才。

四卷:天下为公,文明跃迁

● 主角不计前嫌,助赵元朗改良军械,共御外敌。

● 建立“大周工学院”,纳入科举体系,开启“文理并重”新时代。

● 晚年著《天工新录》,传于后世,与苏晚晴归隐山林,建“格物山庄”。

背景:现代顶尖理工大学“智能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硕士生江砚,在参与一项“古代科技复原”实验时,因实验室意外爆炸,灵魂穿越至大周王朝一名同名同姓的落第秀才身上。原主因上书言事触怒权贵,被构陷入狱,即将问斩。主角携带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无实体设备,但记忆完整),并觉醒“格物系统”——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智慧点”,解锁更高级技术图纸(如水力机械、初级火药、水泥配方、望远镜设计等)。

正文:

《死囚笼中的杠杆》

铁链轻响,江砚在刺骨的寒意中醒来。头顶是斑驳的木梁,墙角渗着水珠,稻草下藏着腐臭的污迹。他动了动身子,脚踝上的铁镣“哐当”作响——他不是在实验室,也不是在宿舍,而是在一间阴暗潮湿、弥漫着霉味与血腥气的死囚牢房。“我……穿越了?”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是江砚,21世纪顶尖理工大学的工科硕士,主修机械工程与智能系统。昨夜,他正在实验室复原“汉代水排”装置,却因电路短路引发爆炸……再睁眼,竟成了大周王朝一名同名同姓的落第秀才。而这位原主,因上书《治河十策》,直言河道总督贪污修堤银两,被构陷为“妖言惑众、煽动民变”,判秋后问斩。“还有三天……就要行刑?”江砚喃喃,心沉如铁。就在这时,牢门“哐当”一声被踹开,两名衙役提着灯笼走进来,皮靴踩在石板上,声声如锤。“就是这厮?昨夜从破庙抓的,身上带着‘妖书’,还画了些奇形怪状的铁器,说是‘能搬山填海’,不是疯子就是逆贼!”一名衙役讥笑道。江砚缓缓抬头,目光沉静:“学生江砚,并非逆贼。所谓‘妖书’,乃《格物杂记》,记录的是自然之理,非妖非术。”“格物?”班头嗤笑,“你这书里写什么‘力分三等’‘杠杆可举千斤’,还说‘地球是圆的’?你当自己是墨子再世?”江砚不语。他知道,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一个秀才谈“机械”“物理”,无异于离经叛道。可他不能死。他还有太多想做的事。就在这时,外面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小吏慌张跑来:“不好了!城南堤坝决口,洪水冲进官仓,几百石秋粮泡在水里!知府下令,半个时辰内抢运出来,否则全城要闹粮荒!”班头脸色一变:“可民夫还不够,滑道又塌了,粮袋重得抬不动……这可如何是好?”江砚眼中骤然一亮。机会来了。“大人,”他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坚定,“若允学生一试,或可助你们抢出粮食。”“你?”班头上下打量他,“一个死囚,手无缚鸡之力,能做什么?”“学生虽不能力扛千斤,却知‘巧力胜蛮力’。”江砚缓缓道,“城外不是有废弃的水车吗?拆了它,取木架、滑轮、绳索,我可造一台‘滑轮组运粮机’,以杠杆与滑轮省力,一人可运百斤粮袋。”牢中一片死寂。老囚犯摇头:“书生疯了,那水车早烂了十年,还能用?”可时间紧迫,知府有令,延误者斩。班头咬牙:“好!我给你半个时辰。若不成,你今日就提前问斩!”江砚被押出牢房,脚链未解,踉跄奔至城南。洪水尚未退去,泥泞遍地,民夫们肩扛粮袋,在泥水中艰难跋涉,每走一步都像在与大地拔河。一袋稻谷百斤重,两人抬都吃力,效率极低。江砚环顾四周,目光锁定河畔那架倾颓的水车——木架尚存,齿轮虽锈,但结构完整。“拆!”他下令,“取主轴、滑轮、绳槽!再找三根硬木、十丈麻绳!”众人迟疑,但见衙役点头,只得照办。江砚跪在泥中,以炭条在石板上画图:定滑轮改变方向,动滑轮省力一半,三组组合,可省力七成。“把滑轮组固定在高台,绳索穿引,一端系粮袋,一端由人拉拽。”他声音沉稳,“一人拉,可运两百斤!”“这……可能?”老工匠皱眉。“试试便知。”一刻钟后,装置初成。江砚亲自操作,将粮袋挂上钩索,一声“起!”众人屏息。只见那百斤粮袋,竟被一人轻轻拉起,顺滑轮组缓缓上升,稳稳落入高台马车。“天啊……这……这真是‘巧器’!”“他……他真做到了!”民夫们震惊,衙役们面面相觑。江砚喘着气,脚链仍锁着,却已挺直脊梁:“这,不是妖术,也不是神迹。这是杠杆之理,滑轮之用。若大周多几台这样的器械,何愁水利不兴?农耕不旺?”老工匠颤巍巍上前,双手作揖:“先生……您不是书生,您是墨家遗贤啊!”

江砚望着远方初升的朝阳,轻声道:“我不是墨家,我是——工程师。”他知道,死囚的身份或许还能再拖三天。但今天,他已为自己,争来了活下去的权利。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疫途仁心》

秋雨连绵,黄土路泥泞不堪。江砚戴着枷锁,被押往北境苦役营——那是流放死囚、罪官的绝地,十人去,九不回。他原可被斩首,却因城南运粮之功,被知府特批“戴罪立功”,贬为苦役,发配边关修筑长城。脚链未解,衣衫单薄,唯有怀中那本残破的《格物杂记》随身携带,是他与现代文明最后的联系。行至第三日,队伍进入“黑水沟”地带。此处山高林密,瘴气弥漫,沿途村落十室九空,家家挂白幡。尸体横陈于道旁,野狗啃食,苍蝇嗡鸣,空气中弥漫着腐臭与苦涩的药味。“瘟疫!”押解的衙役捂住口鼻,“是‘热毒病’,前日已死了三百人,咱们绕道走!”可官道被山洪冲毁,唯有此路可通。队伍被迫驻扎在村外破庙,人心惶惶。江砚蜷缩在角落,却无法入眠。他听着病人的呻吟——高热、咳血、腹泻、皮肤发斑……这分明是细菌性痢疾与伤寒混合爆发,在现代尚需抗生素与补液治疗,而在古代,这是灭村之灾。“若不干预,不出十日,整支队伍都将染病。”他心中沉重。次日清晨,他主动走向押解官:“大人,学生曾读《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略通医理。若允我查看病人,或可控制疫情。”“你?一个死囚,还懂医术?”押解官冷笑,“若治不好,你便第一个陪葬!”

江砚不语,只取来随身炭笔与纸,开始记录症状、绘制传播路径图。他发现:病人皆饮用了村中井水,而井旁有尸体掩埋,水源已被污染。

《格物兴农》

春寒料峭,江砚终于踏上了归乡之路。苦役未满,却因疫区救民之功,被特赦回籍,免于流放。他没有回京,也没有求官,而是带着一卷《农器图谱》、几包草药种子,和那本从未离身的《格物杂记》,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故乡——江南临溪县。可眼前的景象令他心痛:田地干裂,禾苗枯黄,河道断流。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席卷江南,百姓食不果腹,卖儿鬻女者比比皆是。县衙贴出告示:“今岁赋税不减,违者入狱。”

“这哪是治国,这是竭泽而渔。”江砚站在干涸的溪边,握紧了拳头。他决意留下。在村外一座废弃的祠堂前,他竖起一块木匾,亲笔写下四个大字:格物堂。“何为格物?”有乡民问。“格,是推究;物,是万物之理。”江砚立于堂前,声音清朗,“我们种地,为何年年歉收?因不知‘水之律’‘土之性’‘器之巧’。今日起,我教你们——以理治农,以器胜天。”

《工学之光》

春雷滚滚,临溪县的格物堂前,人头攒动。江砚立于高台之上,身后是新落成的“工学塾”三字匾额——青石为基,木构为梁,飞檐下悬着一架水车模型,随风轻转。门前对联写道:今日,是工学塾开堂之日。百余名少年从四乡赶来,有农家子弟,有铁匠之子,甚至有几位女子混在人群中,目光灼灼。他们不为科举,不为功名,只为学那“能种地、能造器、能救命”的真本事。

江砚立于讲台,手持一根木尺,声音清朗:“今日第一课——何为科学?”台下一片寂静。“科学,非奇技淫巧,亦非妖言异术。它是观察、假设、验证、总结的思维之道。譬如,为何水往低处流?为何杠杆能省力?为何疫病会传染?”他指向台下一名少年:“你,说说看。”少年鼓起勇气:“因……因地有引力?”众人哄笑。这词太新,太怪。江砚却点头:“不错。虽不精准,但你已开始‘格物’。我们不必知其名,但要明其理。”他转身在沙盘上画图,讲解重力、力矩、传播路径。孩子们瞪大眼睛,如听天书,却心驰神往。

《黄河怒涛》

一封朱批诏书,快马加鞭,直抵临溪县工学塾。“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临溪布衣江砚,格物精微,兴农济世,今黄河泛滥,灾民百万,特召入京,协理河工,钦此。”江砚接过诏书,望向北方——那里,黄河如巨龙咆哮,撕裂大地,吞噬城池。三年来,决口十二处,泛滥千里,尸横遍野,朝廷束手,河臣束薪。“他们终于想起,治水不止靠祭坛与祷告了。”他轻叹,将《格物杂记》收入行囊。苏晚晴递来一卷图纸:“这是我整理的‘泥沙沉降模型’,或许能用。”“不止或许,”江砚目光如炬,“这次,我要让黄河听人的话。”

入京之日,百官侧目。一个布衣,竟得天子亲召,参与国之重务?朝中清流讥讽:“一介匠人,也配议河防?”唯有工部尚书李崇简亲自相迎:“江先生,黄河已非古之黄河。泥沙淤积,河床高悬,年年加高堤坝,终有一日,堤溃如崩。”他带江砚登上黄河大堤。眼前浊浪滔天,水势汹涌,堤岸如墙,却处处裂缝,渗水如血。“现有之法,唯‘束水攻沙’——加高堤坝,逼水冲沙。可水势无常,一旦暴涨,堤溃则万劫不复。”江砚沉默良久,取出罗盘、测距仪,沿河勘察七日,绘出《黄河下游水文图》,提出三问:

1. 为何年年清淤,泥沙仍积?

2. 为何汛期一至,堤防必险?

3. 为何百姓越迁,灾情越重?

江砚于朝堂之上,展开巨幅图纸,震惊四座。他提出“双道分流水系工程”: 在关键河段,建造可启闭的活动木石闸门,形如“梳齿”。 汛期前开启闸门,分流部分水量至次级河道。 汛期中根据水位自动调节,避免主堤压力过载。 闸门结构采用“榫卯浮基”,可随地基微沉而自适应,防塌陷。开辟人工分流渠,引高泥沙水流进入梯级沉降池。 利用流速减缓原理,使泥沙自然沉淀。沉沙定期挖出,可用于筑堤或制砖。 沉降池旁设“淤田区”,将肥沃泥沙用于改良盐碱地。 沿河设立“水则塔”(水位观测站),以浮标、刻度实时监测水位。 一旦超警戒,塔顶鸣钟,下游提前准备。

“这……这不是治河,这是重造黄河!”一位老河工颤声说。方案一出,朝堂哗然。保守派怒斥:“此乃奇技淫巧!自古治水,唯在疏浚与筑堤。何曾听说‘分流泥沙’?黄河乃天之河,岂容凡人妄改?”更有言官上奏:“江砚以布衣干政,蛊惑圣听,图谋不轨!”唯有李崇简力挺:“若旧法有效,黄河何至今日?我宁信一布衣之实,不信百官之虚!”天子沉吟良久,终下旨:“准江砚试行,限一年,若不成,斩无赦。”

江砚率三百工匠,驻扎黄河险段——“铜瓦厢”。他不居官舍,与工人同吃同住。每日亲临工地,用几何学定位闸基,用流体力学计算分流比。“为何闸门要做成‘梳齿’?”有工匠问。“因整堵墙会受巨力,易崩。梳齿间有空隙,水可穿行,压力分散,如指间流水。”江砚以竹筷演示,“力,要导,不要抗。”他发明“泥沙取样器”——一根中空铁管,插入河床,取出不同深度泥沙,分析成分与沉积速度。“原来黄河泥沙,八成来自上游黄土高原。”他写下报告,“若不固土,治沙无终。”于是,他同时上书:在上游推行“梯田固土法”与“植被封山令”。

次年六月,黄河汛期至。水位暴涨,警钟连鸣。铜瓦厢段水位逼近历史极值。守堤官兵已准备撤退。江砚立于闸门控制台,冷静下令:“开启一号分流闸,三成流量入次级渠!”“可……可从未试过!”副手颤抖。“信我,也信数据。”他指着水位图,“此刻流速、压力、泥沙浓度,皆在计算之内。”闸门缓缓开启,水流如银龙分流,主河道压力骤减。泥沙在沉降池中缓缓沉淀,形成褐色淤层。七日七夜,江砚不眠,实时调整闸门开度。水位始终未超警戒。汛期过后,大堤完好,淤田区已积肥土三尺。消息传开,百姓跪地高呼:“江河伯再生!”

一年之期至,天子亲临视察。见分流渠有序,沉沙池丰沃,新田已种麦粟,龙颜大悦。“江砚,你不仅治了水,也治了人心。”天子叹道,“朕赐你‘河图勋章’,授‘钦点治水使’,总领天下河工事务。”江砚跪地,却辞不受:“臣非为功名而来。只愿天下再无‘黄河之殇’。请陛下允臣建‘水工学堂’,传此术于万民。”天子沉吟,终点头:“准奏。然——科学可兴,不可乱礼。”江砚一笑:“科学与礼,本不相悖。真正的礼,是让百姓活着,且活得有尊严。”

《蒸汽初鸣》

黄河安澜之后,江砚并未留恋“钦点治水使”的荣光,悄然返回临溪。他心中有一团火——黄河之治,靠的是“力”;而天下之富,需借“能”。他在格物堂后山辟出一片新坊,立下一块铁牌:“机巧司”。其上刻着一行字:就在这片简陋的工坊中,一具从未见过的机械正缓缓成形——铜管盘绕,铁釜高耸,活塞往复,蒸汽嘶鸣。——简易蒸汽机原型,诞生了。灵感之源:从茶壶到动力,江砚的灵感,始于一次寻常煮茶。那日,苏晚晴煮水,壶盖被蒸汽顶得“啪啪”作响。江砚凝视良久,忽然起身,在纸上疾书:“水沸成汽,体积暴增百倍……若拘之于密器,可推重物。此力不耗人力,不惧风雨,可昼夜不息——是为‘永动之机’。”他翻阅《格物杂记》,结合在黄河工地所见的水力杠杆系统,设计出第一台低压往复式蒸汽机: 锅炉:铸铁圆釜,以柴火加热,产生蒸汽。 汽缸:铜制圆筒,内置木铁活塞,受蒸汽推动往复运动。 传动杆:将活塞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驱动外设。 冷凝器:以冷水冷却废气,提升效率(虽简陋,但已具雏形)。

试机那日,蒸汽喷涌,传动杆猛然转动,带动一架旧水车模样的装置飞速旋转。“成了!”工坊中爆发出欢呼。江砚却冷静道:“这还只是‘鸣啼之雏’,但——工业之晨,已至。”

 江南素以丝绸闻名,但织布全靠人力,一名织工日织不过三丈,且劳损严重。江砚将蒸汽机与旧式“提花织机”结合,造出蒸汽动力纺织机: 传动带连接主轴,带动多台织机同步运转。 活塞每分钟往复十余次,织机速度提升五倍。 一人可照看十台机器,效率空前。临溪第一家“机工织坊”开张。织坊无纺车之声,唯有蒸汽低吼,织机如雨点般敲击,布匹如流水般产出。消息传开,商贾云集。一匹“格物布”售价仅为市价七成,却更坚韧、更均匀。传统织户恐慌:“此机夺我生计!”江砚却道:“它夺的不是生计,是苦役。 人可转学设计、维修、管理,何愁无路?”蒸汽机的火种,迅速蔓延:蒸汽驱动陶轮,转速稳定,瓷器更匀。取代水力,旱年亦可磨面。蒸汽泵抽水,深井采矿成为可能。江砚绘制“蒸汽舟”图纸,试航内河。更深远的是——新的职业诞生了: 机匠、司炉、图纸师、质检生……, 工学塾新增“机械科”,学子争相报名。

苏晚晴感叹:“你不仅造了机器,还造了一个新世界。”变革从不平静。“江砚以机夺民业,致千人失业,请求查封织坊!”“此机若用于战船、火炮,布衣掌权,国将不国!”“圣人云‘君子不器’,今江砚竟以‘器’驭‘人’,是为逆天之道!”甚至有暴民夜袭机巧司,砸毁一台实验中的蒸汽机。江砚站在废墟前,沉默不语。次日,他在《格物报》(工学塾学子所办)发表《致天下织户书》:言辞恳切,震动四方。

天子第三次召见江砚。紫宸殿上,君臣对坐。“你的蒸汽机,可造战船?可制火炮?”“可。”江砚坦然,“但臣建议——先用于民,后用于兵。强民,方能强国。”“若朕命你造‘蒸汽战舰’,你可愿?”江砚沉吟:“愿。但请陛下先立‘工技律法’——保护发明,规范使用,设‘专利司’,兴‘工业学堂’。否则,奇技淫巧,终成祸乱。”天子大笑:“你总在要‘制度’,而非‘权力’。好——朕准你设‘大周工器院’,专管工业革新。”

三年后,临溪已成“机声之城”。蒸汽机驱动的织坊、磨坊、铁坊林立,产品远销海外。工学塾毕业生遍布各州,传授“动力机械”之学。江砚立于机巧司高台,望向远方。苏晚晴轻声问:“下一步呢?”他指向天际:“下一步——让机器学会思考。”——他手中,是一张《自动织机编程图》的草稿,以打孔木板控制花纹,灵感来自提花机。

《科技考·真才之辩》

临溪的机声未歇,京师的暗流已涌。礼部尚书赵元朗,三朝元老,理学宗师,素以“卫道”自任。他见江砚之术日盛,工坊林立,学子如云,甚至天子亦常询“蒸汽”“机械”之事,心中愤然:“此子以奇技蛊惑圣聪,乱祖制,坏纲常,若不除之,国将不国!”于是,他联合礼部二十七名官员,联名上奏《劾江砚以术乱政疏》:奏章呈上,朝野震动。紫宸殿上,赵元朗立于阶前,衣袖一拂,声如洪钟:“江砚所为,非治国,乃乱国!圣人治天下,以礼乐教化,以仁政安民。今此人,以机巧夺天工,以动力代人力,是为逆天而行!织机自转,人将惰矣;机器自鸣,礼将亡矣!此非格物,实为格礼!”群臣哗然,附和者众。天子沉默,目光投向殿外。片刻,一身影缓步而入——江砚。他未穿官服,仍着工坊粗布衣,手中仅持一卷图纸、一个铜制齿轮。“臣江砚,叩见陛下。”他跪拜,声不亢不卑。“赵大人言臣‘以术乱政’,臣愿以实绩自辩。”“臣所行之事,非为炫技,实为救民于水火。”他展开第一幅图:《黄河分流工程全图》“去岁黄河大汛,铜瓦厢水位超警戒三尺,若无活动闸门分流,下游三州将成泽国。此术,救民二十七万。”第二幅图:《临溪织坊产量对比表》“蒸汽织机投产一年,布匹产量增五倍,价格降四成,贫民亦可穿暖。此术,活民无数。”第三幅图:《工学塾育才录》“三年来,培养机匠、水工、格物生三百六十七人,分赴各州,修渠、建桥、治疫。此术,兴民智,强国本。”他抬头,直视赵元朗:“赵大人言‘礼乐’,可曾见百姓因无衣而冻死?可曾见灾民因无粮而易子而食?礼乐,不能止水,不能织布,不能救人于饥寒。而臣之‘术’,能。”

殿内寂静。天子缓缓道:“若此术真有实效,为何群臣攻之如虎?”江砚答:“因它动摇了旧权。织户怕失其业,官吏怕失其权,儒生怕失其尊。可若因惧变而拒进,天下何以进步?商鞅变法,秦初亦乱;张骞通西域,汉初亦疑。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天子沉吟良久,终道:“江砚所言,有理。然众臣所忧,亦非全无。今朕设‘科技考’,三日为限,验尔真才。若成,则朕赐‘格物卿’之位,总领天下工技事务;若败,则罢其职,闭工学塾,以安群臣之心。”

考题三则:

1. 造一机,能于无风无水之地,自行运货百斤,行十里。

2. 解一题:若黄河再决,如何以最小之力,引水归道?

3. 答一问:科学与礼教,可并行否?

群臣窃喜:此题苛刻,必败。江砚却拱手:“臣,领考。”江砚回临溪,率工学塾师生七日不眠。他造出“蒸汽动力推车”:

● 小型锅炉驱动活塞,带动齿轮传动。

● 以铁轮行于木轨(仿后世铁路雏形),载货百斤。

● 无风无水,自力前行。

试车之日,推车缓缓启动,沿轨道行十里,准时抵达终点。监考官惊叹:“此车无马无牛,竟自行如飞!真神工也!”面对“黄河再决”之题,江砚不画闸门,不设分流。他提出“泥沙固堤法”:

● 以蒸汽泵引高泥沙水流,喷射至溃口边缘。

● 泥沙自然沉积,形成“人工沙坝”。

● 沙坝固化后,再以石料加固,快速封堵。“此法不需万人挑土,不需百日工期,以敌之矛,攻敌之盾。”他以模型演示:溃口三日即封,成本仅为传统之半。

考官无不折服。江砚提笔,写下《科学与礼,本为一途》:文章呈上,天子阅毕,久久不语。终叹道:“此非乱政,乃兴政也。”三考皆过,天子御笔亲批:赵元朗跪地,面如死灰。江砚立于殿上,望向远方。他知道——真正的变革,才刚刚开始。

《冰释·共御外侮》

“格物卿”江砚声望日隆,然朝堂之上,暗流未息。赵元朗虽遭挫败,却未伏诛。他闭门三日,焚尽家中所藏西洋机械图稿,自省道:“吾非恶技,恶其乱礼也。然若此技可保社稷,何惜私怨?”恰在此时,边关急报如雪片飞来——北狄联军三十万,已破雁门关,直逼太原!西戎舰队出没东海,劫掠登州,焚我船坊!更危急者,敌军已装备“佛郎机炮”与“燧发枪”,火力远胜大周旧式火铳。边军屡败,朝廷震恐。天子召集群臣,急问对策。赵元朗出列,声如金石:“臣虽不才,愿赴边关,督造军械,以赎前罪!”群臣哗然:“礼部尚书,不通兵工,何能造器?”赵元朗昂首:“江砚能以科学兴工,我亦能以礼义强兵!但需一人相助——江砚。”满殿寂静。天子目光转向江砚:“卿可愿与赵卿共事?”江砚起身,拱手:“国难当前,私怨如尘。臣,愿往。”临溪工学塾,机声隆隆。赵元朗踏入工坊,昔日他视此为“奇技淫巧之渊薮”,如今却亲见蒸汽机驱动锻锤,铁块如泥般成型。江砚迎上,递过一盏茶:“赵大人,别来无恙。”赵元朗一怔,接过茶盏,竟微微颤抖:“你……不记恨我弹劾之事?”“恨?”江砚一笑,“您弹劾的是‘乱政之术’,而我所行是‘济世之学’。若我真乱政,您弹劾得对;若我未乱政,您亦是为国尽忠。何恨之有?”赵元朗默然良久,终长叹:“江卿胸襟,胜我十倍。”二人并肩而立,望向锻炉火光,如星火燎原。二人分工明确:江砚主“技”:以科学优化结构、材料、动力。

赵元朗主“制”:以礼义统合组织、纪律、士气。铸铁合金技术:加入少量锰、硅,提升炮管韧性。膛线设计:旋转弹道,射程提升三成。模块化装填:弹药分装,提升射速。赵元朗则设计“炮营礼制”:每炮设“礼义长”一人,负责士气与纪律。战前诵《忠义篇》,战后记功过。“以礼束军,以技强兵”。借鉴西洋燧发枪,江砚设计“转轮连发铳”:双管轮转,可连发两弹。使用定装火药包,装填速度提升五成。赵元朗则制定“火铳手操典”,以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为训练纲领。蒸汽动力驱动,履带前行(仿后世坦克雏形)。前置重炮,两侧设铳窗。车体覆以锻铁板,可抗轻炮。赵元朗命名其为“义胜车”,取“以义制胜”之意。二人亲赴太原前线。风雪交加,工坊设于城外废堡。江砚带病钻研炮管冷却工艺,赵元朗则率将士搬运材料,日夜不休。一日,江砚高烧不退,仍坚持校准炮管角度。赵元朗亲自煎药,端至床前:“你何苦如此?”江砚虚弱一笑:“若此炮早成一日,边军少死百人。我非为7名,只为苍生。”赵元朗动容,跪坐床前,亲喂汤药。当夜,他提笔写下《与江砚书》:三月后,新军械列装。北狄大军围攻雁门,势如潮水。明军以“义胜车”为先锋,铁甲碾雪,炮火轰鸣;“神机炮”远程压制,连发火铳封锁隘口。敌军骑兵冲锋,却被履带战车碾碎阵型。燧发枪齐射,敌军溃败。此役,斩敌两万,俘获无数,北狄可汗仓皇北逃。捷报传至京师,天子大喜,亲书“科技强兵,礼义固国”八字,赐予江砚与赵元朗。战后,赵元朗上书:天子准奏,设“军政合议司”,以江砚为“科技总督”,赵元朗为“礼制总宪”,共掌国防。二人同朝议事,再无嫌隙。百姓传唱:“昔日相争如水火,今朝携手卫山河。” 《文理并重·大周工学院》

雁门大捷之后,朝野震动。天子登临紫宸殿,召集群臣,宣告天下:诏书一出,天下哗然。儒生惊呼:“匠人竟可为官?”学子奔走相告:“算学也能中举?”而江砚立于新落成的工学院门前,望着“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八字匾额,眼中泛起微光——他知道,一个新时代,终于开启了。大周工学院坐落于京师外城,占地三百亩,依山傍水,格局迥异于国子监的庄严肃穆。

主楼为“格物殿”:三层高塔,顶部设天文观测台,内置浑天仪、望远镜。东苑为“机巧坊”:蒸汽机、水车、齿轮系统日夜运转,学生亲手拆装练习。西苑为“算学馆”:墙上绘满几何图形、代数公式,黑板上写满微积分雏形。南庐为“农政堂”:研究良种培育、土壤改良、灌溉系统。北阁为“军器所”:在赵元朗监督下,秘密研发新型火炮与装甲。学院不收束脩,唯才取士。贫寒子弟、匠户之后,皆可报考。

入学试三关:算学基础(加减乘除、方程求解)。格物认知(简单机械原理、自然现象解释)。实操测试(组装水车、修理织机)“不考八股,只考实学。” 江砚亲定考规。礼部被迫改革科举制度,增设“理工科举”:三年后,首届“理工科举”放榜。格物科状元:李承器,设计“自动灌溉水车”,推广至江南,增产三成。算学科榜眼:陈思远,改良税赋计算系统,杜绝地方贪腐。农政科探花:张禾,培育“耐旱稻”,使西北荒地变良田。军器科状元:赵铁,研发“轻型野战炮”,装备边军,威震北狄。他们身穿新制官服——左袖绣齿轮,右袖绣算尺,入朝谢恩。天子亲赐“经世章”,曰:“尔等非匠,乃国之栋梁。”赵元朗如今已为“礼制总宪”,却主动上书:江砚大为赞赏,二人共编《工者礼义录》,作为教材。科学与礼义,终成双翼,共扶大周腾飞。十年后,大周气象一新:江南遍地“蒸汽织坊”,布匹行销海外。黄河两岸“自动水车”林立,再无水患。京师至临溪建成“蒸汽轨道车”,一日可达。大周工学院分院设于广州、成都、辽东,“文理并重”成为国策。外国使节惊叹:“此非古老帝国,乃新兴强国!”

《天工新录·归隐山林》

岁月如流,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大周工学院已遍布天下,文理并重之风深入人心,科学之种遍植九州。蒸汽机鸣响于江河,算学之光照亮学堂,农政之术养活万民,军械之利固守边疆。而那位曾以一己之力撬动时代巨轮的“格物卿”江砚,却在功成名就之际,悄然递上辞表。天子览奏,久久不语,终叹曰:“卿已为大周开万世之基,今欲归山林,朕不强留。然‘天工’之业,不可无传。”江砚叩首:“臣所著《天工新录》,已汇毕生所学,愿留于工学院,传之后世。”全书完成后,天子亲题书名,命工学院刊印万册,分发各州府学堂,列为“必读之典”。史官记曰:“《天工新录》出,而天下始知科学之用,格物之要。”

辞官之日,百官相送,百姓夹道,江砚仅携一箱书稿、一柄算尺、一枚旧怀表——那是他父亲留下的遗物。他未入繁华京邸,也未留恋权位,而是与苏晚晴共乘一叶扁舟,顺江而下,至临溪深处,群山环抱之地,结庐而居。此处溪水潺潺,松风阵阵,前可望云海,后可倚青峰。他们建起一座“格物山庄”:庄前设“小格物堂”:江砚授徒讲学,只收有志少年,不问出身。庄后辟“试验田”:苏晚晴种植药草,研究“草本消毒法”,著《本草新编》。山腰建“水力工坊”:以溪流驱动小型蒸汽机,用于碾药、磨面、发电雏形。庄中设“藏书阁”:收藏《天工新录》手稿、西洋图籍、工学院学子来信。每日清晨,江砚立于山巅,看朝阳升起,蒸汽机轻鸣,如天地呼吸。苏晚晴煮茶于旁,笑问:“可悔否?弃官归山,再无权势。”江砚执其手,望向远方:“权势如云烟,唯真理与爱人,可伴终生。”

虽隐居山林,江砚并未断绝世事。大周工学院每岁派学子上山求教,他皆悉心指点。有学生问:“先生何以能创此伟业?”他答:“非我一人之功,乃时代之需,众人之力。我不过点燃一盏灯,而今已成燎原之火。”又问:“科学之极,可至何境?”他望向星空,缓缓道:“若后人能造飞天之器,通万里之电,解天地之秘——那才是科学之始。”学子泪下,叩首而别。

暮年,赵元朗亦辞官,拄杖千里,寻至格物山庄。二人对坐于溪畔,煮茶论道。赵元朗叹:“我一生守礼,却险些误国;你一生重技,却救万民。今始知——礼与技,本是一体。”江砚笑:“你我当年朝堂相争,如今山林共语,岂非天意?”赵元朗留下《礼义与科学十论》,题于山庄壁上,而后归隐。临行前,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座简朴却充满生机的山庄,轻声道:

十年后,江砚病卧于床,气息微弱。苏晚晴握其手,泪落如雨。江砚望向窗外星空,轻语:“你看……那颗最亮的星,像不像一台永动的蒸汽机?在宇宙中,不知疲倦地运行……”言毕,含笑而逝,年七十有三。朝廷闻讯,追赠“文理公”,谥“科学元勋”,命工学院立像祭祀。而格物山庄,自此成为天下学子朝圣之地。

结语:这是一部关于科学、礼义、家国与人性的短剧小说。江砚以科学破旧局,以胸怀化宿敌,以制度启新世,以隐退守初心。他不是神,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坚持真理、心怀苍生的凡人。而他的故事,将如《天工新录》一般——照亮千秋万代,永不熄灭。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在时代变革中坚守真理、勇于创新的先行者。感谢您一路相伴,共览大周科学兴邦之宏图,见证江砚与苏晚晴“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不朽传奇。愿《天工新录》的智慧之光,照亮每一个心怀理想、不惧前行的灵魂。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