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研究报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20:59 1

摘要:河北省环抱京津,素有"京畿要地"之称,其行政区划设置与优化不仅关乎本省发展,更直接影响到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效果。当前,河北省行政区划存在若干结构性矛盾:一是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匹配,如廊坊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与北京通州区地理相接但

关于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的研究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 引言:介绍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意义和当前背景,包括国家战略需求和本省发展需要。

· 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阐述调整的核心目标和指导原则,包括服务国家战略、优化空间布局等。

· 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布局与重点方向: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培育新增长极等维度,分析区划调整的总体布局。

· 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实施路径与阶段安排:提出具体实施步骤,包括近期、中期和远期安排。

· 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保障机制与风险防控:分析实施所需的政策、法律、资金等保障机制和风险防控措施。

· 结论与展望:总结报告核心观点,展望区划调整对河北长远发展的深远影响。

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布局与实施路径研究报告

1 引言

河北省环抱京津,素有"京畿要地"之称,其行政区划设置与优化不仅关乎本省发展,更直接影响到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效果。当前,河北省行政区划存在若干结构性矛盾:一是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不匹配,如廊坊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与北京通州区地理相接但行政隶属不同,导致协同发展面临制度性障碍;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石家庄作为省会,其经济总量和辐射能力与沿海发达省份的省会相比存在差距,难以有效带动冀中南地区发展;三是行政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部分县市规模偏小,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制约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公共服务效率提升。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以及《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层面批复,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合理的区划调整,绝非简单的地域合并或分拆,而是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空间治理体系,从而释放区域发展新动能。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意义、现实基础、主要构想及实施路径,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 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则

2.1 战略目标

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一个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空间组织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本省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

·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优化与京津接壤区域的行政区划管理,如促进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的协同发展,助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大城市病"治理,推动京津冀区域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 培育强劲活跃的增长极。通过构建以石家庄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并适时推动条件成熟的地市合并(如探讨唐山与秦皇岛、廊坊与沧州的整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扭转河北省"星多月不明"的局面,提升全省经济的整体效能和综合竞争力。

· 提升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针对部分县市规模偏小、实力偏弱的问题,通过撤县设区、县市合并等方式,优化行政层级和规模结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公共服务的规模化、均衡化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2.2 基本原则

为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科学、稳妥、有序推进,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服务战略,协调发展。调整必须紧密围绕和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而非盲目追求行政区划规模的扩大。

· 科学论证,审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立足长远,进行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评估论证。要充分考虑地理毗邻性、历史人文渊源、经济联系度、产业发展互补性等多重因素,确保调整方案符合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律。

· 以人为本,平稳过渡。调整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妥善处理资产债务、人员安置、公共服务衔接等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实现平稳过渡。

· 依法依规,试点先行。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履行必要的报批程序。对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调整,可考虑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做到"成熟一个,推进一个"。

3 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布局与重点方向

基于上述战略目标与原则,结合河北省区域发展实际和各方探讨,未来一段时期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布局可聚焦以下几个重点方向:

3.1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划优化

此方向重点在于优化与京津接壤区域的行政管理架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扫清制度障碍。

· 促进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一体化发展。廊坊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与北京通州区地域相接、人缘相亲,但行政壁垒制约了更深层次的协同。可借鉴《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精神,在现有规划协同、政策协同、项目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机制的创新。短期内,重点落实交通一体化(如平谷线地铁建设)、产业协同(如联合制定产业禁限目录)、公共服务共享(如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等措施。中长期看,可深入研究北三县与通州区在行政管辖上实现统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彻底破解"飞地"之困。

· 强化环京津地区承接能力。保定、廊坊(北三县除外)、沧州等环京津地区,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前沿阵地。可考虑整合这些地区的资源,例如探讨将廊坊(除北三县)与保定、沧州部分区域合并,设立保定计划单列市,并将市政府驻于雄安新区的构想。此举有利于依托雄安新区的极高战略定位和政策优势,形成强大的合力,更高效地承接资源溢出,并带动冀中地区整体发展,构建"京津雄(保)"核心三角。

3.2 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区划调整

此方向旨在通过区划调整,做强省会石家庄,优化区域中心城市布局,打造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

· 高标准建设石家庄都市圈。近期,《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标志着以石家庄为中心,涵盖定州、辛集以及衡水、邢台部分区域的都市圈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区划调整应服务于都市圈建设:一方面,支持石家庄市本身通过撤县设区(如推动条件成熟的周边县市融入主城区)等方式,优化空间结构,提升主城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要健全都市圈内部各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一核(石家庄)两极(邢台、衡水)两圈两廊"的空间格局。

· 优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于省内其他有条件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如唐山、邯郸、保定等,也可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审慎研究通过撤县设区或合并周边县市来拓展发展空间、整合资源的可能性。例如,探讨唐山与秦皇岛合并的构想,旨在整合唐山雄厚的工业基础与秦皇岛的港口、旅游资源,打造环渤海经济带核心区;探讨邯郸与邢台合并的构想,旨在整合两市的制造业基础,构建规模更大的区域经济中心。这类调整必须经过深入论证,确保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3.3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微观层面区划优化

此方向关注县乡层面的区划优化,旨在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 推进县市内部的区划优化。对于一些县域经济单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县,可探索撤县设市(县级市)或撤县设区,如衡水市已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推进武邑县撤县设区工作,以更好地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同时,也可在乡镇层面推行撤乡设镇、乡镇合并等,优化基层行政单元规模,提高行政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 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河北省已确定定州、辛集等13个县(市)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试点。应鼓励这些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省县域层面的区划优化和治理现代化积累经验。

4 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实施路径与阶段安排

行政区划调整事关重大,必须精心设计实施路径,合理安排阶段任务,确保工作积极稳妥、循序渐进。

4.1 实施路径

· 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将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纳入全省及各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中。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共识度较高、风险可控的区域或类型(如部分县改区、乡镇合并)开展试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 机制突破,协同共治。在涉及跨行政区的协同发展区域(如石家庄都市圈、通州区与北三县),短期内可将重点放在创新协同发展机制上,通过建立强有力的高层协调机制、规划对接机制、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等,实现"软"的一体化,为未来可能的"硬"调整(行政区划变更)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 分类指导,差异施策。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功能定位和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调整策略。例如,对于围绕中心城市的县市,重点推进同城化整合(撤县设区);对于地域相连、产业互补性强的城市,可研究合并重组的可能性;对于承担重要生态功能或文化保护功能的区域,则应以保护为主,保持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

4.2 阶段安排

建议将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有序推进:

· 近期(2025-2027年):夯实基础,重点突破。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全省行政区划设置的系统性评估和优化方案的深入研究;全力保障已获批复的《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落地实施,健全省级协调机制,推动一批重大合作项目见效; 继续深化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协同发展,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稳妥推进条件成熟的县改区、乡镇合并等微观调整,如推动衡水市武邑县撤县设区等已纳入计划的工作; 总结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经验。

· 中期(2028-2030年):深化拓展,整体优化。在总结前期经验基础上,逐步拓展调整范围:进一步优化石家庄都市圈内部空间结构和治理机制;研究论证并可能启动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空间拓展的区划调整项目;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区域发展需要,深入探讨并可能推动如廊坊(部分区域)与保定、沧州合并设立计划单列市,或唐山与秦皇岛合并等更具战略性的区划调整构想。

· 远期(2031-2035年及以后):系统成型,效能释放。到2035年,期望通过一系列调整优化,使河北省的行政区划格局能够更加适应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需要,形成层级合理、功能清晰、协调高效的空间治理体系。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行政区划调整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释放。

5 河北省行政区划调整的保障机制与风险防控

为确保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效,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并有效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

5.1 保障机制

· 组织保障。建立省级层面的高位协调机制,由省主要领导牵头,民政、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人社等相关部门参与,统筹全省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审议重大事项,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各市县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 政策与法律保障。深入研究并用足用好国家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严格遵守《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确保调整程序合法合规。同时,根据本省实际,研究制定配套的土地、财税、社保、干部安置等政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 资金保障。省、市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行政区划调整相关工作,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员安置等。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相关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

· 舆论引导与公众参与。加强行政区划调整重要意义和具体方案的宣传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凝聚社会共识。在调整方案制定过程中,通过听证会、民意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受影响区域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调整过程成为汇聚民智、体现民意的过程。

5.2 风险防控

· 防范债务与金融风险。全面清查核实涉及调整区域的政府性债务和国有资产,明确偿债责任主体,防止债务悬空和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金融风险监测,确保调整期间金融秩序稳定。

· 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因区划调整可能引发的人员安置、利益调整等敏感问题。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干部职工安置合理、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大的影响,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

· 避免盲目扩张与同质化竞争。区划调整必须服务于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要坚决杜绝借机盲目扩大城市规模、搞"拉郎配"式的合并。新形成的行政区域要立足于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避免内部新的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

· 保护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在调整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得因行政区划调整而破坏历史文化风貌或削弱生态保护力度。特别是对于承德、保定、秦皇岛等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敏感区域,更需审慎对待。

6 结论与展望

河北省的行政区划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调整的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行政资源的重新配置,打破制约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优化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从而释放区域发展新动能,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展望未来,一个经过科学调整和优化后的河北行政区划格局,将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破解京津"大城市病"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腹地和更高效的制度环境。它将助力培育以石家庄为代表的省内经济增长极,有效改变河北"东部强、西部弱、中部有待突破"的区域发展格局,为冀中南地区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河北省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只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战略、审慎稳妥的原则,妥善处理调整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必能克服挑战,实现预期目标,为燕赵大地的繁荣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来源:江雨朦朦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