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这个名单,我第一反应是既惊讶又有点酸。惊讶的是这么多小镇突然变得“像城里”,酸的是想起以前家里那条泥巴路。永兴镇这两年新盖了好几个小区,街上从只有一条主街变成了超市、诊所、咖啡店都能找到的样子,不得不说,生活便利性提升得比想象中快得多。
四川14城33镇冲进全国五百强,绵阳独占13席——镇域经济,正在悄悄改写我们的生活
看到这个名单,我第一反应是既惊讶又有点酸。惊讶的是这么多小镇突然变得“像城里”,酸的是想起以前家里那条泥巴路。永兴镇这两年新盖了好几个小区,街上从只有一条主街变成了超市、诊所、咖啡店都能找到的样子,不得不说,生活便利性提升得比想象中快得多。
说实话,城镇交通的变化是最容易打动人的。黄水镇靠近双流机场,物流园一上来,周边村子通了公交,早上去赶集坐二十分钟就到,像我朋友小李说的,坐公交比以前骑电动车舒服多了,也更安全。交通一通,人才、货物和信息都愿意往镇上汇聚,许多看似简单的生活改进,其实是经济活力在生根。
我叔在射洪沱牌镇的酒厂当质检员,他说现在不仅工资涨了,还能学酿酒技术。这类岗位的增加不是简单的“多给几张工资单”,而是把技术和稳定收入带回了家,这影响到的是一个家庭的长期选择。普光镇靠天然气起家,产业园带动了配套厂,我表哥开饭馆说晚上九点还有工人来吃饭,过去这点早就关门了,消费时间和消费结构都在改变。
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那些上榜的镇要么是县城中心,要么就是挨着中心城市。像江油的三合镇本来就连着市区,学校商场一体化,企业搬过去也不用从头配套。绵阳的镇多,跟它下面县多、县域产业基础厚有很大关系。这一点上,和江苏昆山的逻辑有相似之处:靠近大城市、形成制造业集群,但四川的路径更多是“融城”加“特色化”并行。
镇域经济强起来,对普通人最大的改变是不用背井离乡。以前年轻人大多往成都、重庆跑,一年回家几次。现在镇上能找到稳定工作,或者做直播、开配套厂,像我在潼川镇看到的老农具厂改成电商园,几个姑娘直播卖麦冬一天几百单,这种转变直接把市场带到田间地头,农产品开始在本地被加工、上架、出城。
当然,强镇不是自发就好,关键是拉动周边。吴家镇和永兴镇这种邻近关系,如果能形成分工和协作,零部件加工、物流配送、劳务输出彼此承接,周边村子的农民也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干。发展模式不能只是把城里东西简单地“搬”到镇上,而是要把产业链、服务链和人才链串起来,形成真正的城—镇—村闭环。
说到操作层面,我觉得有几件事很实用。对创业者而言,不必一开始就去做大项目,先找城里企业的分包位置,做配套、代工或劳务承接,稳了再扩大。对政府和平台,应更多扶持职业技能培训,和高校、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技术工人,让能人留在镇上。对普通家庭,则要学会把“居住便利”当作资源,比如开民宿、做地道农产品加工、参与夜间经济,这些都是可落地的生计方式。
最后要提醒的是,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有风险。土地和房地产的短期热潮可能带来泡沫,单一依赖资源型产业会遇到周期性波动,环境承载能力也不容忽视。未来几年,能不能把“有钱有事可做”变成“长久有人愿意留下并传承技能”,才是真正的考题。我个人觉得,镇域经济的下一步不是规模的简单扩张,而是质量的提升和包容性的增长。
我知道很多人的故事都在这些变化里蔓延,你的家乡有发生类似的变化吗?说说你家那条街、新开的店,或者你身边因为镇上发展而改变生活的人,分享你的观察和感受,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细微却真实的改变。
来源:沉着叶子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