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看到一个让人深思的数据。日本有超过200万人,年收入不足100万日元,按汇率算就是5万人民币。但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过得比国内年收入20万的中产阶级还要滋润。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欣欣
一位攒钱上瘾的80后
终身收入,如何构建到老都有钱赚的体系。
所有人都想错了,当你还在拼命想着怎么能赚钱的时候,真正聪明的人已经在研究怎么永远花不完钱了。
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策略。差距大到你无法想象。
前几天看到一个让人深思的数据。日本有超过200万人,年收入不足100万日元,按汇率算就是5万人民币。但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过得比国内年收入20万的中产阶级还要滋润。为什么?
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没走错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什么?好好读书,找个好工作,努力赚钱,然后就能过上好日子。
这套逻辑听起来天经地义,但实际上是个巨大的陷阱。因为这套思维的核心假设就是错的。
他假设你能一直保持赚钱能力。但现实是残酷的。看看身边那些40岁以后的人,有几个还能保持年轻时的赚钱能力。体力下降,精力不济,思维僵化,技能过时。这些都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
更可怕的是,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可能你辛辛苦苦学会的技能,三五年后就被淘汰了。
传统的终身收入思维是让你成为一台永不停歇的赚钱机器,但机器总有报废的那一天。
真正的终身收入思维是让你成为一个永远不缺钱花的人。这两者本质上完全不同。什么叫永远不缺钱花?不是说你银行里有多少个零,而是说你的生活成本永远低于你的被动收入。
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生活成本和被动收入。先说生活成本,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做加法。
房子要越换越大,车子要越开越好,衣服要越穿越贵,饭要越吃越精。这样下去就算你年薪100万也会觉得钱不够花 。
但聪明人在做减法,他们会思考什么是真正必要的?什么是可有口无的?
欧洲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一套房子住一辈子,一辆车开十几年。这不是因为他们穷,而是因为他们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更多,而是需要更少。
当你的生活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你就发现其实赚钱没那么难,钱也没那么容易花完。
再说被动收入,什么是被动收入?就是你不要主动工作也能持续进账的钱。很多人觉得被动收入就是投资理财,买股票,买基金,买房产。这些确实是被动收入的一种,但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被动收入是什么?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当你在某个领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人脉,声誉,你就拥有了定价权。这时候你不需要拼体力,拼加班,光是给别人提供咨询,指导,建议,就能获得持续的收入。
举个例子,一个做了20年会计的人,到了50岁可能在公司里竞争不过年轻人,但她完全可以给小企业做财务顾问,一个月服务几家公司,收入可能比上班还高。这就是把经验变成了被动收入。
但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在某个领域真正深耕,而不是什么热门就追什么?很多人看到短视频火了就去做短视频,看到直播带货赚钱就去直播带货,结果折腾了半天,什么都不精通,什么被动收入都没有。
真正的终身收入体系应该是一个倒三角结构。最底层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包括社保,基础储蓄,必要的保险。中间层是稳定的被动收入,比如房租,理财收益,知识变现。最顶层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别人替代不了你的那部分价值。
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但越早开始越好。很多人到了中年才开始焦虑,但那时候时间窗口已经很小了。
最好的时机是在你30岁左右,收入稳定但负担还不太重的时候。
具体怎么做,首先,控制你的生活成本增长速度,收入增长10%,生活成本最多增长5%。剩下的5%全部用来建设被动收入体系。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复利效应会让你惊讶。其次,在你的专业领域持续深耕,不要轻易跳槽,不要轻易转行,在一个领域做到前20%,你就有了定价权。做到前5%,你就有了话语权,做到前1%,你就有了不可替代性。
最后,学会花钱买时间,很多人舍不得花钱。结果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低价值的事情上,真正聪明的人会花钱请人做家务,买好一点的工具,住近一点的房子,把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你的被动收入能够覆盖基本生活成本的时候,你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这时候工作对你来说不再是生存必需,而是个人选择,你可以选择继续工作获得更多收入,也可以选择享受生活追求兴趣,这才是终身收入体系的真正价值。
记住,赚钱的能力会衰退,但花钱的智慧会增长,与其拼命追求更高的收入,不如早点开始构建让你永远花不完钱的体系,这才是普通人逆袭的最佳路径。
我是欣欣,每天与你分享攒钱存钱干货,点赞关注收藏哦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