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贝最近像个急着上场表演却没系好鞋带的演员,一不留神就摔了个大跟头:一边拿出一摞代金券满世界派送,一边摆出“七岁娃眼泪汪汪只想吃西贝”的催泪桥段,结果演出节奏全乱。到底出了啥岔子?翻翻这几段“名场面”,揪出几个关键节点,就能看出他们到底踩了多少坑。
西贝最近像个急着上场表演却没系好鞋带的演员,一不留神就摔了个大跟头:一边拿出一摞代金券满世界派送,一边摆出“七岁娃眼泪汪汪只想吃西贝”的催泪桥段,结果演出节奏全乱。到底出了啥岔子?翻翻这几段“名场面”,揪出几个关键节点,就能看出他们到底踩了多少坑。
先捞一捞那叠让人眼睛放光的券。活动规则写得挺直白:只要进门随便掏点钱点个东西,结账时柜台啪地扔给你一张面值一百的抵用券,并且可以叠加。听着像天上掉肉夹馍,许多嘴馋又精打细算的人赶紧冲到店里演了一出“买馒头领钞票”。在某些门店里,队伍拐了两个弯才看到收银台,偏偏蒸笼一直冒着慢腾腾的白汽,工作人员隔三差五就大声提醒:现蒸馒头要耐心。排队的客人攥着小票算计着下顿啥时候来用券,场面就像年货大集,谁也顾不上旁边锅里到底是现炒还是复热。
时间倒带,再把镜头拉回一个月前。西贝自家公号推文里出现一个小姑娘,乳名毛毛,据说两岁就认准西贝的味,玩具丢一边也要往餐厅跑。镜头里毛毛嚷着“想吃莜面”,桌子旁边摆满碗碟,配文读得人差点以为隔壁孩子都没吃过饭。文章发出没两个钟头,后台数据狂飙,可随后公号删稿,连链接都打不开。餐饮圈里虽不缺稀奇文案,但把七岁娃抬进C位借来“真情告白”的桥段仍显得生硬。
镜头再往前推一点点。西贝曾在预制菜风口摔跤,外带套餐拆开就是冷冻袋,顾客忍不住琢磨:这跟自己微波炉加热有啥差别?那次风波过后,门店出餐口加装了透明小窗,师傅在里面抡勺子把油星子乱飞,当场给想探究真相的人一个视觉版“我没偷懒”。可那阵风停没多久,新剧本又开机了——毛毛上场再加发券促销,一环扣一环,结果链子生锈没扣住。
再换个镜头,把时间拨到更早。西贝菜单在十年前只要翻到手写那页就能看到几行家常菜,价格写得朴素。后来电子屏普及,小屏幕换成旋转大屏,价格跟着数字往上蹿。常客回顾记忆:“以前一盘牛肉够两个人,现在牛肉片薄得跟电影票”。这几年西贝连续升级装修,从胡同里蹿出砖墙灰瓦的主题店,到大商场里挂着敞口大灯的工业风,灯光一亮,沙棘汁都闪着珠光。外壳越换越新,可老顾客总觉得味道没跟着装修费一起涨。
再把镜头拉回发券当周的某个清晨。门店经理拎着厚厚一盒券坐在大堂数,一张一张撕开,像过年拆压岁钱;同一时间,总部会议室里有人盯着后台数据看首日领券量。铺天盖地的抵用券像鲨鱼投喂的肉块,短短几天冲高了客流,也带来了另一种考验:厨房是否能跟得上节奏。午市尖峰,仅一桌点了二十个馒头加一碟酱肘子,师傅在蒸笼前满头大汗,后场那条“现蒸保证十五分钟出笼”的规则逼得大家不敢喘气。
翻回到毛毛剧本的诞生夜。会议室墙上贴着活动时间轴,策划文案咬着笔帽琢磨怎么把故事写得感人。七年前的秋天被当作:毛毛第一次尝莜面,一口下肚眉毛都飞起来。中段安排她哭闹桥段:生日宴妈妈想换别家,她坚持不换。让她举着唐代风味杯跑向镜头,一双眼睛闪光——剧情曲线画得像电影,却没考虑舞台搭错景。文章上线前,团队互拍大腿觉得稳,可上线后才发现热搜熄火速度堪比速冻锅贴。
再穿插一段外部剧情。投资圈那边有人预测餐饮股,将西贝列入“消费复苏受益清单”,给的理由是品牌认知度高、客单价介于快餐和高端之间,切中“新中产肚子”。报告写得天花乱坠,可现实门店里,客单价一旦被抵用券肢解,后台毛利瞬间跳水,每张券都像挥出去的手术刀,削掉利润也切走了复购的神秘感。
回到馒头堆里。当晚闭店盘点,收银抽屉里塞满抵用券,纸张厚得快盖不上盖。厨师长数完当日面粉袋,直接拍桌:又得连夜补货。可仓库那边电话一通:发面剂提前告罄,运送车堵在路上。连锁反应就像骨牌碰骨牌,谁也没想到一张券能带这么多后勤挑战。
十点半,那条七岁娃推文的备份文件还躺在员工电脑里。有人提议重新修文再上,可另一边数据分析员已经列出“剧本可信度”风险清单——用童真做主线,要经得住多维度拷问:娃真实存在吗?连续七年拍照记录在哪?全套逻辑漏洞多,索性按下删除键,文件归进临时文件夹。
再说预制菜后遗症。那阵子,门店后厨门帘被掀开检查,保温车一推出来包装袋上还挂着二维码。门店不得不在点餐屏幕下方贴“部分菜品门店现制”,字样比边框小了两个号。顾客抬头一大勺上下翻飞的热闹感差点被“门店现制”四个字捶得没了气势。管理层开会讨论:要减少中央厨房供应比重吗?有人摇头:规模效应才刚见顶。就这么拉扯到今天。
再返场券潮第七天。餐厅门口贴出新公告:每桌抵用券使用上限调到两张,意在给后厨喘气。服务员午休刷手机,总部群里跳出更新:活动延长到月底。店长翻开小本子,开始再排班,试图把蒸馒头的师傅拆成早晚两班。人手不够,只能从前厅抽调。站在门口迎宾的小哥被塞进后厨,头一次摸面团,没两下就把围裙糊得跟花布。现场火候一旦掌握不好,馒头塌胚像被抽了气。客人端上桌,一掰全是面屑,场面不忍直视。
再把镜头推向某个周末夜,餐厅大厅灯光昏黄。点菜屏幕闪着促销语:“单笔消费满额再送券”。餐桌边,一位顾客举起手机拍照,正对面酱牛肉亮油光,背景里横幅写“七岁铁粉真情回馈”。虽然宣传牌没再提毛毛,可那个词组还是留下来当。海报印刷匆忙,字体歪了一点。顾客吃完结账拿走券,笑着摇头:回来的理由只有两个字——便宜。
视角拉远,西贝后勤仓库灯火通明。叉车一趟趟搬蒸笼,小票流水声此起彼伏。财务部门正核对抵用券回收数量。那堆厚纸片码得像山,办公室空调吹得边角沙沙响。跟进表格的人捂着眼睛叹气:纸张重量快赶上办公楼消防栓。他们算过账:每张券等同让出多少毛利,每张券能否带来复购用数据说话,然而数字还没跑出来,新批券又印好了。
跟着时间指针跳跃回第一次装修升级的那家门店。墙面刷成北方窑洞配色,桌子边摆一口木桶,里面插着土豆花。刚布置完,中央空调出风口滴冷凝水,砸在桶沿啪啪响。顾客望着半桶水泡花,有人笑说“这是农家乐还是展览馆”。布景师调灯光调到凌晨才勉勉强强解决渗水。门店重点成了“好拍照”,可端上桌的那碗莜面味道是否真回到当年,没人再提。
再回到毛毛的照片道具间。拍摄前,桌上摆着沙棘汁、烤羊排、发面饼,摄影灯光照得肉色诱人。小演员一口咬下去嚼了两下,问导演:这肉腌了糖吗?味道跟家里做的不一样。现场沉默几秒,摄影助理忙按快门,抓取“眼神发亮瞬间”,准备后期加暖调。拍完收工,肉端去其他工作人员口中解决。那天拍摄费结算时,项目组把片酬列进“品牌情感宣传预算”,合计数字也不算小。
最后再聚焦发券活动尾声。月底那天,门口贴的公告又更新:抵用券暂停发放。餐厅桌椅空出不少,空气里一缕麦香仍在,却没有排队长龙。服务员把券专用收纳盒撤下,转身在玻璃柜里摆新菜海报:泥炉烤羊排、传统铁板莜面。大屏幕贴完新价位,后台系统同步。蒸笼依旧冒汽,只是频率慢。锅边的厨师抬头望墙上的店训,字大如斗:“用心做真味”。他抓起馒头对着灯看了叹出一口气,转身继续干活。
发券、拍娃、预制菜、装潢升级、限额、停券,一系列动作像蹦极,把西贝在舆论与成本之间来回晃着。每一步都是自认为漂亮的转身,可着陆点却不在同一条直线。七岁娃的眼泪没能兜住大众的胃,一百元券也没稳住品牌的脚。舞台还在,灯还亮,只是不知道下一幕他们准备搬什么道具。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