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以来,青海省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青海省域辽阔的特殊地理特征,锚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全国检察机关率先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逐步构建“省级统筹、专门检察院主导、属地协作、区域联动、科技赋能、多方共治”的巡回检察体系,形成
2022年以来,青海省检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青海省域辽阔的特殊地理特征,锚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全国检察机关率先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逐步构建“省级统筹、专门检察院主导、属地协作、区域联动、科技赋能、多方共治”的巡回检察体系,形成覆盖全省、拓展省外、协同治理、系统保护且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新格局。
以顶层设计引领公益诉讼巡回检察新实践
高站位谋篇布局。省检察院党组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检察履职的优先方向,在深入调研三江源、祁连山南麓、环青海湖等区域生态治理难点基础上,于2022年3月制定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的意见,明确以解决“跨行政区划、跨部门监管、跨流域治理”生态问题为核心目标,构建巡回检察制度框架。三江源检察院同步配套制定制度机制,为做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奠定基础。
全链条机制创新。由省检察院统筹组织,省级和市州检察院与三江源地区检察院为主体,开展巡回检察,形成上下“一体化”工作格局,共开展巡回检察120次,办理案件134件,累计推动解决流域性、系统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89件。联合自然资源、林草、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巡回检察联席会议”制度。与甘肃检察机关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开展首轮沿黄联合巡回检察。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为案件办理提供技术支撑210次。邀请专家参与巡回检察和案件办理,攻克全省特殊、特有物种价值评估技术瓶颈。
多维度强基固本。成立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民检察院,专门管辖省内跨区域生态资源领域公益诉讼案件。组建10支跨区域跨层级的“江源·益心为公”公益诉讼检察专业化办案团队,提升办案水平。全省三级检察机关先后调配34名业务骨干充实公益诉讼办案一线,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配置卫星遥感监测等设备47台(套),建设“青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大数据指挥中心”,拟整合环保监测、国土遥感、行政执法等数据,拓宽线索渠道。
以巡回检察为抓手靶向破解高原生态治理难题
创新“三种巡回方式”。一是“定期专项巡”压实生态责任。开展青海湖裸鲤保护、祁连山矿山修复等专项巡回检察11次,督促修复草地11.5万亩,追缴损害赔偿费用582.79万元。二是“机动靶向巡”斩断违法链条。开展可可西里野牦牛盗猎、青海湖“渔网阵”整治等机动巡回检察9次,办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8件。三是“融合延伸巡”拓展监督维度。开展格库铁路沿线生态保护等融合巡回检察5次,发现问题线索19件,推动建立铁路建设生态保护标准3项。
践行“四类监督理念”。一是“穿透式监督”破解监管盲区。在对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巡回检察中,穿透矿产资源破坏表象,推动相关部门完善矿山开发监管机制。二是“协同式治理”实现多元共治。果洛州检察机关通过巡回检察推动相关部门出台治理“熊出没”问题优化措施,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机制,惠及牧民群众2.3万人。三是“预防性司法”筑牢生态屏障。开展野牦牛公益司法保护专项活动,强化源头治理。玉树州检察机关通过巡回检察串并刑事案件线索,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4件。四是“恢复性司法”促进系统修复。创新“增殖放流+栖息地修复+生态补偿”多元责任承担方式,推动青海湖裸鲤刑事案件数量逐年下降。
打造“五个典型案例”。一是可可西里“7·06”野牦牛盗猎案,通过卫星追踪、DNA鉴定技术锁定犯罪团伙,追缴生态损害赔偿金380万元,推动建立“野牦牛基因库”。二是扎陵湖非法捕捞行政公益诉讼案,督促相关部门建立“湖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专题报道。三是环青海湖裸鲤保护系列案,促成出台《青海湖裸鲤生态价值评估标准》,相关经验被最高检列为典型案例。四是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致害系列案,推动破解全省7个市州流浪犬问题和三江源地区“狼来了”等人兽冲突难题,入选最高检发布的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典型案例。五是冬格措纳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案,推动冬格措纳湖湿地生态破坏、当地牧民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得到系统长效治理,入选最高检发布的检察机关服务国家公园建设典型案例。
坚持成果转化巩固生态保护治理长效化
推动实践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一是健全完善巡回检察制度机制。制定出台《青海省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巡回检察工作规则(试行)》,制度化生态环境巡回检察工作。二是形成“类案监督标准化体系”。制定高质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林草领域等公益诉讼办案指引,为依法规范办案提供依据。三是建立“行检衔接长效机制”。联合生态环境厅等9部门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公益诉讼衔接办法》,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有序衔接。四是创新“青藏高原生态修复标准”。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完善青海湖裸鲤生态价值与增殖放流费用年度标准,健全定损索赔机制。
构建“两圈一带一线”生态保护格局。一是三江源“中华水塔司法保护圈”。建立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7大类巡回检察清单,办理案件63件。二是环青海湖“国家公园协同治理圈”。推动建立环湖四州检察协作机制,非法捕捞案件数下降73%。三是祁连山南麓“生态安全屏障带”。通过矿山修复巡回检察,挽回被非法开采的矿产资源总价值118万元,挽回被毁损国有林地105亩。四是黄河青海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线”。开展黄河流域专项巡回检察32次,建立湟水河、洮河等流域协同治理机制8项。
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检察品牌”。一是设立“检察生态联络站”。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等地设立巡回检察联络站7个,聘任163名牧民群众、环保志愿者担任“公益守护人”,收集线索89条,成案37件。二是构建“检察+智库+科技”协同模式。省州县三级检察院协作联动,守护“高原精灵”更好繁衍生息。三是形成“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通过巡回检察推动建立雪豹、藏羚羊等特有物种监测站点,促推《青海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立法进程。
来源:青海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