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红婵和陈芋汐作为当下最耀眼的“双子星”,她们在赛场上屡屡包揽金牌,动作精准、技术惊艳,实力不分伯仲。
文|蜡笔小新
编辑|科技大怪兽
全红婵和陈芋汐作为当下最耀眼的“双子星”,她们在赛场上屡屡包揽金牌,动作精准、技术惊艳,实力不分伯仲。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在商业舞台上,全红婵总是能够引爆流量,收割各种代言,反观陈芋汐,却在商业舞台上低调行事,很少能够看到她的身影。
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了解了她们两位的家庭背景之后,才发现这其中隐藏的秘密。
全红婵
在一次跳水队品牌活动中,现场主持人请出两位跳水冠军时,观众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在那个走在最前面的女孩身上。
她笑得阳光,步子轻快,毫不怯场,还顺手摆出一个可爱的比心动作,引来全场欢呼。
而在她身后几步,一个身材纤细、神情温和的女孩安静地站着,脸上带着职业性的微笑,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背景板”的状态,她们是全红婵和陈芋汐。
全红婵
她们在赛场上几乎势均力敌,配合无间、分数咬得极紧,可在聚光灯下,却是截然不同的热度。
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流量对决”,而是一场关乎“被看见的能力”的较量——在一个全民传播的时代,谁更能“入人眼”,谁才有可能“走得远”。
全红婵为什么火?说她跳得好,其实陈芋汐也毫不逊色,但如果我们把视角从跳台移到屏幕,会发现全红婵拥有天然的“镜头体质”。
全红婵
她不会刻意摆拍,但镜头捕捉她的每一帧画面都像“表情包素材”,开心时憨笑、紧张时搓手、发呆时出神,每一种都真实到不像包装出来的。
她不懂什么叫“人设”,却轻松成为“国民妹妹”,她的一句“想开个小卖部”、“最喜欢吃辣条”,成了热搜爆款。
观众觉得她是“真”的,是“野”的,是那个从村头跳水池里一跃而起的天才少女。
陈芋汐
而陈芋汐,她显然也努力地在经营自己,社交媒体更新频繁,训练视频剪辑精致,说话总是得体、节制,她是标准的体育优等生,几乎挑不出毛病。
但正是这种“完美”,让她很难走出屏幕——她太像一“被打磨好的冠军模板”少了一点意外和惊喜。
品牌方不是没看到她的成绩,而是难以在她身上“发现故事”。
陈芋汐
在如今的商业语境中,一个运动员能不能火,不止取决于“有多厉害”,更在于“有多可讲”。
全红婵是那种故事感极强的人物:出身农村、父母普通、天赋异禀却毫无自觉、表达简单直接却极富感染力,她不仅是冠军,更像是一个能穿越屏幕、抓住人心的“励志现实剧女主”。
随口一句童言童语,就能引发“自来水式”的传播效应,她没有刻意做内容,是她的生活本身就是内容。
陈芋汐
而陈芋汐的问题恰恰在于“太用力”,她每一次的发言、露面、剪辑都无懈可击,却也难以引发情绪波动。
她更像是“被尊敬”的那一类人,而不是“被喜欢”的那一类人。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品牌眼中,“可被转发的真实”,往往比“可敬佩的成绩”更有价值。
在竞技体育里,成绩会被记录,但故事才能被记住,一个运动员如何“成长”,往往决定了他之后会以什么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
陈芋汐
全红婵和陈芋汐,恰好代表了中国跳水最典型的两种成长路径——一个是被国家队体系一手养大的“优等生”;一个是从乡村里偶然被选出来的“天才少女”。
这个对比,不只是背景的差异,更是性格气质、表达风格、甚至人生态度的分水岭。
陈芋汐出身于体育世家,母亲是体操运动员,父亲也是专业人士,从小她的成长轨迹几乎是“被写好”的。
陈芋汐
进入专业队,跟随国家队体系培养,早熟、稳定、自律,这些标签几乎镌刻在她的每一次跳水动作和每一条采访语录里。
她是教科书级的运动员,情绪克制、语言精准,从不“出格”,哪怕是夺冠后的采访,她说的也总是那些“要继续努力”、“感谢教练”的标准答案。
信息来源:光明网2024-08-18热搜第一!陈芋汐喜提新身份!网友喊话→
这不是她做作,而是她的整个成长系统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稳定输出、少说话、多做事。
反观全红婵,出身农村,父亲是农民,母亲身体残疾,她学跳水的起点几乎是偶然。
只是因为个子小、喜欢玩水,被教练一眼相中,而从她第一次在村里的跳水台往下跳开始,这个“野生天才”的剧本就已经开始了。
全红婵
她的整个成名路径,是高度“非体系化”的,没有从小系统训练,没有强势父母参与规划,一切都像是自然生长。
正因如此,她的表达也保留了最原始、最未经雕琢的状态:想吃辣条就说、怕高就喊、赢了就笑、输了就哭。
而这些,在今天这个“真实感稀缺”的传播时代,反而变成了极其宝贵的品牌资源。
信息来源:新华社2021-08-22水花的精灵——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成长故事
全红婵从不“表达正确”,她只表达真实,而这份“未经管理的天然感”,正是她身上最迷人的东西。
其实,这并不是谁“更努力”或者“更高贵”的问题,而是两种人生路径的自然投射。
陈芋汐就像一支“精密运作的机械表”,每一跳都稳准精,每一个公开露面都得体分寸,她是“结果导向”的成功者。
全红婵
全红婵更像是一株“野生的蒲公英”,随风而来,落地生根,每一跳都带着不可预测的张力,她是“故事驱动”的传播者。
而大众与品牌,往往对“故事驱动型”的人物更感兴趣,不是因为她更值得,而是因为她更能引发想象和共鸣。
这也解释了一个看似不合理却反复出现的现象,为什么我们更愿意为一个“从底层逆袭”的人喝彩,而不是一个“稳定优秀”的人?
全红婵陈芋汐
因为在全红婵身上,我们能看到“希望”,而在陈芋汐身上,我们只能看到“敬佩”。
这场成长剧本的对比,不是评判谁更好,而是揭示了——一个人被看见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背后的路径与情绪能量。
信息来源:北青网2024-08-07英雄|相映成辉 陈芋汐跟全红婵分不开
品牌选择人设,观众选择投射,而这两者,都更偏爱“跌宕”鲜活“反差感”的剧本。
我们看到的是成绩,品牌看到的是故事,对于观众来说,成绩很快被忘记,但故事会留下情绪烙印。
全红婵的故事更多反差与细节,情绪价值高,更适合传播,而陈芋汐的稳定和高标准虽然令人尊敬,却少了一点“戏剧性”和“代入感”。
全红婵陈芋汐
全红婵和陈芋汐展现出了截然不同个性魅力,全红婵活泼开朗,陈芋汐比较内向,比较内向。
陈芋汐在采访中表示,她和全虹吸就像经纬线,一横一竖,但是有无数个交叉点,虽然两人在性格上迥异,但是却如同经纬线般交织在一起,共同为中国跳水队贡献力量。
她们是在互补中默契,看见双方得冠军,会为对方高兴,“双子星”用在她们的身上刚刚好。
全红婵陈芋汐
她们都认为为国家卫冕金牌是她们的责任和使命,会以平常心的态度看待荣誉,流量的本质,是一时的热爱;而实力的价值,是长久的敬意。
信息来源:新华网202408/19骏丰频谱携手新华网《新华体育·约大牌》,揭秘全红婵与陈芋汐的冠军之路
热爱可以让你瞬间爆红,但只有实力,才能让你在竞技场上站得更久、走得更远。
全红婵和陈芋汐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她们的身上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符合内心的答案。
真正健康的体育文化,不应该只奖励流量,更应该奖励努力与多样,而真正成熟的观众,也应该既能为“放飞少女”点赞,也能为“沉稳姑娘”鼓掌。
来源:青烟小生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