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不是一口甜的都不能碰?是不是马上就得开始吃药,甚至打胰岛素?不少人一拿到化验单,血糖数值一高,整个人就开始焦虑:这是不是糖尿病?是不是已经很严重?是不是要一辈子忌口了?
刚查出来血糖偏高,是不是就要告别米饭、面条、水果?
是不是一口甜的都不能碰?是不是马上就得开始吃药,甚至打胰岛素?不少人一拿到化验单,血糖数值一高,整个人就开始焦虑:这是不是糖尿病?是不是已经很严重?是不是要一辈子忌口了?
更让人心慌的是,邻居、亲戚、朋友七嘴八舌地说:你这个值太高了,赶紧控制!有的还劝你立刻吃药,有的告诉你以后只能吃糙米饭、不能喝汤、不能吃水果,有些甚至让你把家里白米白面都清掉。听得越多,越觉得自己已经“病入膏肓”。
真的是这样吗?光靠血糖高,就等于糖尿病很严重?就必须严格忌口?
不一定。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对糖尿病的理解,过于“紧张”了。临床上最怕的不是数字高,而是有些症状悄悄出现却被忽视。血糖再高,只要没有那几个关键症状,其实可以不用过度焦虑,饮食也没必要“一刀切”。
先别急着吓自己。我们得先弄清楚一件事:血糖高≠马上就病重了,更不代表你已经被这病牵制一辈子。
很多人体检报告一出来,看到“空腹血糖7.2”、“餐后血糖11.0”,就仿佛看见了“绝症”两个字。但这只是一个数字。一串数字而已。它是身体的一个信号,但不是判决书。
关键要看你的身体有没有真的“喊痛”。
你有没有突然口干舌燥,哪怕喝水也不解渴?有没有经常半夜起夜,醒来一两次还好,一晚上跑五六次厕所,甚至尿量比白天还多?有没有吃得多、却瘦得快?这些才是我们真正要关注的信号。
这些症状有点像什么?就像一个水龙头出了问题,如果只是滴水,那可能是垫圈老化;但如果开始哗哗流,那就是管道爆了。血糖高是“滴水”,而多尿、多饮、体重骤减才是“管道爆了”。
医生看病从来不是只看数字。我们看的是“人”。一个人有没有胰岛素抵抗、有没有高渗性状态、有没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这才是判断严重程度的关键。
当然了,也不是说血糖高了就能掉以轻心。只是,如果你没有出现典型症状,又没有并发症的迹象,其实可以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科学调整,而不是一上来就“戒糖、戒米、戒一切”。
有些人多年来血糖都偏高,但是身体状态很好,没有并发症、没有不适、日常生活照常,这种情况我们临床上叫做“代谢平衡期”。这种时期,控制血糖是有必要的,但没有必要过于“自我惩罚”。
就像有人一感冒就喝姜汤、盖被子、狂吃药,其实身体自己也能扛过去。糖尿病也是,有的时候,身体还有自己的调节能力,只要我们配合它,而不是慌乱地干预。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胰岛素在早期还能正常分泌,只是受到了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导致血糖一时升高。这种情况下,不少人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是能把血糖控制到合理范围的。
但最怕的是,吓自己吓多了,反倒乱了阵脚。一些人一查出血糖高,就不吃主食,天天吃青菜,结果不到一周头晕眼花、心慌气短。为什么?因为极度限制碳水,身体吃不消了。我们的大脑、肌肉都需要糖分,你不给它,身体就报警。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血糖高了,饮食调整要讲科学,而不是盲目“去糖化”。甚至有时候,吃点糖,反而让你恢复精力、避免出现低血糖的危险。
是的,你没看错,低血糖反而比高血糖还危险。高血糖是慢刀子,低血糖是快刀子。尤其是老年人,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头晕、摔倒、意识模糊,甚至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脑供血不足。
控制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稳定最重要”。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只要没有高血糖昏迷、肾功能异常等特殊情况,有节制地吃水果是没问题的。关键是要选对时间、选对种类、选对量。
你不需要完全戒掉水果,更不需要每天吃苦瓜、喝黄连水自我惩罚。饮食的本质是平衡,而不是惩罚。在没有出现症状的前提下,控制糖分摄入就好,不需要“谈糖色变”。
同样的,很多人一听说糖尿病,就拼命运动,结果三天两头低血糖。运动的确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不是所有运动都合适,也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空腹跑步、剧烈运动,反而可能让身体陷入应激反应,血糖波动更大。
正确的做法是,搭配好饮食、休息和运动节奏,而不是靠“自我折磨”来换健康。
其实血糖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充满误解。一旦误解了,就容易做出过激的反应,把自己推入另一个极端。
有些人本来只是血糖轻微升高,结果因为过度焦虑、盲目节食、乱吃药,反而把身体搞垮了。真正的健康,不是靠紧张得不敢吃饭、不敢出门、不敢碰糖来维持的,而是靠你对身体的了解、接受和科学应对。
如果你只是发现血糖偏高,但是没有出现多饮、多尿、体重骤减这些典型症状,也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神经病变等并发症,不用太过焦虑。
你可以正常饮食,只要控制好总量,注意碳水的搭配,保持规律作息,身体自然会反馈给你答案。
反过来,如果你已经出现了这几个症状,那就不能再拖了。这个时候,不是靠“不吃糖”就能解决的,而是必须及时就医,听从医生建议,系统管理。
糖尿病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你要做的不是一口气冲刺,而是学会节奏、找到方法,然后慢慢走、稳稳走。只要你不慌、不乱、不盲从,血糖这事儿,其实可以“和平共处”。
别指望“清糖神药”,也别怕那点数字。糖尿病不是绝症,它只是提醒你: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了。
你不是病人。你只是开始学会如何照顾好自己。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21(6):497-504.
来源:曾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