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并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并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国家自主贡献”(NDC)是《巴黎协定》确定的“自下而上”的核心履约机制安排,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缔约方根据自身情况来自主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我国已提交了两轮NDC,第三轮NDC最大突破为将碳管控提升到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排放治理,标志着将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所有经济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管控。目前,部分国家也已经升级了最新的目标。
聚焦我国新的NDC具体目标:
温室气体下降方面,预计“十六五”期间,我国碳排放总量须降低11.6~16.5亿吨,对应的碳强度累计需下降25.4%到27.8%。未来十年,要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下降目标,在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优化能源结构,压降“分子(碳排放总量)”的同时,预计在“做优分母(GDP)”方面将更加发力,尤其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方面,未来十年每年需要提升0.94个百分点。我国非化石能源主要以电力的形式进入终端消费,为此,需要实现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供给和终端电气化水平。源网侧,灵活性资源、智能电网、储能设施的建设,以及绿色燃料产业的发展将加速匹配高比例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负荷侧,我国约有2万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70%,重点用能单位对生产工艺的改进,发展电能替代的工艺技术装备预计将成为重要抓手。
风电和光伏装机方面,预计2025-2035年间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8.91%,平均年新增装机2亿千瓦。随着新能源渗透率占比不断提升,其波动性对电网稳定运行挑战将加剧,电力系统容纳同样容量新能源电力装机的难度和成本将显著上升。未来十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各类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资源配置,以及配套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等都是发展重点。
森林蓄积量方面,根据目标,未来十年将新增约30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约需新增0.48亿公顷森林面积,届时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左右。为此,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还将持续,森林质量效益将继续提升,围绕森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值得关注。
此外,新能源汽车方面,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增保有量占比达66.57%,标志着我国燃油车消费市场逐步迈入存量市场。交通运输领域汽柴油消费将迎来“拐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我国全国碳市场在2025年正式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加上电力行业合计纳入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为4080个,年管控碳排放量从50亿吨跃升至80亿吨。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方面,我国已明确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健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加大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适应行动力度;多渠道强化预警平台建设,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防范应对能力等。
除宣布新一轮气候目标外,习近平主席还对全球气候治理分享了3点看法,充分表明了我国的气候决心和立场,为我国未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了指引。一要坚定信心。坚持信心不动摇、行动不停止、力度不减弱,推动制定和实施国家自主贡献。美国对气候治理的消极做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气候决心和承诺,一方面彰显了大国担当,另一方面传递了清晰明确的信号,鼓舞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二要担当尽责。全球绿色转型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各国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再次明确了我国坚持气候正义,反对气候霸权的立场。三要深化合作。各国应当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确保优质绿色产品在全球自由流通。当前发达经济体日益频繁制定绿色贸易规则和滥用贸易救济手段,极具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影响了优质绿色技术产品的全球流通和成果共享。未来我国将坚定秉持多边主义,反对绿色贸易壁垒,推动绿色技术普惠。
事件:
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并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1]。
一、背景与进展
1.1 背景
“国家自主贡献”(NDC)是《巴黎协定》确定的“自下而上”的核心履约机制安排,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缔约方根据自身情况来自主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2015年联合国195个成员国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达成协议,即《巴黎协定》。该协议属于里程碑式的协议,取代了《京都议定书》,具有法律约束力,所有国家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和能力,制定并每五年更新一次国家自主贡献(NDC),详细说明自己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该协议设定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涨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旨在通过“棘轮机制”推动各国逐步升级承诺,以期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按照规定,各国应在2025年提交第三轮更新(NDC 3.0),设定2035年前的气候目标。此前,2023年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完成了《巴黎协定》下首次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 GST),并呼吁各缔约方逐步减少未加装减排设施的煤电、推动能源系统摆脱化石燃料以及逐步取消对“低效”化石燃料补贴。各国此轮提交的NDC 3.0也将成为首个纳入全球盘点成果的气候行动计划,指导各国的气候政策、承诺与行动。
1.2 重点经济体最新进展
美国气候行动陷入停滞。美国于2024年12月最新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61-66%,到2050年实现所有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较第二轮提出的NDC(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水平减少50-52%)有所收严。但是,202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1月20日就任首日即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将于2026年1月27日正式生效。这一举动使美国在2024年12月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未来实际上不再有效。
日本新减排目标“雄心不足”。日本于2025年2月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2035年NDC,以2013财年14.07亿吨CO2当量的基线排放量为基准,日本设定了全经济范围的绝对减排目标,涵盖IPCC定义的全部主要温室气体。具体目标为:到2035财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3财年水平减少60%,降至5.7亿吨CO2当量;到2040财年进一步减少73%,降至3.8亿吨CO2当量,进一步推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从目标设定看,要实现1.5度的温控目标,全球平均到2035年需比2019年减排60%。而日本以2013年度为基准,需要减排66%,日本此次更新虽较以往有所提升,但仍比《巴黎协定》的目标低了6个百分点。欧盟新一轮NDC仍在讨论阶段。2025年9月18日,欧盟在《巴黎协定》框架下,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交了一份关于后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的意向声明[2]。这份意向声明并非欧盟2030年后的正式国家自主贡献,也不会被纳入国家自主贡献登记册或联合国相关综合报告,而是表明欧盟将依据《巴黎协定》的义务,在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召开前,提交其2030年后的国家自主贡献。该意向声明确认了欧盟对《巴黎协定》的坚定承诺,以及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C以内的目标,并强调欧盟在实现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55%目标的进程中进展顺利。声明指出,欧盟预计于COP30前提交国家自主贡献,其中将包含2035年的指示性减排目标——相较于1990年水平,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减少66.25%至72.5%。这一区间的设定基于双重指示性线性轨迹:一方面源于欧盟2030年和2050年的气候目标,另一方面则参考了现有2030年目标及当前正处于讨论阶段的2040年拟议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场坚定。中国自加入《巴黎协定》以来,曾2次提出过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并且均分多次提出。其中,第一次NDC方面,2014年11月,《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提出“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6月,中国正式提交NDC,增加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等主要量化目标,并增加减缓和适应的重点措施。第二次NDC方面,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2亿千瓦以上”,此外,2021年在COP26前夕中国正式提交第二次NDC,增加了“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而新一轮NDC最大突破为将碳管控提升到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排放治理。与以往仅针对二氧化碳或特定行业的减排目标不同,全经济范围的NDC意味着中国将对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所有经济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系统管控。这种全面覆盖的减排路径与中国的"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形成了有机衔接,为中长期低碳转型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二、自主贡献目标拆解
2.1 温室气体排放
2024年12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公布了我国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总量上我国温室排放量(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约为129.9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不包括LULUCF的情况下,总量约为143.1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基于目前官方已公布的碳排放数据等相关数据,假设“十五五”期间仍然延续“十四五”碳强度下降18%的目标,以及“十五五”GDP年均增速5.01%,“十六五”GDP年均增速4.5%[3]目标进行推测,预计我国碳排放峰值到2030年将达到165.1亿吨。“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标志着“十六五”期间,碳排放总量须降低11.6~16.5亿吨,对应的碳强度累计需下降25.4%到27.8%。
未来十年,要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下降目标,在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与优化能源结构,压降“分子(碳排放总量)”的同时,预计在“做优分母(GDP)”方面将更加发力,尤其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等。
2.2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2024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较上年提升了1.8个百分点,预计占比达到19.7%[4]。要实现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标志着每年需要提升0.94个百分点。我国非化石能源主要以电力的形式进入终端消费,为此,供应侧需要继续扩大可再生能源、核能的装机容量,压缩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消费侧需要加大终端电气化水平,提升消纳水平。2024年我国电气化率达到28.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已经高于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预计2030年全国电气化率预计将达到35%左右[5]。
未来十年,要实现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供给和终端电气化水平,源网侧,灵活性资源、智能电网、储能设施的建设,以及绿色燃料产业的发展将加速匹配高比例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负荷侧,我国约有2万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约占全国总量70%[6],重点用能单位对生产工艺的改进,发展电能替代的工艺技术装备预计将成为重要抓手。建议重点关注电窑、电炉等工艺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2.3 风电、光伏装机
风电方面,2024年,全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7982万千瓦,同比增长6%,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5.21亿千瓦;光伏发电方面,2024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78亿千瓦,同比增长28%,装机容量达到8.86亿千瓦[7];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合计达到14.07亿千瓦。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继续高速发展,装机达到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9.2%,其中,水电新增装机393万千瓦,装机容量达4.4亿千瓦;风电新增5139万千瓦,累计装机达5.73亿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2.12亿千瓦,累计装机达11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71万千瓦,累计装机达0.47亿千瓦[8]。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合计已达16.73亿千瓦。不考虑设备退役,要实现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目标,2025-2035年间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8.91%,平均年新增装机2亿千瓦。
尽管近两年我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迅猛发展,合计新增装机容量均超过2亿千瓦,但国际经验表明,新能源渗透率占比超过15%,其波动性对电网稳定运行就会带来巨大的挑战,电力系统成本也进入快速增长的临界点,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超过18%[9],电力系统容纳同样容量新能源电力装机的难度和成本将显著上升。未来十年,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及配套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等都是发展重点。建议关注煤电灵活性改造、电网智能化改造、智能微电网、需求侧响应、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各类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资源的建设部署。
2.4 森林蓄积量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4年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10](209.88亿立方米),年碳汇量达到12亿吨以上,以提前完成到2030年较2005年130亿立方米增加60亿立方米目标。以每公顷森林蓄积量73.56立方米估算,要实现到203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目标,总计要新增约30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意味着要新增0.48亿公顷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左右。
未来十年,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还将持续,森林面积还将不断扩大,森林质量效益还将提升,建议关注围绕森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如林下经济、碳汇资源开发、生态康养旅游等产业。
2.5 其他
新能源汽车方面,2024年,我国新增汽车保有量降至1651万辆,为近十年最低水平,但新能源汽车新增保有量突破1000万辆,达到1099万辆,占比达66.57%[11],标志着我国燃油车消费市场逐步迈入存量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新增保有量占新增汽车保有量比例的快速提升,交通运输领域汽柴油消费将迎来“拐点”。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我国全国碳市场在2025年实现了覆盖行业的首次扩围,在原来电力行业基础上,正式将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四个行业合计纳入重点排放单位数量为4080个,年管控碳排放量从50亿吨跃升至80亿吨。交易方面,截至2025年5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2274.0183万吨,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68.46元/吨。未来,我国预计将进一步加快将剩余四大高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发挥碳市场对支持双碳目标的贡献作用。
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方面,2022年5月10日,我国印发并实施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环气候〔2022〕41号),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举措,有效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我国还采取了: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开展城市体检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气候系统监测向多圈层拓展,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基本建成全国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基础设施韧性建设,出台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等。近期《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发布,明确了下一步全面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工作计划:健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加大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适应行动力度;多渠道强化预警平台建设,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防范应对能力;研究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指标体系,制定成效评估方法,定期开展评估;继续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等。
三、全球气候治理
除宣布新一轮气候目标外,习近平主席还对全球气候治理分享了3点看法,充分表明了我国的气候决心和立场,为我国未来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提供了指引。
“一要坚定信心。绿色低碳转型是时代潮流。尽管个别国家逆流而动,但国际社会应当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信心不动摇、行动不停止、力度不减弱,推动制定和实施国家自主贡献,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以及历史第一排放大国,随着特朗普政府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并采取一系列反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治理前景的忧虑。在此背景下,我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多次坚定表明了气候决心和承诺,一方面彰显了我国的国际担当,另一方面也向全世界传递了清晰的信号,即使外部环境再复杂,逆风再强,我国将始终如一的秉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不动摇,也将给予全球其他经济体和国家继续开展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鼓舞。
“二要担当尽责。全球绿色转型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充分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通过转型缩小而不是扩大南北差距。各国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当落实率先减排义务,给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
习近平主席强调担当尽责,明确了我国坚持气候正义,反对气候霸权的立场。我国作为人口众多和气候脆弱的国家,在维护自身发展权利的同时,主动承担碳减排责任,并通过绿色“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非气候变化合作宣言等渠道,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维护和推动全球气候正义作出独特贡献。
“三要深化合作。当前,全球绿色发展需求巨大。各国应当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努力弥补绿色产能缺口,确保优质绿色产品在全球自由流通,让绿色发展真正惠及世界每个地方。”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与经贸合作日益交织,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出于保护自身产业的考虑,基于自身需求市场的强势地位,无视各国气候治理的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单边制定了形式多样的绿色经贸规则,形成了隐性贸易壁垒,导致全球气候合作形势愈发严峻。通过技术创新,我国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近10年来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创造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46%的工作岗位[12],实现了“绿色技术普惠”。根据COP28大会共识,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2023年三倍,平均每年必须新增近1100吉瓦(1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13]。促进先进、高效、价优的绿色技术全球流通,是实现可再生能源新增目标,以及联合国“SDG7可负担的清洁能源”目标的关键。未来我国也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和帮助我国绿色产业参与全球竞争。
注:
[1]资料来源: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EU Commission[EB/OL],[2025/09/23],https://energy.ec.europa.eu/topics/energy-efficiency/energy-performance-buildings/energy-performance-buildings-directive_en
[2]资料来源:欧盟官网,Paris Agreement: EU submits statement of intent to the UNFCCC on the post-2030 NDC,2025/09/18/[2025/09/26/],https://www.consilium.europa.eu/en/press/press-releases/2025/09/18/paris-agreement-eu-submits -statement-of-intent-to-the-unfccc-on-the-post-2030-ndc/?sessionid=
[3]资料来源:【专家观点】人口要素变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预测研究,国家发改委[EB/OL],2025/02/24[2025/09/26],https://www.ndrc.gov.cn/wsdwhfz/202502/t20250224_1396284.html
[4]资料来源:今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提至两成左右,中国能源网[EB/OL],2025/02/28[2025/09/26],https://www.cnenergynews.cn/guangfu/2025/02/28/detail_20250228201941.html
[5]资料来源:我国电气化率已超28% 高于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中国新闻网[EB/OL],2025/09/25[2025/09/26],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5/09-25/10488925.shtml
[6]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效诊断的通知》答记者问,国家发改委[EB/OL],2024/05/15[2025/09/26],https://www.ndrc.gov.cn/xxgk/jd/jd/202405/t20240515_1386199_ext.html
[7]资料来源:2024年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国家能源局[EB/OL],2025/01/27[2025/09/26],https://www.nea.gov.cn/20250221/e10f363cabe3458aaf78ba4558970054/c.html
[8]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68亿千瓦 同比增长99.3%,中国新闻网[EB/OL],2025/07/31[2025/09/26],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5/07-31/10456774.shtml
[9]资料来源:国家电投总经理徐树彪: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应考虑系统经济性与机制设计,北极星火力发电网[EB/OL],2025/09/24[2025/09/26],https://news.bjx.com.cn/html/20250924/1462609.shtml
[10]资料来源: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中央人民政府[EB/OL],2025/03/12[2025/09/26],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3/content_7013112.htm
[11]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EB/OL],2025/02/28[2025/09/26],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2/t20250228_1958817.html
[12]资料来源:解读 | 开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引领全球低碳韧性转型,生态环境部[EB/OL],2025/09/26[2025/09/26],https://www.mee.gov.cn/zcwj/zcjd/202509/t20250926_1128347.shtml
[13]资料来源:COP28可再生能源增至三倍的目标需要全球方向的紧急调整才具有可行性,IRENA[EB/OL],2024/03/19[2025/09/26],https://www.irena.org/News/pressreleases/2024/Mar/COP28-Goal-of-Tripling-Renewables-Feasible-Only-with-Urgent-Global-Course-Correction-ZH
★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 务 支 持 人 员
对集团外客户
李 璐 琳
liliulin@cib.com.cn
对集团内用户
汤 灏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本报告由兴业研究(CIB Research)提供,报告信息依据国际、中国和行业通行准则并通过合法渠道获取,所有观点为研究员个人意见,不代表兴业研究立场。本报告不含任何道德、政治或其他形式的偏见,兴业研究不对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作出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报告内容不构成任何形式的要约、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阅读者应自行独立评估所有相关风险。对于因使用本报告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后果,兴业研究和研究员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为兴业研究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分发、发表或以其他方式公开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本报告已正式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中,否则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引用或发布本报告内容须注明出处为兴业研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兴业研究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来源:鲁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