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人民日报整版聚焦辽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09:01 1

摘要:展馆内,智能装备、农特产品等错落陈列;洽谈区,企业家们沟通细节、签约落笔;会场外,国内外客商“组队”到项目现场,看营商环境,商投资前景,感受辽宁的魅力与活力……

辽洽会助力辽宁高质量发展

位于辽宁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营口港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物流枢纽。图为营口港20万吨矿石码头。资料图片

中欧班列精品班列打通了辽宁与中亚、欧洲的贸易通道,为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图为中欧班列精品班列沈阳首发。资料图片

辽宁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万亿级绿色石化、千亿级造船海工等产业集群建设。资料图片

展馆内,智能装备、农特产品等错落陈列;洽谈区,企业家们沟通细节、签约落笔;会场外,国内外客商“组队”到项目现场,看营商环境,商投资前景,感受辽宁的魅力与活力……

9月25日,第六届中国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沈阳开幕。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1000多家企业高管和20余个商协会领导齐聚辽宁,21个重点项目在开幕式现场签约。

2020年,首届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搭建起辽宁与国内国际互惠合作的桥梁,2021年升格为国家级展会,2024年起冠名“中国”。连续6届,辽洽会如约而至,为辽宁带来开放合作的累累硕果。

从谋划到举办,从洽谈到签约,辽洽会投射着辽宁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铿锵步伐,展现着辽宁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的坚定信心和务实行动。

聚资源 促合作

展现投资辽宁新机遇

“参加了几届辽洽会,感觉一届比一届精彩。我们计划持续在辽宁加大投入。”第六届辽洽会上,修正药业董事长修涞贵说。他们将继续投资扩建园区、提升产能,在与辽宁的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壮大。

拓视野、聚共识、搭平台、促合作,辽洽会成为辽宁的一张闪亮名片,让更多企业关注辽宁,更多优质项目、优秀人才奔向辽宁,为当地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强劲动力。

在通用技术沈阳机床的技改车间里,多台五轴数控机床一字排开。借助“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赋能,这里成为“黑灯工厂”,零件进入数字化生产线后,通过无人搬运车转运到机床上,可实现全自动不间断加工,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通用技术沈阳机床接连斩获大单,仅新能源领域的一个订单单笔合同金额就破亿元。“近年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全面推进与辽宁省战略合作向纵深发展,深度参与沈大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建设和共链行动,加大对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重点企业的科研和技改投入力度,开发多款高端数控机床产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表示,“我们将以辽洽会为契机,与中外企业携手开拓新机遇,共同打造兴业新高地。”

近年来,辽宁通过举办夏季达沃斯论坛、辽洽会、中俄地方投资发展与贸易合作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吸引更多投资者布局辽宁。今年以来,辽宁成功举办珠三角招商引资促进周等活动。

本届辽洽会规模创历史新高。4场“投资辽宁”国际经贸对接活动、3场经贸文旅双边合作交流活动、辽宁与央企座谈会、辽宁与河北重点行业商贸洽谈对接活动等主题活动,特色鲜明;新质生产力系列分享活动、46项经贸投资类配套活动、63项文旅品牌活动、第二届辽商大会、第二十二届沈阳韩国周活动等配套活动,精彩纷呈。

高朋满座的场景,是对辽宁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的肯定。今年1至8月,辽宁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43.2亿元,同比增长12.7%。

稳经贸 促开放

打造振兴发展新格局

第六届辽洽会主题展览,格局更为开放,国际展商数量同比增长26%,国际参与度创历届辽洽会新高。

在国际商品馆的韩国展区,形态各异的汽车滤网吸引不少客商驻足了解。沈阳进明微细滤网有限公司营业部部长吴英姬介绍,韩国是本届辽洽会主宾国,公司此次带来多款产品参展,希望借助辽洽会拓展“朋友圈”。

近年来,辽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加快建设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着力打造国家对接东北亚、沟通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海陆门户,全力推动外贸提质升级,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走进辽宁、深耕辽宁。

在大连星海湾,一座国际医疗广场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作为欧力士集团在辽宁的重点项目,大连国际医疗广场整合中日优质医疗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打造医疗综合体,该项目建成后将推动区域医疗产业升级。

“辽宁产业优势、人才优势明显,近年来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不断有新的日本企业来投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大连事务所所长佐藤秀二表示,“从2022年起,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每次都带10余家日本企业参加辽洽会,已与多家企业签下合作订单。”

今年以来,辽宁省出台一系列举措,用政策为企业拓市场、抓订单提供保障。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将全省重点境外展会计划扩充至148个,组织2000余家企业参加百余场境外知名展会,成功举办俄罗斯、中东欧、日本、蒙古国出口商品自办展。辽宁对日本、韩国、美国、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保持增势。

“辽宁深化商务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辽宁省商务厅厅长潘爽介绍,今年1至8月,辽宁全省进出口5019.4亿元,延续增长态势,其中出口2676.7亿元,增长11.6%,规模创历史新高;全省实际使用外资2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8%。

优场景 促消费

掀起“购”享辽宁新热潮

大连海域的珍品辽参、本溪桓仁的山野菜和林下参、稻蟹共生的盘锦大米、黏稠软糯的朝阳小米……辽洽会现场,知名地标品牌云集亮相,特色美食现场品鉴,地域文化创意呈现。

辽洽会通过打造沉浸式与体验式场景空间,将产品展销、文化体验与消费促进深度融合,让与会嘉宾全方位了解精品好物,带动消费升级、促进交流。

9月23日,沈阳市沈北新区稻梦空间景区化作一片金色的欢乐海洋,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辽宁城乡群众联欢暨金秋消费季活动在此举行。辽洽会期间,60余场促消费活动在辽沈大地同步开展。2025年秋游辽宁消费季主场活动等纷纷登场,实现了全省多城展览联动、多重消费场景叠加的良好效果,掀起新一轮消费热潮。

释放消费活力,不止于辽洽会。如今,辽宁消费市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年初以来,辽宁先后举办俄罗斯食品文化周、夏日消费季等30余场重点促消费活动,全省各地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4000余场,同比增长30%以上。“政策+活动”双轮驱动,“线上+线下”双向融合,消费市场持续回暖。

多措并举,创新消费场景与模式。沈阳积极举办首店、首发、首秀、首展,打造“沐浴+”消费新场景和多元消费体验;鞍山推出“千山乡村夜·烟火市集”和“好运莲莲·千山奇妙夜”等活动;本溪策划“赏本溪枫叶,焕智能新家”等活动;丹东开展“鸭绿江畔 丹东真好”首届直播大赛和金秋消费季“桥畔星空夜宴”启幕活动……

智能手机销量增长1.2倍,可穿戴智能设备增长77.8%,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用电器增长44.7%,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10.4%……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辽宁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874.8亿元,同比增长4.6%。

搭平台拓通道 扩大开放合作

在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一个个集装箱被吊装上车,将产自辽宁的机电装备送往欧洲腹地;在大连港汽车码头,满载新能源汽车的货轮鸣笛启航;在营口港,龙门吊长臂挥舞,海铁联运高效便捷……行走辽宁大地,一幅高水平开放的画卷在眼前铺展。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辽宁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辽宁强枢纽、畅通道、优服务,拓展开放新空间,抢抓向北向东开放机遇,不断扩大贸易“朋友圈”,拓展俄蒙白、深耕日韩、对接欧美、挖潜中西亚、巩固提升东南亚,取得一批批重大合作成果。今年1至8月,辽宁全省进出口5019.4亿元,延续增长态势。

2月18日,随着“地中海斯韦娃”轮缓缓驶离大连港集装箱码头,大连港直航地中海集装箱新航线正式开通运营,为我国东北地区与地中海沿岸国家之间架起一条海上物流新通道;9月17日,海杰航运“中欧北极航线”在大连港首航成功,航线经由北极东北航道,相较绕行好望角的中欧航线节省了近30天……千帆竞发、车船如织,成为辽宁畅通开放通道的鲜活注脚。

“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横跨亚欧大陆,辽宁成功推动沈阳市获批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动大连市获批中欧班列节点城市。2024年,辽宁开行中欧班列892列,同比增长14.4%。

“走出去”靠通道,“引进来”靠平台。“很多德国企业在辽宁有投资,辽宁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欧阳利文在第六届辽洽会上说,“看到辽宁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方面的发展优势,我们也会继续加强经济合作。”

优服务、稳预期。辽宁为外资企业打造办事方便、服务多元、生态宜居的国际化营商环境,让外资企业在辽宁发展有更好预期、更强信心。

在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集聚着采埃孚等120余家外资企业,这里陆续推出签证办理、商务咨询等11项国际化服务。

斯大精密(大连)有限公司到大连金普新区投资30多年,副总经理何珩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配套能力也不断提高,区位优势、营商环境都为企业发展带来帮助。”

沈阳、大连被纳入2025年国家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丹东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辽宁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机电商品‘一码通’辅助检验新模式”等3项案例入选我国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以制度创新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外贸新动能在辽宁加速聚集。

优化营商环境 为振兴突破贡献力量

辽洽会上,设计精美的展台和高端前沿的产品,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驻足观看、询问详情。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在3个项目上达成合作意向。“辽宁营商环境近年来持续优化,只要企业有困难,政府都会全力协助解决,让我们在辽宁投资很有信心。”集团董事、总裁穆彦魁对未来期待满满。

优化营商环境,是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必须下好的“先手棋”。辽宁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部署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出一批具有辨识度的改革举措。

走进沈阳综合保税区的跨境电商仓库,跨境商品整齐码放。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机器从货架取货、分装、打包,经辽中海关关员查验后,这些“跨境好物”将在24小时内送到本地消费者手中,实现同城“次日达”。“我们采取‘即报即审、即查即放’等举措,推动申报、审核、查验、放行全流程高效衔接,大幅缩减了商品出仓时间,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辽中海关保税科副科长赵凤至说。

打开开放大门,打通国际贸易通道。近年来,辽宁不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跨境班列“铁路快通”、进口货物“机坪直提”等22项国家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在辽宁落地实施,形成17个典型经验案例,助力打造快捷便利、畅通高效、协调透明的口岸营商环境。今年1—7月份,全省海关应用跨境班列“铁路快通”模式,实现货物“当天抵站、当天放行”。

优化流程再造,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辽宁建成25个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平均申报材料由20份减少至7份;平均办理时间由35个工作日减少至7个工作日;平均跑动次数由6次减少至1次;平均办理环节由7个减至1个。如今,辽宁基本建成“一网、一门、一线”的服务体系。辽宁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12万项在线服务,累计办理业务3.4亿件;“辽事通”提供3500余项便民服务,平均每月300余万人在线办理业务。全省设立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站)等1.6万余个,形成五级全覆盖的线下政务服务体系。依托12345热线平台持续整合1000余条热线,打造政务服务“总客服”。

“为解决涉企执法检查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多头执法、重复检查、随意扰企等问题,我们试点开展‘扫码入企’工作,运用数字技术赋能行政执法改革,实现涉企行政检查登记、监督、评价、分析等全业务流程闭环管理。”辽宁省数据局(营商环境建设局)企业服务处处长苟福良说。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充分释放。今年上半年,辽宁省3万余家“四上”企业沿链成群,“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在细分赛道上加速领跑,近百家央企区域总部、分公司、子公司落户辽宁,新登记外资企业超2000家。

丰富场景,消费新动能释放

辽宁的机器人、广东的新能源汽车、重庆的山地摩托、陕西的油泼辣子、马来西亚的咖啡、斯里兰卡的香料……第六届辽洽会,为观展者提供一站式采购特色商品、了解各地文化的游购体验。

来自辽宁葫芦岛的张女士先被新疆塔城的民族歌舞吸引,随后又被大盘鸡、奶酪包等特色美食“圈粉”,采购了一大袋。“一直想去新疆,这次先在家门口体验一把。”张女士说。

辽洽会的火热,是辽宁打造多元丰富场景、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的缩影。近年来,辽宁大力提振消费,培育消费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引领消费市场不断提质扩容。

沈阳环球港动感城开业当天,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大连举办动漫创意产业首发经济周期间,一批动漫创意领域的东北乃至全国首店、首展、首演等项目落地……今年以来,首发经济活力迸发。

辽宁瞄准更高的生活品质、更优的消费体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实现服务消费稳健增长。今年上半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7495元,同比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3146元,同比增长6.7%。

培育离境退税特色街区,上线“码上办理”小程序,实现境外旅客扫码快捷申报,“即买即退”;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上半年全省各级财政发放消费补贴近3亿元,有力带动消费增长;聚焦“夜游、夜购、夜食、夜娱、夜展、夜健”多元融合,持续创新夜间消费场景……辽宁多措并举,持续拓展消费新空间、释放消费新动能。今年以来,辽宁累计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4000余场,同比增长30%以上;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37.7亿元,同比增长6.3%。

“辽宁将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打造特色活动品牌,营造浓厚氛围,让消费‘马车’跑得更顺畅,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劲,百姓获得感更充实。”辽宁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化改革,经开区活力迸发

走进辽宁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活力涌动:芯源微研制出应用于集成电路前道芯片制程的单片式清洗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新松工业机器人接连亮相央视春晚与元宵晚会,展现“中国智造”硬核实力;东软智睿的极光智慧放疗系统突破国际垄断,性能跃居全球先进水平……

这些都源于制度改革与服务升级的驱动。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政策矩阵,从企业培育、产业发展到人才落地形成全链条支持;组建中央法务区,打造全要素知识产权展示传播中心,保障创新成果;以“浑南会客厅”优化审批流程,通过“一件事”集成服务模式,配备专业化帮办团队,实现审批流程“全科受理、全程代办”,让企业从“多头跑”变为“一次办”。

作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生力军,全省96家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含11家国家级经开区、85家省级经开区)正以改革为笔,勾勒高质量发展蓝图。今年年初,辽宁省商务厅牵头开展全省经开区改革调研,经过专家论证、各界座谈与多轮审议,于5月份出台《关于深化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推动96家经开区“一区一策”制定实施方案。从事权、财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到创新市场化运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一系列举措直指体制机制痛点,让经开区权责更清晰、管理更高效、活力更充沛。

今年上半年,全省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7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7.4%,全省经开区进出口总额实现262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70.9%。11家国家级经开区扛起了“龙头担当”,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经开区总量的49.3%、43.8%和39.5%,成为驱动辽宁经济加速前行的强劲引擎。

从芯片制程到高端装备,从政策创新到产业集聚,全省经开区正以“创新+改革”驱动,书写东北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的时代答卷。

来源:东北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