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目睹女儿抑郁全过程,我才明白:就让她做有“生理反应的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7:06 1

摘要:比如我问一句“这周考试没”,她就皱着眉头吼“烦不烦啊,一回家就问学习,就不能让我安生下吗?”

—————— 01 ——————

女儿上高一,尖子生,是老师重点照顾对象,也是我的骄傲。

逢年过节,听着亲友们羡慕和感慨,我如坠云端。

可这样的好运没有一直持续,从高一下学期开始,一切都不对劲了。

首先,女儿总说不想上学。

每天回家都无精打采,仿佛力气被耗尽了一般躺床上半天没动静。

我以为她就是学习累了,想发发牢骚,随意劝劝也没放心上。

紧接着,我就发现她格外暴躁。

一件很小的事,都能点燃她的怒火。

比如我问一句“这周考试没”,她就皱着眉头吼“烦不烦啊,一回家就问学习,就不能让我安生下吗?”

就连问句“想吃什么”,她都火冒三丈“能不能别问问问,你煮什么我就吃什么!”

我以为是青春期,情绪不稳定。

可紧接着,她的成绩开始下降,从开始跌出前三,再到跌出前十。

老师火速跟她沟通,帮她分析原因找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学习态度有问题”

老师反馈上课经常走神,接连被3个科任老师点名批评。

而且作业敷衍,犯大量低级错误。

就算老师已经找她谈话,却没半点改变。

听到这,我简直要炸了,明明前途光明非要搞这些幺蛾子。

—————— 02 ——————

那天晚上一回家,我就气势汹汹让她到跟前来。

她斜眼盯着我,不等我开口,就嘲讽道“考差了受不了了,要来兴师问罪啊!”

看着她吊儿郎当的模样,我狠狠地给了她一巴掌。

令我毛骨悚然的是,她不仅没哭,还笑着盯着我说“我就知道,你根本不爱我,你爱的是我成绩优秀给你长脸。”

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想跟她道歉,好好谈谈,但起床看到她那副冷漠的表情又来气。

直到那天晚上,我收到女儿闺蜜发来的消息,说女儿总说“活着没意思”这类消极的话,让我多注意她的情绪。

我才后背一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果然,从医院出来,我拿着“中度抑郁”的诊断书,久久不能平静。

我实在想不通,女儿从小优秀,是人人羡慕夸奖的对象。

她明明有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怎么还会抑郁呢?

有了诊断背书,女儿完全放飞自我。

她上课睡觉,老师也不敢管她。

回家也不写作业,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

我想跟她沟通,张嘴前就被她噎得说不出话“别费力气了,劝我没用,除非你想我死”。

我曾经的骄傲变成我的耻辱,出门在外,别人一提到孩子我都是一个激灵。

我也想了很多办法,但她总把我拒之门外,甚至非常厌恶和不配合。

就在我快要绝望时,一句话点醒了我:

这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抑郁,只有生命力枯萎,找不到活着的乐趣和价值了。

—————— 03 ——————

这就是女儿最真实的写照。

女儿觉得活着没意思,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没兴趣。

她不会笑,不会叫,面如死灰,像滩死水。

可女儿的生命力是如何被灭失的呢?

答案就藏在那句“你根本不爱我,爱的是我成绩优秀给你长脸”里。

跟大多数望女成凤的父母一样,从女儿出生,我就费尽心力要给她安排一个“锦绣人生”。

从上早教学什么,到小学每年奥数、英语、钢琴学到什么水平。

再到小升初进哪个学校,中考要考哪里,甚至连将来进什么大学,到什么工作单位,我都给她规划的明明白白。

我经常对她说:

“有我这样的妈是你的幸运,别人想要都没有。”

“你什么都别想,按我说的做肯定错不了。”

“你别那么幼稚,你才多少岁,能分辨什么对什么不对?”

……

每当她达到我的要求,我就兴奋地亲吻她,拥抱她。

可只要不符合要求,我就批评她,并责令整改。

—————— 04 ——————

我以为这是培养。

可我否定她的想法,忽视她的需求,无视她的愤怒,恰恰是在阉割她的生命力。

每天睁开眼,做什么不做什么,完全由不得她做主。

她的目标就是完成我的目标,把我的需求当唯一。

试问,一个牵线木偶,怎么可能长出生命力?

可以说,她能坚持到今时今日,已经是靠巨大的毅力支撑的结果了。

当我拼命让她展现价值时,却不知内里早已干瘪枯萎。

我后悔万分,可到底该怎么拯救她呢?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做让她有“生理性反应”的事。

当人被动完成一件事,哪怕取得再大成就,只要不是他热爱的,都无一例外是在消耗她。

只有那些一想到就不住兴奋,大脑一秒能有800个想法的事情,才是浇灌孩子生命之树的养分。

具体怎么做呢?

经过长达2年的调整,针对性治疗,魏老师给我总结了3点方法。

—————— 05 ——————

(1)放下“必须怎样”、“应该怎样”的执念,让孩子紧绷神经恢复松弛

以前,我表面说不在意成绩,孩子开心就好。

可一她出现我预期外的行为,就会焦虑不安,然后纠正。

比如:

女儿看会儿手机,我就觉得她可能沉迷,也担心她接触不良信息。

所以总旁敲侧击地打听她在用手机干什么。

然后找个由头没收手机“你想玩等高考后,到时候想让我管我都懒得管”。

女儿跟朋友出去玩,我总是担心有男同学,担心她会结交一些不良青年,被带坏了。

只要她出门就总想给她打电话确认此时此刻有谁,在哪里,干什么。

我以为这是爱。

但对孩子而言,我严重侵犯她的边界。

她得时刻提防我的监视、探查,回答我各种莫名的质疑。

我太怕她不能成为我心中完美的样子了。

可是,活在大树羽翼下的小树,终究逃不过矮小的命运。

有时候,风雨雷电烈日,这些我们感觉会伤害孩子的东西,恰恰是孩子思想萌发、意识觉醒、抱有危机的关键力量。

所以,我决定相信女儿的主治医生魏老师说的那样,放弃“应该怎样”、“必须怎样”的执念,给孩子营造安全空间,让她能自由呼吸,自我探索,自我疗愈。

所以,我停止对女儿说教。

不再劝她想开点,更不再谈跟学习相关的事。

她想玩手机就尽情地玩,想睡觉就放心大胆地睡。

只要回家,看着她安全健康,我就抱着感恩的心。

然后耐心地等待女儿的回应。

(2)保持3个距离,清除孩子的下意识防御。

一旦孩子对父母存在偏见,再好的方案都会被恶意解读。

这时,保持3个距离,重建亲子关系,清空防御本能,为最终方案的执行创造条件。

首先,不经允许,不以任何借口踏入女儿的房间。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房间是心房,里面装着她的不堪、脆弱、骄傲。

她觉得你安全,会欢迎你走进去。

可她开始排斥,就说明我们让她感觉控制和危险。

这时,我们应该尊重她的感受,允许她在自己的天地保持绝对的安全感。

其次,不求不应。

孩子不求助,就让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等她自己碰壁了,难受了,需要帮助了,自然会向我们求助。

那时我们才是“天降的甘霖”,而不是“泛滥的洪水”。

最后,在她能触及的空间内营造健康愉悦的氛围。

研究表明:

愉悦氛围会让人觉得环境安全、有支持和低威胁,大脑也会分泌多种与快乐和放松相关的神经化学物质,比如内啡肽、多巴胺和血清素,有效缓解焦虑。

尤其是我跟他爸,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该说说,该笑笑。

让孩子明白“不上学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考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放下桎梏,精神才会真正松弛下来。

采用前面2个方法,在短短3个月内,女儿的生命力得到些许恢复。

她从原来的排斥我,到愿意从房间出来,跟我呆在同一空间。

再到偶尔愿意跟我去超市逛逛,回应我一些无聊的问题。

她仿佛没那么累了,就像新发的小苗,脆弱却蕴含希望。

(3)做“有生理性反应”的事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当精气神聚焦于真心热爱的领域,人会进入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心流状态,能量不仅不会枯竭,反而会因愉悦和成就感得到“滋养”和“再生”。

让孩子做能让她分泌多巴胺、内啡肽,保持精神振奋、成就满满的事,才是彻底消除焦虑,真诚迎接世界的开始。

这种让人产生“生理反应的事”,没有特定的项目。

父母要根据孩子本身的特长、兴趣、热爱来个性化制定。

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接触,并获得反馈的过程,前期最重要的是观察和接触。

比如我带女儿去旅行、骑行、攀岩、爬山、露营、唱歌、绘画……

最后,我发现拿起相机,记录生活的点滴,她的嘴角始终洋溢着笑容。

记录下她觉得美的、有意思的瞬间,空闲下来一一品味,会让她心里溢满成就感。

自从发掘了这个爱好,女儿不再整天呆在房间。

一有时间就带着相机去打卡。

晚上我回家她再一张张讲述背后的故事,说到兴奋处,她恨不得跳起来还原现场。

她眼睛里闪着光,嘴角露着肆意笑,曾经令她困扰的失眠不药而愈。

随着精神力量的恢复,学习不是压垮她的负担,更不再认为这是我炫耀的工具。

而是发自内心认为,这是她去看见更广阔世界的窗口。

能量足了,核心就稳了!

如果您也遇到如孩子抑郁厌学没动力,脾气暴躁,怎么沟通都没用;抑郁休学,沉迷游戏日夜颠倒,拒绝返校;拖拉磨蹭,想学好却没有行动,总找各种借口不上学等……

成都精神科魏显仪“在线咨询”-表单-金数据

来源:成都精神科李含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