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师傅,忙完了没有?忙完了的话,请你过来帮忙收割玉米。” “今天刚好有空,一会儿就到。”六枝特区木岗镇万农家庭农场负责人张传银拿着电话忙着联系农机师傅王朝剑。
“王师傅,忙完了没有?忙完了的话,请你过来帮忙收割玉米。” “今天刚好有空,一会儿就到。”六枝特区木岗镇万农家庭农场负责人张传银拿着电话忙着联系农机师傅王朝剑。
一会儿功夫,家住落别乡可布村的王朝剑开着装有玉米收割机的车辆来到张传银在把仕村的玉米地里。
只见王朝剑驾驶着玉米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摘棒、剥壳、秸秆粉碎一气呵成,一个个金灿灿的玉米棒很快便填满了收割机的“口袋”。
机械化收割玉米。资料图
“现代农机不仅效率高,还能做到颗粒归仓。”张传银笑着算了笔账,“1台农机一天能收30亩玉米地,相当于30名工人的工作量,工人按一天100元务工费来算,30人需要支付3000元,一台农机一天租金1950元,支出减少三分之一。”张传银认为,搞农业嘛,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
在木岗镇另一边,戛陇塘村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中,水稻已步入灌浆的关键阶段。走进稻田,稻浪随风翻滚,呈现出一片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六枝特区用平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朝庆和飞手刘代虎,操作无人机缓缓升空,灵活地在稻田上方穿梭,利用螺旋桨形成的风场将药剂和肥料均匀覆盖叶片的正反面。两个小时过去,150亩水稻已经完成受药。
“太厉害啦!”目睹了无人机行云流水般的操作,这块稻田的主人张仕秀赞不绝口。“无人机作业,既降低成本又提高了效率。”
“以前种地种田都是靠人工、凭经验,现在我们靠科技。”木岗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黄光文说,如今,各种各样的农机正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该镇已拥有农机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30余个,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服务模式,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让农户种地种田变得更轻松、更高效。
良机,是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我市以“良种、良田、良机、良法”四良融合发展为核心,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持续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2024年该比率达50.67%。今年,我市依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势升级“良机”装备,已使用551.963万元(同比增长376.92%)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受益农户4077户、补贴机具4246台,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种耕地机52371台、大型拖拉机148台、大型收割机38台、烘干机24台、育苗设备2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安装北斗卫星定位装置95台,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其中六枝特区获农业农村部批复成为探索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模式改革试点。
机械化收割水稻。资料图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让农民放下了传统的镰刀、锄头等劳动工具,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种粮积极性也得到很大提高。
5月正值春播,在盘州市旧营乡坪田村的农田里,机械化育秧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机械化作业带来的便利。村民余丽开心地说:“以前育苗,取土筛土装盘费时费力,自从引进机械后,大家都省了不少力,育出来的秧苗又壮又好,种出来的红米也很棒,农户很喜欢。”
“采用机械育秧,育苗、培盘、摆盘、盖膜,全是一条线生产。”旧营乡坪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牟连城介绍,过去培育25亩秧苗一个多月才能育完,现在使用机械化作业,仅需要15天就能全部育完。
六盘水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今年,全市整县推进马铃薯、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试点,分别落实玉米千亩方28个、万亩片4个,马铃薯千亩方20个、万亩片4个,创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4个,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点4个,一体推进“改地宜机”和“改机宜地”,加强适宜山地特色农业机械装备的引进研究、生产制造与推广应用,力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2%以上。
耕地机犁地、插秧机插秧、收割机割稻,还有无人机植保……如今,农作物从播种到耕作、从管护到收获,越来越多的现代农机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秋日的六盘水,94家农机服务组织、728名从业人员、1634台各式各样农机,穿梭驰骋广袤田野,奏响丰收的喜悦之音,以农机化高质量发展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