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碎了张雪峰这面镜子,我们就变好看了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22:36 1

摘要:几个社交大号,齐刷刷挂上了“禁止关注”的牌子。官方的回应,有的说是“违反社区公约”,有的说是“账号异常”,突出一个云山雾罩。

封禁一个张雪峰,根本没用。

因为我们每个焦虑的家长心里,都住着一个张雪峰。

“神”的陨落,还是“人”的渡劫?

好家伙,张雪峰这事儿,一夜之间就炸了。

几个社交大号,齐刷刷挂上了“禁止关注”的牌子。官方的回应,有的说是“违反社区公约”,有的说是“账号异常”,突出一个云山雾罩。

而张雪峰本人呢?就九个字:“禁止关注是账号问题”。轻描淡写,像是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这操作,直接把吃瓜群众给看懵了。

你想想,前一秒,他还是6500万粉丝拥戴的“考研明灯”、“志愿救星”,直播间里,无数家长拿着小本本,把他说的每个字都奉为圭臬。很多家庭,尤其是那些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普通家庭,真的就是靠他那套简单粗暴的大白话,才在高考志愿这个迷魂阵里找到了北。

他就像个翻译官,把大学、专业、就业这些高深莫测的词儿,翻译成了最直白的“能不能找到工作?”“能挣多少钱?”“有没有前途?”

说实话,这很俗,但对一个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普通孩子来说,这比任何诗与远方都来得实在。

所以,当他被“禁言”,无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他犯了什么错”,而是“完了,今年报志愿我该听谁的?”

你看,这就是张雪峰的厉害之处。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红,他已经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情绪出口,一个专门安抚“升学焦虑症”的符号。

他不是解药,他只是这个时代的“止痛片”

官媒的点评,这次真的说到了点子上。

文章没有一棍子打死张雪峰,反而承认他填补了巨大的“信息差”。但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正在被“就业优先”、“学历至上”给绑架了?

真的,我反复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张雪峰能火?

不是因为他口才多好,也不是因为他多懂教育。说白了,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父母,太害怕了。

他们害怕什么?

害怕孩子寒窗苦读十二年,选错一个专业,毕业就等于失业;

害怕孩子满怀理想报了所谓的“天坑专业”,最后发现情怀根本换不来面包;

害怕自己一辈子的辛苦积蓄,供出一个大学生,结果他连自己都养不活。

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就是张雪峰赖以生存的土壤。

他所做的,本质上不是教育咨询,而是风险对冲。他告诉你,别谈什么兴趣,别聊什么理想,那些都是虚的。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输不起。唯一的任务,就是把高考分数这点唯一的资本,兑换成未来最稳妥的饭碗。

这套逻辑,就像一剂强效止痛片。它治不了教育资源不均的病根,也解决不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难题,但它能立刻缓解家长们的燃眉之急。

当一个父亲,看着孩子迷茫的眼神,再看看自己银行卡里不多的余额,他会选择让孩子去追逐一个不确定的梦想,还是选择一条张雪峰指明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钱”途?

答案,往往不言而喻。

所以,张雪峰的爆火,不是他个人的胜利,而是整个社会焦虑的集中体现。他不是病因,他只是最显眼的一个症状。

“有用”的尽头,是什么?

我们来做一个推演。

如果,全社会都信奉张雪峰的“功利主义”哲学,我们的下一代会变成什么样?

可能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

大学的计算机、金融、电气工程专业,挤满了高分考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代码和公式毫无兴趣,上课如上坟,唯一的动力就是毕业后能进大厂,拿高薪。

而那些人文、历史、哲学、基础科学等“冷门”专业,门可罗雀。课堂上,稀稀拉拉坐着几个真正热爱的学生,和一群被调剂过来的“倒霉蛋”。

几十年后,我们或许会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工程师和程序员,能造出最快的芯片,写出最牛的算法。

但我们社会的人文底色呢?那些滋养心灵、塑造品格、关乎审美和思辨的东西呢?

一个只问“有什么用”的社会,是危险的。因为它会默认,那些无法立刻量化为经济价值的东西,都是“没用”的,都是可以被牺牲的。

当教育沦为职业培训所,当大学变成流水线工厂,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是一批批精致的“工具人”,而不是一个个鲜活完整的“人”。

这,或许才是官媒真正想提醒我们的,也是这场争论背后,最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

骂张雪峰,是这个时代最偷懒的解脱

说到底,把所有的矛盾都指向张雪峰,其实是一种逃避。

骂他功利,骂他贩卖焦虑,很容易,也很爽。但这就像一个发烧的病人,不去想办法退烧、消炎,反而把所有怨气都撒在温度计上,指责它为什么显示39度。

这有意义吗?

只要“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还在,只要社会评价体系还如此单一,只要好工作的机会还如此稀缺,那么就算没有张雪峰,也一定会有李雪峰、王雪峰站出来。

他们会用同样的话术,同样的逻辑,收割同样的焦虑,成为下一个“神”。

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张雪峰说了什么,而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什么只能听得进张雪峰的话。

他的存在,像一面粗糙但真实的镜子,照出了我们教育体系中最现实、最功利,也最无奈的一面。我们讨厌镜子里的自己,于是我们选择把镜子砸碎。

可是,砸碎了镜子,我们,就真的变好看了吗?

所以,抛开所有大道理。如果你的孩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ta热爱的“冷门”专业,一边是能保证饭碗的“热门”专业,你会怎么劝?

来源:聪明的晚风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