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当今草书领域毫无争议的领军人物,张旭光先生不仅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深厚的造诣,其书法理论同样引领时代,他提出的很多理论和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书法发展的方向,深刻影响着书法的未来。
作为当今草书领域毫无争议的领军人物,张旭光先生不仅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深厚的造诣,其书法理论同样引领时代,他提出的很多理论和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书法发展的方向,深刻影响着书法的未来。
在探索大草书许久之后,张旭光先生终于提出了他对当代草书的又一理解,他说:“当代草书已经不再为文字识读负责,只为情感负责。”
这一言论被认为割裂了书法与文化的关系,因此引发激烈讨论。
汉字书法是智慧的中华民族从日常书写中发现、总结、展现文字艺术美的过程和创造,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这注定了书法与文化的紧密相连。
自古书法就依托文化传承,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也是书法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之处,更是书法的生存之本。
然而当科技取代了书法的实用性,书法再也难以承担传播文化的重任,那么是否意味着书法必然会与文化分道而别。
显然当代书家的很多探索都预示着这种结果。乱书、射书等等形式都为文字识读设置了巨大的障碍,那么又怎么从作品中品味文化呢?
书法一旦失去了文化加持,必然会失去自我,在与其他艺术的竞争中被逐渐吞噬。
然而现代人们已经不再习惯通过书法的形式去品味文化作品,作者也不习惯用书法的方式去发表文化作品,那么书法又该如何保持文化属性呢?
当今书法家的探索真的是在抛弃书法的文化属性吗?即便有王冬龄先生的乱书、邵岩先生的射书以及张旭光先生的高论,其实都不能断定当代书法家在割裂书法与文化的关系。
相反他们却始终强调文化修养对书法艺术提升的重要性,当代书法虽然已经无法直观展示文化,但是书法家们却在通过文化注入的方式让书法与文化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当代书家文化水平低下,这种论断显然缺乏实据,确实当代人创作古体诗词的能力远逊古人,但是这是因为文化进步的结果,并非今人懈怠。
古体诗词并不能完全代表文化水平,更何况今人学到的知识要远比古人更丰富、渊博,用创作古代诗词能力去衡量今人文化水平显然是偏激且狭隘的。
今人书家大多都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注入了自己的文化思考。
王冬龄先生的乱书以《逍遥游》为主体创作,虽然他不一定能够写出比肩《逍遥游》的文学作品,但是在他的笔下却深刻注入了他对老庄思想的独特思考。
文化注入相比于传统的文化输出更为含蓄,也更能启发开放思维。王冬龄先生的巨幅乱书即便很难认出其中的文字,但是依旧不影响其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当得知其内容主体时,必然会产生丰富的思考,这就是文化注入的魅力。
文化注入让书法已经可以不再依托文字识读来展现文化思想。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张旭光先生的言论,草书不再为文字识读负责,并不意味着草书变成了简单的线条涂鸦,而是情感抒发不再为文字识读束缚,这让书法创作真正进入到无我的境界。这种境界恰恰是《兰亭序》、《祭侄文稿》最真实的情绪表达。
当今很多书法创作还专注于笔画、线条、结字、布局的构思上,让情绪无从释放,只能用形式虚构情绪。
张旭光先生的观点正是针对这种弊端,书法就是要倾注情绪忘乎规范,纯粹的情绪抒发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才是文化的真实表达。
当然,牺牲文字识读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技法基础。任何艺术表达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但对于成熟艺术家来说,突破技法的束缚,追求更高境界的艺术表达是自然的发展。
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需要多元探索。有些创作可以保持传统的可读性特征,有些则可以更注重形式表现。不同的创作理念可以并存,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
对于欣赏者来说,也需要调整欣赏方式。面对强调形式表现的书法作品,不能单纯以文字识读作为评判标准。应该学会从线条、墨色、构图等多方面感受作品思想,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书法理论的讨论有助于推动艺术发展。张旭光先生提出的观点虽然引发争议,但促进了人们对书法本质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书法艺术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当代书法处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它既需要保持与传统的内在联系,又需要适应当代文化环境。这个平衡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张旭光先生的观点反映了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个方向。这种探索有其合理性,但也需要理性看待。书法艺术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既能继承传统精髓,又能开拓新的表现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非常重要。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理解不同的创作理念有助于拓宽视野。既要学习传统书法的精华,也要关注当代书法的探索。这样才能形成全面的书法认知。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代书法家的探索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环。时间会检验这些探索的价值。目前最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态度,允许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存在和发展。
来源:七陆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