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项项细致入微的利民举措落地生根,一笔笔民生投入持续加码。为人民谋幸福,绝不是一句口号。五年来,漳州紧扣民生脉搏,围绕“民生六位”目标,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厚植为民情怀,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行动诠释民生温度,让
创新“就业夜市”“零工驿站”,构建“1580”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岗位走进夜市、服务送到“家门口”,实现人才与经济的双向奔赴。
打造暖“新”食堂、“司机之家”、爱心托管班等各类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388处,用“定制服务”解决百姓“吃饭难、休息难”等问题,让其无后顾之忧。
从新校区投用到农村温馨校园覆盖,从新增14万个学位到成立高中联盟、职教集团,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
幸福食堂饭菜飘香,农村幸福院焕发新生,家庭养老床位稳步推进;普惠托班开进小区,托位持续增加,“幼有所育”成为现实。
名医工作室扎根、省级资源下沉、“圆山计划”引才,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生命公园生态安葬,温暖生命最后一程。
……
一项项细致入微的利民举措落地生根,一笔笔民生投入持续加码。为人民谋幸福,绝不是一句口号。五年来,漳州紧扣民生脉搏,围绕“民生六位”目标,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厚植为民情怀,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行动诠释民生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服务直达“家门口”
居民幸福生活加码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为了稳就业、促发展,近年来漳州以“保重点群体、强技能培训、优服务生态”为突破口,不断健全完善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就业扩容提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夜市”是漳州创新推出的服务模式之一,曾获得全国优秀就业服务成果二等奖。2024年,“就业夜市”全面升级服务内容,如在高校毕业季新增就业小舞台项目,搬到校园、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家门口”场所,为求职者和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
2021年以来,“漳州就业1580”服务体系(建立1张网、健全5大体系、优化8项功能、做好“0”距离服务)探索建立了,出台多项就业福利政策,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帮扶力度,拓展新业态岗位,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漳州市建成以“17个零工中心和7个驿站点”为示范点的全市一体化零工平台,打造全省首个人社官方就业直播间,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活动。2021年至今,漳州市已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200场次,5.74万家企业提供岗位66.5万岗次,意向就业人数达3.5万人次。
为人民谋幸福,绝不是一句口号。近年来,漳州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为契机,持续优化就业服务生态,尤其关注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出台《关心关爱网约车司机若干措施》等政策,通过打造暖“新”食堂、暖“新”驿站等友好场景,推行“定制服务”“多维守护”等暖心举措,为新就业群体搭建全方位关心帮扶体系,织密服务网络,提升治理温度,让城市发展更有质感、更富人情味。
教育是民生之基。漳州持续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
五年来,漳州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2021年到2024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从131.43亿元增加到168.81亿元,增长了28.44%。此外,漳州还通过新建、改扩建、腾挪扩容等多种方式,累计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419个,完成投资135亿元,新增学位14.12万个(含农村公办学位6.1万个),全市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89%,城乡教育差距持续缩小。2024年秋季,漳州三中龙文校区正式投用,现代化教学楼、体育馆、艺术楼与山水相映,成为漳州教育新地标。同时,漳州在全省率先建立校长库,率先启动实施中小学“校外班主任”工程,成立漳州市普通高中十校联盟,组建10个省级产业学院、3个职教集团、6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乡村温馨校园覆盖全市99.7%的农村小学。
守护好“一老一小”
绘就幸福温暖底色
群众需要什么、期待什么,市委市政府工作就着重抓什么。
针对新就业群体“吃饭难、休息难、充电难”等现实问题,漳州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资源,按照“六有”标准打造了388处暖“新”食堂、司机之家,构筑起遍布城区的暖心补给站。同时,开设“公益暑期爱心托管班”,有效解决子女看护难题,让奔波在路上的劳动者无后顾之忧。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就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
“开饭咯!”锅盖掀起,饭香弥漫。正午时分,长泰区林墩办事处林溪村的幸福食堂,饭香四溢。老人们围坐桌旁,谈笑风生,这里早已成为200余位长者每日相聚的温馨港湾。
同频的暖意在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流淌。改造一新的农村幸福院里,78岁的赖奶奶尝着软糯可口的洋葱炒肉,眉眼舒展:“菜软和,这儿比家里还热闹。”曾经略显寂寥的院落,如今俨然成为村里老人的第二个家,温暖着他们的晚年时光。此刻,让老人“吃饭不要自己煮,衣服不要自己洗,保健看病在身边,出门儿孙很放心,居家老人很开心,幸福生活每一天”有了真实写照。
五年来,漳州市聚焦银发需求,出台《漳州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织密养老保障网。数字无声,却诉说着巨变:168个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285个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星罗棋布,14万余人受益于居家养老服务,养老机构较2021年增加34家,建成农村幸福院1330家、幸福食堂201家……此外,2025年全市计划提升改造农村幸福院524个,截至8月底完工354个,完工项目中大型、中型、小型幸福院分别达93个、110个、151个。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养老品质的跨越式提升,映照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民生温度。
关爱步履不停。今年,漳州计划为2000户困难老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建成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1个,培训专业护理员1200人次,让“最美夕阳红”的底色更加温暖醇厚。
清晨,蓝田中心幼儿园融信壹号府园区门口,三胎妈妈赖女士目送孩子欢快入园。“‘家门口’的公办托育班,孩子适应快,玩得开心,我们负担也轻了。”她言语间洋溢着欣慰。这份安心,正是漳州破解“想生不敢生”“生了无人带”难题的生动注脚。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漳州精准施策,直击育儿难的核心。2024年,全市新增托位1600个,成功跻身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列。龙文区率先试点开办公办幼儿园托育班,将送得起、用得上、有保障的普惠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2025年,漳州继续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健全普惠托幼体系,加速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家门口”的安心托付,正为无数家庭撑起一片晴空,让“幼有所育”的梦想照进现实。
畅通“全生命周期”
升级服务普惠于民
漳州的民生关怀,贯穿于全生命周期。从健康守护到安顿生命终点,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品质持续升级,力求让每一位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的县医院就能得到省城专家的治疗方案。”漳浦县医院的病房里,张女士的感慨道出百姓心声——盼望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挂职漳浦县医院副院长李小波下沉坐诊,让张女士在“家门口”享受到了省级医疗资源。这正是漳浦县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带来的福祉——通过名院帮扶、技术下沉,急危重症救治、肿瘤诊疗等能力显著跃升。
“十四五”以来,漳州医改成绩斐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急诊次均费用下降5.86%,群众满意度高达98.82%;建成12个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和4个城市医疗集团。“大病不出市、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的愿景,正在漳州这片热土上化为生动实践。
“曾经我远赴南平求诊,如今潘医生送诊到漳州。”在市区一家片仔癀名医馆,孕妇何女士前来复诊。漳州“圆山计划”实施后,福建省名中医潘丽贞应邀来漳坐诊。如今,在潘丽贞的调理下,何女士顺利怀孕。
中医药传承创新同样硕果累累。“圆山计划”全面实施,漳州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首届闽台中医药融合发展大会成功举办。截至9月22日,“圆山计划”签约入漳名医412名,174家名医工作室(含国家级72家、省级102家)扎根漳州,名医团队线上线下服务超11万人次,完成手术万余台,举办讲座千余场,培训医技人员累计数万名。“看中医到漳州”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高端医疗服务触手可及。
人生终有归途,何处安放乡愁与思念?漳州以改革创新作答,温暖生命最后一程。
今年年初,有到漳州寻根的台胞回到老家——长泰区岩溪镇甘寨村。当看到村里建设的生命公园时,他当即决定将祖辈遗骨迁回园内安葬。“当生命步入尾声,我们心心念念的仍是故乡的一草一木。”他说。
在漳州,已建成的生命公园可覆盖635个村居,其依循“公园化、生态化、集约化”理念,利用荒山瘠地建成,提供超60万个花葬、树葬、草坪葬等穴位。它们不仅是后人缅怀追思的静谧之地,更是草木葱茏、生生不息的生态花园,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慰藉乡愁。
为确保公益属性,漳州严禁社会资本介入,创新“政府奖补+村级筹集+群众捐赠”的建设模式。市级财政设立专项奖补资金,2023—2025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予以激励。墓穴收费由村民民主议定,严格限定在1000—5000元区间,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传递着生命关怀的民生温度。
一项项饱含温度的政策,一串串掷地有声的数字,无声诉说着漳州厚重的民生情怀。从就业保障到教育医疗,从“一老一小”到“身后关怀”,市级财政民生支出持续保持在80%以上高位,2024年3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圆满收官,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份温暖而坚实的民生答卷。
岁月镌刻成就,民心映照初心。今日漳州,社会安定和谐,百姓乐业安居,一条条通往幸福的民生大道正在铺展,幸福之花在九龙江畔处处绽放。这座不断追求卓越的滨海城市,正以其看得见、摸得着的暖心实践,诠释着发展的温度与高度,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漳州融媒记者 程琳 杨婉真)
来源:东南网漳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