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外优青一路贬值,待遇大缩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07:40 1

摘要:2025年海外优青各申请口已经进入涵评阶段,即将展开答辩环节。相较于2024年,今年的海外优青评选,从申请批次、申请人条件再到申请材料要求等都有了较大调整。

2025年海外优青各申请口已经进入涵评阶段,即将展开答辩环节。相较于2024年,今年的海外优青评选,从申请批次、申请人条件再到申请材料要求等都有了较大调整。

图源:网络

不仅如此,更受到大家关注的是,海外优青的待遇正逐年下滑,从设立之初很多985高校直聘教授,再到现如今同样要面临非升即走的挑战,很多申请人因此犹豫,究竟是回国拿帽子还是到国外当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AP)

在大部分普通科研工作者看来,能够参评海外优青已经算是在学术圈当中拥有了一席之地,对于这些出身与成果兼备的科研工作者而言,似乎并不应该有过多的烦恼。

然而,TA们当中的大部分也和普通科研工作者一样生活在焦虑之中。那么海优们的烦恼在哪些方面?2025年究竟是选择回国拿帽子还是国外组团队呢?

图源:知乎

01

2025年海外优青申请条件调整

2025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其新增批次的项目指南,已分别于2月28日和7月30日发布,从今年发布的申请人条件来看,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对国外工作单位有要求

2024年的公告当中只要求“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岗位”,而2025年的申请条件中则明确表示需要“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岗位”。这意味着在评审过程中可能会对申请人的工作单位世界排名或知名度有潜在要求。

02

新增海外博士学位界定

2025年申请条件中新增对申请人海外博士学位获取方式的界定,条件明确表示“海外优青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获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例如,部分高校与国外高校签订协议,学生可一半时间在国内,一半时间在国外,毕业时同时获得两方面的证书。而海外优青则明确此类情况不属于海外博士学位,需全职在海外高校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即可列为海外博士。

03

明确境内工作年限

由于部分科研工作可能涉及国内和国外,因此海优申请条件中明确表示“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规范了对于海外工作需有连续36个月以上的界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指南(新增批次)

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

02

海外优青待遇正逐步下滑

虽然申请要求正逐步趋严,但高校和研究院所似乎并不买账。近年来大家对于海外优青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水平和待遇有所下滑。不少网友表示,“海外优青比之前更卷,但是地位反而却不行了”。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认为,同样身为四小青,海外优青获得者的未来发展路径以及发文速度、质量等无法与国内优青、青年长江以及青年拔尖人才相媲美。因此,部分985高校对海优也同样进行考核,而对于优青等国内四小青帽子则大部分直聘教授。

图源:小红书

也有的网友持相反意见,认为“海外优青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吸引国外已经拿到AP的优秀人才回国,现在却演变成博后疯狂申请,质量有所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图源:小红书

还有的网友直言不讳,“近几年海外优青普遍很水,有的甚至连高校副教授的条件都达不到,申请难度压根比不上面上项目”。

图源:小红书

图源:知乎

海优水平肉眼可见的下滑,也导致高校对海外优青的条件有所变化。在海优设立初期,大部分学校将其列为四小青(即海外优青、国家优青、青年拔尖人才以及青年长江人才),入职即聘为教授甚至二级教授(例如江苏某特色类211院校),工资完全按照教授标准发,岗位均带编制。而2025年,不少高校则明确表示只有准聘教授,甚至待遇也大不如前。

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对于海外优青只给予准聘教授,但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中山大学对于海外优青入选者聘为预聘副教授,对于特别优秀者,则可以给予长聘副教授(教授四级岗)。

图源:华南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图源:中山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高校仍然坚持海外优青实行长聘教授制度。例如中国海洋大学对海外优青入选者直接聘为博士生导师,且明确表明无“非升即走”政策。东南大学则提供中央事业编制,且聘为正高级教授岗位。但部分入选者可能还要经历1-2轮的聘期竞聘

图源:中国海洋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图源:东南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03

海外优青申请人们的真实想法如何?

为更加深入了解当前海外优青申请中的相关问题以及潜在的影响,小科有幸采访到两位目前正在或打算申报海外优青的海外科研工作者,一起听听TA们对于申请海外优青以及面临海外和国内选择时的真实想法吧。

美国一所常春藤联盟大学入职博后第四年

基本情况:本科就读于国内985院校,博士就读于中科院某所,导师为杰青,目前正在美国一所常春藤联盟大学入职博后第四年。A学长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一篇子刊、四篇一区Top文章,于2024年申请海外优青但未顺利入选。2025年第二次申报海外优青,联系高校为华南地区某985院校。申请海优的困境:“其实最初自己并不想走这条路,但是导师认为有一段海外经历总是好的,因此让我努力争取国外顶尖高校的博后职位,为日后回国做打算。就这样在稀里糊涂中,我只身一人来到了美国,好不容易熬到第三年申请海优,但没想到吃了闭门羹。我个人感觉海优申请更加看重海外经历和国内的connection,对于成果而言可能看重成分不大。同学当中很多工作单位和成果不如我的也顺利入选了,所以具体标准是什么的确很奇怪。”海外优青VS国外AP:“其实最初来的时候满脑子是想着如何回去,如何能够拿到帽子。但是随着在美国的生活逐渐习惯,个人感觉能够拿到AP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国外的work-life-balance做的比较好,而且做科研相对纯粹,加之收入也还不错,所以如果今年依然申请不中,可能会考虑留在美国找教职。”

加拿大Top3院校博士毕业后留校任博士后工作

B学姐

基本情况:本科就读于西部某211,硕士就读于西部某985,博士就读于加拿大Top3院校,导师为华人教授,与国内联系密切。博士毕业后留校任博士后工作。目前B学姐以第一/通讯作者共发表文章7篇,均为Top期刊,2025年申请海外优青,联系单位为西部某985院士团队。
申请海优的困境:“我认为最大的困境,是对自己的成果数量和质量缺乏自信。以我所在的学科为例,可能一篇大子刊会相对而言比较稳妥,所以自己也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相近的申请口,希望能够避开竞争。但是理性分析来看,自己的优势也在于做的工作更成体系,且硕士阶段有一部分工作是以国内为基础做的,所以回国后的工作衔接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总体还是要看今年的涵评结果。”海外优青VS国外AP:“我是会坚定选择海外优青的,并且哪怕没有帽子也要回国。一方面是自己在加拿大待了六年,早已厌倦这里的生活。另外一方面是自己申博期间拿到了CSC,所以要回国履行合约。身为华人,在北美寻求一份不错的教职挑战较大,所以还是希望能够回国找到份不错的工作。”

04

海外优青OR国外AP?

回归问题本身,在当下的科研大环境之下,究竟是选择国外AP还是回国申请海外优青?小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在海外就读博士的同学来说,多年在海外生活,可能会导致对国内的高压工作环境不习惯。因此对于这部分申请人来说,可以更加侧重于海外AP的申请;如果认为在海外已经学习多年,希望早日回国离家人更近,享受便利的生活,则可以申请海外优青,同时考虑省部级人才作为保底

图源:知乎

对于在国内就读博士并且成果不错的同学来说,如果导师在学术圈足够有话语权,应该在博后阶段努力尝试,继续冲刺好成果,在当前的情况来看,海外博后回国依然有不错的发展前景。但是如果导师的connection较弱,不建议将海外博后作为逆天改命的机会,毕竟几年后的引进政策谁也拿不准,而且国内的科研大环境以发论文为主,可能更容易产出成果。

另外,正如前文所说,海外优青近年来的待遇和相关政策也在逐渐变化。因此,在计划回国之前需要根据近些年的情况以及目标院校所提供的待遇进行综合评估,避免“刻舟求剑”式的思维,理想化海外优青的地位以及待遇。

因此,无论是国外AP还是海外优青,大家都需要三思而后行,结合具体学科和实际情况理性选择。

来源:青栀讲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