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坝中学,坐落于一片宁静的田野之中,四周被郁郁葱葱的庄稼环绕,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求知者营造的一片净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的它,还只是一所简陋的校舍,几排砖瓦房,几块黑板,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与梦想。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下坝中学不
一段尘封的历史篇章
下坝中学,育人为本,梦想起航的地方。
在翠绿环抱的田野之中,有一座承载着无数青春梦想与希望的学府——下坝中学。
这所学校,不仅是一方知识的沃土,更是学生们心灵成长的家园,它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教育理念,默默耕耘,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下坝中学,坐落于一片宁静的田野之中,四周被郁郁葱葱的庄稼环绕,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求知者营造的一片净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时的它,还只是一所简陋的校舍,几排砖瓦房,几块黑板,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与梦想。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下坝中学不仅是知识的灯塔,更是乡村孩子们走向广阔世界的桥梁。
初入校园的那一刻,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与陌生,学校没有围墙和大门,一条只能单人行走的泥泞小路沿着灌水渠道直奔校舍的操场,爬上渠道可容两人同行。每逢雨雪天气,小道难行,只能寻着渠道坡边的草地一步一滑的艰难而走。巴掌大的操场东宽西窄呈三角形形状,操场的南面有一排冬青作为篱笆与田地隔离,操场与校舍存有一点高差之落,校舍东面和北面有灌溉沟渠环绕,过渠道再往东就是长满栗树的罩山,这里曾是解放初期的刑场之处,有许多人的生命在这里走到了终点,每逢天阴雨湿之夜,似有孤魂野鬼在声嘶啾啾,好在有一道天然屏障与东面的文曲星之地隔断,沟渠成了野鬼们不可逾越的鸿沟。
初期的校舍分前后两排,前两栋为教师宿舍,办公室和实验室,后面两栋有四个教室,从东至西分别为高二,高一,初二,初一。我1974年9月1日入校就在最西边第一间教室上课学习的。我们教室的右边是厕所,再往西一步就到食堂了,食堂前面有几间学生宿舍,方便枫园,新华和桠溪路远的同学就住,学校里除了有几棵高大的树木陪伴就再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了。
老师们多数来自江苏各地,他们奉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拿着微薄的工资,用他们无私的奉献,点亮了一个又一个心灵的灯塔。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们心灵的引路人。在那个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时代,老师们凭借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虽然今天有许多老师己经逝我们而去,但他们的名字和音容却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下坝中学在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的同时。再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产与劳动相结合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里,学生们学会了尊重、责任与担当,明白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校园内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爱与被爱中成长,为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年,都有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们有的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有的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彰显了下坝中学教育的成果与影响力。学校也以他们为荣,不断激励着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勇敢追梦,不懈奋斗。
在时间的长河中,有些故事如同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留下永恒的印记。
下坝中学,这个曾经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回忆的地方,如今已悄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它的名字,对于那些曾经在那里学习、生活过的人而言,依旧闪耀着温暖而独特的光芒。
今天,走进下坝中学的旧址,虽然旧时的校舍已不复存在,但漫步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还能听到昔日的朗朗读书声,看到那些青涩面孔上洋溢着的对知识的渴望。记得那些年,每当晨曦初照,学生们便踏着露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开始一天的学习。课间,操场上洋溢着欢声笑语,篮球架下是男生们挥洒汗水的身影,而女生们则聚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小秘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下坝中学也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的历程。城市扩校的招生,交通的便利,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离开这片古老的土地,去追求更加现代化的教育环境。下坝中学的学生数量逐渐减少,最终,在时代的洪流中,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虽然下坝中学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几栋建筑或是一段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教会了我们坚韧不拔、勇于追梦的品质,让我们明白了教育的力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对于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的人来说,下坝中学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温柔的乡愁,是他们人生旅途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坐标。
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下坝中学或许只是惊鸿一瞥,但对于每一个与它有过交集的人来说,那是一段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光。让我们将这份记忆珍藏,让下坝中学的精神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光发热,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探索未知,追求卓越。
下坝中学,虽已成为历史,但它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激励人心的不朽篇章。
作者简介:魏生根,江苏南京人,文学爱好者。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作品发表于文学网络平台。
(编辑:至幸)
来源:新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