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越南年轻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吐槽说:“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课本,翻开80%的内容都在讲中国?”
有些越南年轻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吐槽说:“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课本,翻开80%的内容都在讲中国?”
他们还会抱怨,语文课上还要学习甚至背诵中国的唐诗……
“自从我上历史课的第一天起,‘中国’这两个字就几乎没离开过我的课本。” 这是一位越南学生在网上的原话。
而“80%的内容都是中国史”这个说法,虽然是学生们一种带有情绪的概括,但也并非完全夸张。
根据河内师范大学在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越南历史教材中,从公元前214年秦朝南征百越,到1885年清朝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承认越南为法国保护国为止,这段长达两千年的历史内容,在教材中的占比确实超过了82%。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这两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越南的历史几乎是和中国深度绑定的。
越南历史上有一段长达一千多年的 “北属时期” (越南语:Bắc thuộc)。
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开始,一直到公元938年五代十国时期吴权在白藤江之战中取胜,越南的北部和中部长期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比如我们熟悉的“交趾”、“九真”、“日南”等地。
这一千年,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帝国南疆的开拓史;而对于越南民族意识的形成来说,这是一段既屈辱又复杂、无法被抹去的“前史”。
所以,越南的历史课本要讲民族的起源,就必须从这段历史开始,那么汉朝、隋朝、唐朝的政策、官吏、文化输入,就成了不得不讲,而且必须详细讲的内容。
好不容易在公元10世纪独立建国后,越南的自主封建王朝(如李朝、陈朝、黎朝等)开启了,但他们和北方邻居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接下来的近一千年里,他们与中国的宋、元、明、清等王朝的关系,构成了越南历史的另一条主线。
这种关系很复杂,既有连绵不绝的战争,比如抵抗宋朝、元朝和明朝入侵的战争,这些战争在越南的民族历史叙事中被大书特书,是构建其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素材。
同时,又有长期的藩属关系。
越南的君主需要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才具有合法性,他们模仿中国的官僚制度、科举考试、法律体系,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甚至连都城的规划都在模仿长安和北京。
所以,无论是作为被直接统治的郡县,还是作为既对抗又模仿的邻国,越南的历史始终有一条清晰的“中国线”。
要讲越南的独立,就必须讲清楚他们是如何从唐朝的统治中脱离出来的;要讲越南的民族英雄,就必须讲他们抵抗的是哪个中原王朝的军队;要讲越南的文化和制度,也必须解释它们是如何学习和改造中华文化圈的模式。
这样一来,越南的历史课本,客观上就变成了“一部围绕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的历史”。
对越南学生来说,他们感觉自己学了“80%的中国史”,也就不难理解了。
越南学生吐槽要背唐诗,这件事是真的吗?是真的,但也不完全准确。中国的唐诗确实被收录在越南的语文教科书里。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作品,在越南拥有极高的文学地位,被越南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奉为圭臬。
直到今天,这些诗歌依然是越南学生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南的教育部门认为,学习这些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审美能力。
但根据现有资料,并没有明确的官方课程大纲强制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背诵”唐诗。
唐诗是教学和考试中的重要内容,老师可能会要求学生背诵,但它更像是一种教学实践,而非全国统一的硬性规定。
不过,对越南学生来说,学习唐诗的体验可比中国学生要“痛苦”得多。
最大的障碍在于文字。
越南在20世纪初法国殖民者的推动下,彻底废除了汉字,转而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现代越南学生看到唐诗,看到的不是方块字,而是一行行用越南语读音标注出来的拼音。
让他们读“床前明月光”的越南语拼音版“Sàng tiền minh nguyệt quang”,他们能感受到音韵和节奏,但完全无法通过字形去理解“床”、“明月”、“光”这些意象。
每一个汉字背后的含义,都需要通过越南语的翻译和注释来二次理解。这就好比我们学习一首英文诗,却只给你汉语拼音标注的读音,然后让你去理解莎士比亚的精妙,难度可想而知。
这种隔阂感,让学习唐诗从一种美的享受,变成了一项枯燥的解码工作,自然会引来学生的吐槽。
这种文化上的“纠结”体现在越南历史的方方面面。越南历史上有一首被誉为“第一部独立宣言”的诗,叫《南国山河》(Sông núi nước Nam)。
据说是在11世纪抗击宋朝军队时,由李朝大将李常杰写下的。这首诗用慷慨激昂的语调宣示了越南的主权,但它本身就是用汉文(也就是文言文)写成的。
用着来自“侵略者”的文字,来书写反抗侵略的决心,这本身就极具象征意义,完美地诠释了越南在文化上对中国那种既吸收又抗拒的复杂心态。
从《南国山河》到唐诗,越南学生在学习的,不仅是文学,更是自己国家与那个强大邻居之间,一段长达千年的文化拉扯。
越南年轻人吐槽,是因为他们逐渐认识到,越南要发展还是要有自己国家的文化教育。
也和越南近现代以来持续进行的 “去中国化” (de-Sinicization)运动息息相关。
从废除汉字,到重新解释历史,再到强调本土文化特色,越南一直在努力与中华文化圈拉开距离,试图构建一个更加纯粹和独立的民族身份。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历史教育就成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
老一辈人可能还习惯于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思考问题,但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越南年轻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更强,也更容易对教科书中“过高”的“中国浓度”产生抵触情绪。
不过,抵触归抵触,要想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可能还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再者,历史它不会说话,但它只会不断用事实教育后人“你从哪里来?”。
这就是学习历史真正的意义。
来源:硬核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