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是天降横祸!研究发现:患糖尿病,多半与这5个习惯有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03:3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144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吃得也不多,怎么就得了糖尿病?”
“我又不胖,怎么查出血糖高?”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胖子病”,或者家里有病史才会得,结果体检报告一出,空腹血糖飙高,才知道糖尿病早已悄悄找上门。

其实,糖尿病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病。它是生活方式病,是你一点点“养”出来的。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0年发布的报告,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2.4%,也就是说,每8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人

那问题来了——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来的?

糖尿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吃多了糖就得的病。它背后有一个潜伏期很长的“前期状态”——胰岛素抵抗。

简单说,胰岛素像是“钥匙”,帮你把血糖打开门送进细胞。但当你长期饮食不规律、爱吃甜食、缺乏运动,身体对胰岛素的“感应”变差,血糖就开始堆在血液里,久而久之,胰岛功能就被“榨干”,糖尿病就来了。

而这一切,往往源于你每天反复做的几个动作。

1. 三餐不规律,尤其是长期不吃早餐

你可能觉得不吃早餐能减肥,实际上这种做法极容易打乱血糖节律

长期不吃早餐会让身体在午餐和晚餐时更容易暴饮暴食,导致胰岛素分泌突然上升,增加胰岛负担。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指出,规律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跳过早餐会增加28%的2型糖尿病风险

尤其是上班族,早餐靠咖啡撑,午饭又外卖凑,晚餐狼吞虎咽,时间久了,血糖波动大,胰岛素越来越不好使,糖尿病自然找上门。

2. 爱喝饮料胜过白开水

“奶茶不甜不喝,饮料当水灌。”这是很多年轻人的日常。

但你知道吗?一杯全糖奶茶,含糖量相当于7—10块方糖!长期高糖摄入会让血糖长时间处于高位,胰岛素分泌被迫加班加点,最终“罢工”。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刊载的研究指出,每天喝含糖饮料超过500ml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6倍。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白纸黑字的证据。

可乐、奶茶、果汁饮料,这些都不是水,是糖水!

3. 一坐一整天,运动几乎为零

现在很多人是典型的“沙发土豆”,坐着上班,坐着吃饭,坐着刷手机,一天下来步数不到3000。

但越不动,肌肉越少,胰岛素的利用效率也越差。肌肉是“吃糖”的器官,没有肌肉,糖就只能堆在血液里。

中国营养学会指出,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行等,这不仅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还能有效延缓糖尿病进展。

不运动的人,等于放弃身体最强的“控糖工具”。

4. 情绪长期处于高压或抑郁状态

你也许不知道,情绪和血糖也有关系

当人处于长期焦虑、压力大、失眠等状态时,身体会分泌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两种激素会让血糖升高,让胰岛素的作用变差

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也证实,长期抑郁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长了37%。心理压力,不只是情绪问题,更是糖尿病的“催化剂”。

5. 常年熬夜,作息紊乱

“白天不困,晚上不睡。”你以为的“夜猫子体质”,其实是在一点点掏空胰岛功能。

多项研究证实,熬夜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节律,让身体“分不清白天黑夜”,久而久之,代谢系统紊乱,血糖控制能力下降。

2022年《自然·代谢》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期睡眠不足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了约20%,这意味着他们更容易得糖尿病。

· 总是口干、爱喝水,但尿也特别多

· 饭后两小时特别困,注意力难集中

· 体重莫名下降,但胃口却变大

· 皮肤瘙痒,尤其是阴部、腋下

· 伤口不容易愈合

这些,可能是高血糖造成的代谢紊乱。如果你已经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尽早做一次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检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 规律三餐,尤其是吃好早餐,全谷类+蛋白质+蔬果是基础。

· 白开水代替饮料,控糖第一步就是让身体真正喝到“水”。

· 每天动一动,哪怕是饭后散步15分钟,也是对胰岛的尊重。

· 情绪要管理,压力要疏解,必要时不要拒绝心理咨询。

· 早点睡觉,别再熬夜“杀胰岛”了。

更重要的是,定期体检,尤其是家里有糖尿病史的人,更要警惕。糖尿病前期可逆,只要发现得早,很多人都能“刹车”成功。

人不会无缘无故得糖尿病,它是你一天天的选择造成的结果。你吃下的每一口、熬的每一个夜、忽略的每一次不适,都可能在悄悄改变你的血糖轨迹

控制血糖,不是为了医生高兴,是为了你自己将来不后悔。健康不是管出来的,是“活”出来的,从今天开始,做出一点点改变,你的身体也会给你最好的回馈。

[1]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我国糖尿病流行现状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年第25期
[3] 《不规律作息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2022年第4期
[4]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9th edition. 2019.
[5]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健康科普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