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深深体会到: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得太晚。很多患者如果能早一点筛查、早一点干预,结局会完全不同。
文章正文: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深深体会到: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得太晚。很多患者如果能早一点筛查、早一点干预,结局会完全不同。
最近,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健康体检机构防癌体检指南(2025年版)》,这份指南凝聚了多位专家的智慧,针对中国高发癌症的筛查做了系统规范。今天我就结合这份指南,用最通俗的语言和大家聊聊:防癌体检到底该怎么选、怎么做?哪些人尤其需要重视?
一、为什么防癌体检如此重要?
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达482.5万例,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等是最常见的“健康杀手”。但好消息是,很多癌症如果早期发现,治愈率非常高!比如甲状腺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乳腺癌也接近80%。
防癌体检不同于普通体检,它是针对癌症的“专项检查”,能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指南强调,防癌体检与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筛查互为补充,能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二、哪些癌症是防癌体检的重点?
指南明确推荐以下7类癌症作为防癌体检的重点,因为它们发病率高、筛查手段成熟、早期干预效果好:
上消化道癌(食管癌、胃癌)乳腺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三、你是高风险人群吗?对照一下就知道!
防癌体检不是人人都要做一样的项目,而是要根据风险等级来定制。以下是几种常见癌症的高风险人群特征,大家可以自我评估:
✅ 肺癌高风险:年龄50~74岁,吸烟≥20包年,或有慢性肺病、职业暴露史等。
✅ 乳腺癌高风险:有家族史、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哺乳或晚育等。
✅ 结直肠癌高风险:年龄≥50岁、有息肉史、一级亲属有肠癌史、肥胖、吸烟等。
✅ 肝癌高风险:有乙肝/丙肝感染、肝硬化等。
✅ 宫颈癌高风险:HPV持续感染,尤其16/18型。
如果你符合以上任何一条,建议尽早进行专项筛查。
四、防癌体检怎么做?专家推荐这些方法
指南对每种癌症的筛查方法都给出了明确建议,我挑几个常见的和大家说说:
肺癌:首选低剂量螺旋CT,无创、辐射小,能发现微小结节。乳腺癌:乳腺超声+钼靶联合检查,尤其适合40岁以上女性。结直肠癌:结肠镜是“金标准”,如果害怕可以选择便潜血或粪便DNA检测。肝癌:B超+甲胎蛋白(AFP) 抽血检查,每年一次。宫颈癌:HPV检测是首选,每5年一次,或细胞学检查每3年一次。五、体检后怎么办?随访是关键!
查出问题不要慌,很多结节、息肉是良性的,但需要定期复查。比如:
肺结节<6mm,一般年度复查即可;乳腺BI-RADS 3级,建议6个月后复查;肠息肉切除后,1~3年要再查一次。如果结果异常,一定要找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断,不要自己瞎猜或拖延。
六、新技术为防癌体检“加buff”
指南也提到了液体活检、AI影像分析等新技术,它们能更早、更准地发现癌症迹象。但目前这些技术还不太成熟,价格也偏高,更适合高风险人群或传统检查异常的人。普通人还是以常规筛查为主。
写在最后:你的健康,你主动
作为医生,我常对患者说:“你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防癌体检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它帮你摸清身体底牌,提前布局,避免被动应战。
这份2025版指南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规范的筛查路径。如果你年过40、有家族史或长期不良生活习惯,不妨找个时间,去做一次有针对性的防癌体检。早一点行动,就多一分安心。
我是费健,愿用我的专业,陪你守护每一份健康。如果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我会尽力解答。
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长期致力于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
推荐理由
本文基于国家最新防癌指南,结合临床实践,用通俗语言解读筛查要点,帮助读者科学规划体检,避免过度检查或漏查,适合所有关心健康的普通人,尤其是女性读者。
来源:费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