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药香出田野,济南长清中医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07:09 1

摘要:初秋的长清区双泉镇,神秀谷里的野菊花正吐露芬芳,马山镇的丹参叶片泛着油亮的光泽。在长清这片医宗扁鹊的故土上,三千亩药田铺就绿色基底,中医药文化浸润城市肌理。长清区正以 “一株药草” 为起点,书写着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石晟绮

初秋的长清区双泉镇,神秀谷里的野菊花正吐露芬芳,马山镇的丹参叶片泛着油亮的光泽。在长清这片医宗扁鹊的故土上,三千亩药田铺就绿色基底,中医药文化浸润城市肌理。长清区正以 “一株药草” 为起点,书写着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苦药材”种出“甜日子”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双泉镇神秀谷的药田已是一片忙碌。“在这儿干活四五年了,做些采药、加工的工作,每月能增加两千多元的收入。”村民董泗英边忙边说,附近不少村民这些年来都参与到中药种植的工作中,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这样的增收图景,在十年前的双泉镇还未如此清晰展开。彼时的神秀谷还是一片荒山。2015年,神秀谷中医药产业园项目在此落地,看中的正是当地深厚的扁鹊文化底蕴与适宜药材生长的自然环境。如今,这片曾经的荒山已变身“药材宝库”,黄芩、丹参、板蓝根等60种中药材绵延3500余亩,覆盖孟庄村、庞庄村、杜庄村等村庄,成为山东省首批“黄芩生态种植基地”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的“北方中药种质资源基地”。

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党建 + 合作社 + 农户”模式的有力支撑。马山镇双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庆柱介绍,2010年村成立济南市长清区军威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对中药材的种植、收获、销售进行统一管理。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流转土地1000亩,建起山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发展中药产业,种植丹参、栝楼、铁皮石斛等品种药材,年产量达10万斤,与菏泽、日照、安徽等地的公司签订长期供销合同,辐射周边村庄抱团发展。

从单一种植到初加工延伸,双泉庄村的药材产业链也在不断拉长。“合作社修建起中药材仓储及烘干车间2000余平方米,购进烘干设备、切片机、自动包装机等,制作了丹参、菊花、蒲公英、决明子等茶。”王庆柱说,药材的粗细加工,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还解决本村村民就业100余人,人均增收2000余元。

依托中草药种植核心产业,长清区也在不断支持片区发展中草药深加工、观摩研学、药膳农家乐、露营民宿等配套产业,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擦亮镇域特色品牌,推动片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文化种子”结出“产业果实”

9月24日晚,华灯初上的文昌山扁鹊文化主题公园内,一场充满“药香”的中医药文化盛宴正拉开序幕。义诊摊位前,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陈亭正闭眼感受推拿手法的力道,耳尖贴着圆润的耳穴压豆,“又好逛又好玩,没想到逛公园还能亲身体验中医疗法,学到不少实用的养生知识”。

这场中医药市集,正是2025山东(长清)“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的系列活动之一,也为长清区多年来深耕 “扁鹊故里” 品牌建设写下最新注脚。

本次体验周系列活动期间,全国中医药领域、扁鹊研究领域、民俗文化领域等专家学者齐聚长清,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路径展开深入研讨;“扁鹊故里” 中医药文化市集上,药材标本、药膳点心、传统膏方等展品琳琅满目,吸引市民与游客驻足品鉴;中医义诊摊位前,资深医师免费为群众把脉问诊、开具调理方案,让传统医术贴近民生。

事实上,这些正是多年来长清区擦亮 “扁鹊故里” 品牌的生动注脚。作为医宗扁鹊的诞生地,长清承载着两千多年的中医药文化基因,而如何让这份文化遗产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当地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为让扁鹊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融得进”,近年来,长清倾心策划举办扁鹊文化节、中医药文化夜市、扁鹊四季养生节等主题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中医药魅力;搜集整理民间经方、验方,编写《中医药志》;建成文昌山扁鹊文化主题公园,培育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让扁鹊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市民日常可感的文化符号……

同时,为吸引更多青年人关注传统中医药文化,长清区还通过制作“扁鹊有礼了”表情包、拍摄《扁鹊故里,活力康养》《扁鹊故里情,邂逅新长清》等趣味化的方式,深化中医药文化传播。长清大学城实验学校还面向少年儿童开设了“扁鹊少年班”,培养“小扁鹊”,让孩子们在识药、制药的实践中传承中医药文脉。

如今,在文化赋能下,“扁鹊故里” 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化符号,更成为引领长清产业升级的金字招牌 —— 从生物医药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的集群发展,到鲁澳中医药研究院、鲁澳大健康科技园的创新布局,一系列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进驻长清,推动长清中医药及康养产业稳步前行。

“一座大学城”助力“一条产业链”

中医药的传承离不开教育。

长清大学城拥有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医学、药学、生物学相关专业40余个,医药类教研人才近2000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涉及生物医药、中医药的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13个,并实现了资源平台的共用共享。

人才与科研的资源优势,正通过像“一院一园”这样的项目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以鲁澳中医药研究院与鲁澳大健康科技园为依托,其聚焦中医药研发、成果转化与国际合作三大核心,项目为高校科研成果量身定制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金融等全周期服务,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想法逐步落地为可量产的产品,真正实现 “技术变产品、成果变产值” 的跨越,成为校地企协同发展的新样板。

实际上,这种“校地企” 协同模式早已在长清形成传统。早在2010年,马山镇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和山东医药检验所等科研单位签订了全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建立教学、科研基地;山东中医药大学参与研发的 “栝楼注射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马山的栝楼种植基地也借此实现标准化升级,成为全国重要的栝楼产区。

如今,长清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构建起 “政府支持 + 培育基地 + 科研机构 + 合作社 / 农户 + 药厂” 的多方合作新模式。各中药材培育基地主动对接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山东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交流,持续优化中药材种植技术与管理体系,让科学种植的理念扎根田间地头,推动药材品质与产量双提升。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也在各个方面显示出活力。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女子学院、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等驻区高校,开设医学、护理、养老等专业,为当地养老服务发展输送专业人才,同时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山东中医药大学与长清区人民医院共建的大学城医院,更将高校的前沿诊疗技术直接送到群众身边,让优质医疗服务触手可及。企业层面,不少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吸引人才留在长清,为产业发展储备力量。

从实验室里的微小分子到药田里的茁壮药草,从高校课堂的专业知识到生产车间的实操技能,校企联动正让中医药产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老药方”焕活“新服务”

“家附近就能做基础调理,中医药服务太方便了。”在长清区中医医院东院区,78岁的张大爷正在接受砭石灸治疗。

产业发展的落脚点终归是惠及民生。近年来,长清区逐步构建起“区级医院为龙头、街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 的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10处街镇卫生院均设有国医堂,其中6处荣获市级“扁鹊国医堂”,96处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3处获评山东省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

在医疗服务升级的同时,长清区积极推进产业向文旅康养领域深度延伸。扁鹊康养小镇融合中医诊疗、康复护理、养生度假等功能,引入智能监测设备与个性化康养方案;神秀谷在药材种植基础上拓展康养民宿,游客可以体验采摘中药材、品尝药膳、近距离感受中药材的加工过程,实现“旅游 + 康养”的深度融合。这些项目不仅服务本地养老,更吸引了济南市区及周边城市的老年人前来旅居康养。

在居家医养服务方面,长清区不断健全制度体系,组建 169 个家庭医生团队,通过“全科医生+护师+公卫医师+乡村医生”的网格化服务模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慢性病随访、用药指导和远程咨询等服务。同时,依托多家机构建成多个医养相关试点,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构建多层次社区医养服务网络。今年,长清区还创新“医疗 + 养老 + 长护”一体化服务场景,整合医疗、护理、康复、生活照料、安宁疗护等资源,利用医疗优势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实现“医疗、养老一张床”、急性期治疗与稳定期护理高效衔接。

从马山镇药田里的道地药材,到文昌山公园里浸润文化的药香,从高校实验室里攻克的技术难题,到社区医养服务中温暖的诊疗关怀,长清区以中医药为纽带,将产业、文化、科技、服务紧密串联。未来,随着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更多创新成果转化、更多民生服务升级,长清区将在医药康养产业的赛道上持续向前,让扁鹊故里的药香飘得更远,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来源:生活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