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汤圆之父”跨界核电池!大国食匠的第三次出发太硬核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07:04 1

摘要:1990年,他揣着自家厨房试做的速冻汤圆样品,跑遍全国商超,把“只能现包现吃”的汤圆变成冰箱里的速食,敲开中国冷链食品的大门。2008年三全上市后,他把企业交给儿子,转身扎进地热能源赛道,要让“地心的热量”温暖千家万户。如今,这位总说自己是“80后创客”的老者

郑州九月的风还带着夏末余温,一场签约仪式上的握手,却在创投圈和科技圈掀起了双重波澜。

年逾八旬的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与无锡贝塔创始人李刚博士签下了一份横跨“民生烟火”与“国家战略”的股权投资协议。

没人想到,那个让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走进千万家庭、用“团圆味”温暖餐桌的老人,会在83岁这年,悄然跃入核技术的“高精尖”领域。

“这是我的第三次出发。”陈泽民说这话时语气平和,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句轻描淡写背后,是三十余年里三次“从零到一”的创业传奇:

1990年,他揣着自家厨房试做的速冻汤圆样品,跑遍全国商超,把“只能现包现吃”的汤圆变成冰箱里的速食,敲开中国冷链食品的大门。

2008年三全上市后,他把企业交给儿子,转身扎进地热能源赛道,要让“地心的热量”温暖千家万户。

如今,这位总说自己是“80后创客”的老者,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无人区”——碳-14核电池。

从实验室微光到国家战略的坚守

陈泽民的每一次选择,都踩在时代需求的关键点上。而这次牵手的另一端,是李刚博士团队十七年“啃硬骨头”的坚守。

2008年,当全球碳-14标记技术还被少数国家垄断时,李刚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这片空白地带。核电池研发更是当时业内公认的“不可能任务”:高比活度碳-14源制备难、能量转换率低、极端环境稳定性差……

他们在实验室里熬过无数通宵,试剂瓶换了一批又一批,仅碳-14源制备就经历了上百次失败,终于在2025年推出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

这款巴掌大的电池,藏着惊人的“硬实力”:能在-100℃的极寒到200℃的酷热里稳定工作,理论寿命长达数千年,能量密度更是三元锂电池的10倍以上。

“它能让心脏起搏器患者少挨几次手术,不用每隔几年就躺进手术室换电池;能给深海探测器装个‘永动机’,让科考设备在万米海底长期工作;还能把核废料‘变废为宝’,降低环境风险。”

陈泽民一眼看透这项技术的分量,它不只是医疗、航天领域的“能源革命”,更是守护国家战略安全与产业安全的“硬核屏障”。

大国食匠的底色:永远向“无人区”行军

今年3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首批“大国食匠”。

“大国食匠”是中国食品工业从“量”到“质”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他们手中的一把刀、一坛酒、一团面,承载的不仅是技艺,也是中华文明对自然的敬畏、对极致的追求。

与此同时,“大国食匠”更是产业创新的先锋力量。他们以工匠精神为根基,积极拥抱现代科技。

陈泽民被推荐为“大国食匠”时,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表示:“‘大国食匠’不只是守得住传统的手艺人,更是敢闯新赛道的革新者。”这句话恰是陈泽民创业生涯的写照:

做汤圆时,他盯着生产线改了18版机械设计,把手工包汤圆的效率从每人每天200颗提至2000颗,让速冻汤圆从“逢年过节才吃得起的稀罕物”,变成日常餐桌的“常客”;

搞地热时,他牵头制定了3项行业标准,带着团队在全国布局20多个地热项目,把清洁能源送进了千城万村的社区、学校;

如今投核电池,他早已规划好“无锡研发+郑州制造”的蓝图——让无锡的实验室攻克技术难关,让郑州的厂房实现量产,把“中国核电池”推向世界。

“企业家精神就是永远在找下一个‘无人区’。”签约现场,陈泽民的话掷地有声。

当83岁的手与深耕十七年的科研团队相握,握住的不只是一份投资协议,更是中国实业家“敢闯敢干”与科研人“久久为功”的双向奔赴。

从餐桌到原子核,从民生小事到国之重器,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把别人眼里的“不可能”,变成中国人的“国之傲”。

有一种浪漫,叫与时代同频

从一碗汤圆的烟火温度,到地心深处的清洁能源,再到原子核里的持久能量,陈泽民的三次创业,恰似中国产业升级的缩影——从满足“吃得饱”到追求“过得好”,再到守护“立得住”。

当“大国食匠”的坚守遇上“科研拓荒者”的坚韧,我们有理由期待:无锡的实验室里,会诞生更多核技术突破;郑州的厂房里,将跑出核电池产业化的“中国速度”;而那颗名为“烛龙”的核电池,终将照亮更多“卡脖子”领域的突破之路。

或许我们多数人不会去研发核电池,也不会创办上市公司,但陈泽民身上那股“80岁仍敢闯无人区”的劲儿,却能照亮每个人的生活。

无论是职场上的新挑战,还是生活里的小尝试,只要敢出发,就永远不算晚。毕竟,真正的年轻,从来不是年龄数字,而是永远向着新可能奔跑的心态。

来源:荔食记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