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芦笋作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冬季的生长状态与养分积累直接决定了次年春季的萌发质量和产量水平。科学开展冬季管理,能够帮助芦笋根系健壮发育、增强抗逆能力、储备充足养分,为明春嫩茎早发、多发、优质奠定坚实基础。以下是芦笋冬季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
芦笋作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冬季的生长状态与养分积累直接决定了次年春季的萌发质量和产量水平。科学开展冬季管理,能够帮助芦笋根系健壮发育、增强抗逆能力、储备充足养分,为明春嫩茎早发、多发、优质奠定坚实基础。以下是芦笋冬季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清园消毒,减少病虫草害基数
冬季芦笋地上部分逐渐枯萎,田间残枝败叶成为病虫草害的重要越冬场所,及时清园消毒是切断病虫害传播链条的首要环节。
1. 彻底清理田间:在芦笋茎叶完全枯黄后(通常在初霜后10-15天),用镰刀齐地面割除枯黄茎秆,将残枝、落叶、杂草等全部清理出田间,集中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避免病原菌和虫卵在田间越冬。
2. 全面消毒处理:清园后,对土壤表面和芦笋根部周围进行全面消毒。可选用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每亩用药液量约100-150公斤;同时,结合中耕向土壤中撒施生石灰,每亩用量50-80公斤,既能消毒杀菌,又能调节土壤酸碱度。
二、科学中耕,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冬季芦笋根系进入休眠期,此时进行中耕作业,既能疏松土壤、破除板结,又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1. 中耕深度与范围:中耕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靠近植株根部的区域适当浅耕(约10厘米),避免损伤肉质根;远离根部的区域可适当深耕,以增强土壤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
2. 结合培土护根:中耕后,围绕芦笋根部进行培土,培土高度以8-10厘米为宜,形成小土垄。培土不仅能保护根系免受低温冻害,还能促进次年嫩茎粗壮、色泽鲜嫩。
三、合理施肥,补充养分储备
冬季施肥以基肥为主,旨在为芦笋根系提供持续的养分供应,增强抗寒能力,为春季萌发积累能量。
1. 施肥时间:通常在清园后、土壤封冻前(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进行,此时根系仍有一定吸收能力,能将养分储存于根群中。
2. 肥料选择与用量: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复合肥。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如鸡粪、羊粪、堆肥等)3000-5000公斤、氮磷钾复合肥(15-15-15)30-40公斤。有机肥需充分腐熟,避免烧根和带入病虫害。
3. 施肥方法:采用条施或穴施的方式。在芦笋行间开深20-25厘米、宽30厘米的沟,将肥料均匀撒入沟内,然后覆盖土壤并耙平。
四、水分管理,平衡土壤墒情
冬季芦笋虽需水量减少,但土壤墒情不足会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过湿则易导致根系腐烂,合理调控水分至关重要。
1. 浇好封冻水:在土壤封冻前,若田间土壤干旱,需浇一次封冻水。浇水要足量、均匀,以土壤湿透15-20厘米为宜。封冻水能提高土壤导热性,减少地表温度变化幅度,防止根系因低温冻害受损。
2. 做好排水防涝:冬季若遇雨雪天气,需及时清理田间排水沟,确保积水能快速排出,避免土壤长期积水导致根系缺氧、腐烂。
五、防寒保暖,抵御低温胁迫
芦笋根系虽有一定耐寒性,但持续低温或极端低温仍会造成损伤,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采取防寒措施。
1. 覆盖防寒:在浇完封冻水、培土后,可在芦笋田间覆盖一层秸秆、稻草或腐熟的有机肥,覆盖厚度10-15厘米。覆盖物能有效减少土壤热量散失,提高地温2-3℃,同时起到保墒作用。次年春季芦笋萌发前,及时移除覆盖物,避免影响地温回升。
2. 极端低温防护:对于冬季气温极低(低于-10℃)的地区,除覆盖外,还可在芦笋行上方搭建简易防风障,用玉米秸秆、彩条布等材料,阻挡寒风侵袭,进一步增强防寒效果。
总之,芦笋冬季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将清园消毒、科学中耕、合理施肥、水分调控和防寒保暖等措施有机结合。通过精细化管理,可显著提升芦笋根系活力与抗逆能力,为次年春季实现丰产、优质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