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葱秋季主要病虫害有效防治要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7:01 1

摘要:秋季是大葱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温度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且田间湿度常因露水、秋雨维持在较高水平,为病虫害的滋生与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软腐病、紫斑病、潜叶蝇和地蛆是秋季大葱生产中发生率高、危害重的代表性病虫害,若防治不及时,易导致大葱品质下降、产量锐减,

秋季是大葱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温度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且田间湿度常因露水、秋雨维持在较高水平,为病虫害的滋生与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软腐病、紫斑病、潜叶蝇和地蛆是秋季大葱生产中发生率高、危害重的代表性病虫害,若防治不及时,易导致大葱品质下降、产量锐减,甚至绝收。科学掌握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是保障大葱优质高产的核心举措。

一、细菌性病害:软腐病的防治要点

大葱软腐病是由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具有传染性强、蔓延速度快的特点,在秋季多雨、田间积水的地块发病尤为严重,堪称大葱的“毁灭性病害”。

(一)发病特征

软腐病多从大葱鳞茎基部或叶柄伤口处开始侵染。发病初期,病部呈现水渍状、半透明的白色斑点,用手触摸有黏滑感;随病情发展,病斑迅速扩大并向内部蔓延,导致鳞茎和叶柄组织软化、腐烂,发出浓烈的恶臭味;后期病株叶片因基部腐烂而失去支撑,出现萎蔫、倒伏,最终整株坏死。该病在田间可通过雨水冲刷、灌溉水流、农事操作及害虫叮咬传播,高温高湿环境下病情可在3-5天内大面积扩散。

(二)核心防治措施

1. 农业预防打底

- 选种与轮作:选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如“章丘大葱”“铁杆大葱”等;实行与非百合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避免连作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

- 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模式,增强田间排水能力,严防雨后积水;农事操作(如中耕、采收)时避免损伤植株,减少病原菌侵入伤口;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2. 化学精准防治

- 发病初期,可选用噻唑锌、春雷霉素、氢氧化铜等细菌性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洒植株基部和叶柄处,每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 若田间发病严重,可结合灌根处理,选用中生菌素或农用链霉素(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剂量使用)稀释液灌根,每株灌药量50-100毫升,能有效控制病害扩散。

二、真菌性病害:紫斑病的防治要点

大葱紫斑病又称黑斑病,由香葱链格孢菌引起,是秋季大葱叶片和花梗的主要真菌性病害,可导致叶片提前干枯、光合作用受阻,严重影响大葱产量和商品性。

(一)发病特征

紫斑病主要危害大葱叶片,偶尔侵染花梗。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细小的灰白色或灰褐色斑点,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病情发展,斑点逐渐扩大为直径3-15毫米的病斑,病斑中心呈紫褐色或暗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且病斑上会产生同心轮纹状排列的黑色霉层(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病斑易破裂穿孔,多个病斑融合后可导致叶片从病部折断、干枯。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秋季借风雨传播,高温高湿、植株生长衰弱时发病重。

(二)核心防治措施

1. 农业预防打底

- 清洁田园:大葱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病原菌基数;秋季生长期发现病叶后,应立即摘除并带出田间销毁,防止病害蔓延。

- 栽培调控:合理密植,避免田间郁闭,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适时浇水,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氮肥过量导致植株徒长、抗病性下降。

2. 化学精准防治

- 发病初期,可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咪鲜胺等广谱性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 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可选用百菌清烟剂进行熏蒸防治,每亩用量200-300克,能有效减少叶面湿度,提高防治效果。

三、虫害:潜叶蝇的防治要点

大葱潜叶蝇俗称“画图虫”,以幼虫潜入大葱叶片内部取食叶肉为害,是秋季大葱的主要食叶害虫,可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功能丧失,影响养分积累。

(一)危害特征

潜叶蝇成虫为小型蝇类,体长2-3毫米,灰褐色;幼虫呈蛆状,乳白色或黄色,体长约3毫米。成虫产卵于大葱叶片表皮下,幼虫孵化后即在叶片内蛀食叶肉,形成弯曲、不规则的白色或黄白色虫道,虫道内充满虫粪,呈黑色条纹状;随着幼虫生长,虫道不断扩大、延长,多个虫道交织在一起可导致整片叶片发黄、枯萎;严重时,植株所有叶片均布满虫道,光合作用受阻,大葱生长缓慢,葱白变细,产量大幅降低。

(二)核心防治措施

1. 农业与物理预防

-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老弱病叶,减少成虫产卵场所;收获后彻底清理田间残株,破坏潜叶蝇的越冬环境。

- 物理诱杀:利用潜叶蝇成虫对黄色的趋性,在田间悬挂黄板诱杀成虫,每亩悬挂20-30块,黄板底部与大葱叶片顶部平齐,定期更换,可有效降低成虫产卵量。

2. 化学精准防治

- 防治关键期为成虫盛发期和幼虫孵化初期。成虫期可选用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菊酯类杀虫剂喷雾防治;幼虫期可选用阿维菌素、灭蝇胺、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喷雾,重点喷洒叶片正面和背面,每7天喷1次,连续防治2次。

- 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四、虫害:地蛆的防治要点

地蛆是双翅目蝇类幼虫的统称,危害大葱的主要是葱蝇的幼虫,主要蛀食大葱鳞茎和地下茎,是秋季大葱的“地下杀手”。

(一)危害特征

葱蝇成虫为灰色小蝇,体长5-6毫米;幼虫呈乳白色,无足,蛆状,体长8-10毫米。地蛆以幼虫在土壤中活动,蛀食大葱鳞茎和地下叶柄,导致受害部位出现孔洞和腐烂;受害植株地上部分表现为叶片发黄、萎蔫,生长缓慢,严重时鳞茎被蛀空,整株枯死;此外,地蛆造成的伤口还会诱发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加剧危害程度。地蛆喜温暖湿润环境,秋季多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发病重。

(二)核心防治措施

1. 农业与物理预防

- 粪肥处理:施用的农家肥必须充分腐熟,避免未腐熟粪肥散发的气味吸引成虫产卵;施肥时可与土壤充分混合,减少成虫直接接触粪肥的机会。

- 土壤调控:采用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中耕松土时避免损伤根系和鳞茎,减少伤口诱发病虫害。

- 物理诱杀:利用成虫对糖醋液的趋性,配制糖醋液(糖:醋:水:敌百虫=3:3:10:0.1),每亩放置3-5个诱杀盆,定期补充药液,诱杀成虫。

2. 化学精准防治

- 成虫防治:在成虫盛发期,选用辛硫磷、溴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重点喷洒植株基部和地面,每5-7天喷1次,连续防治2次。

- 幼虫防治:发现幼虫危害后,及时进行灌根处理,可选用毒死蜱、噻虫胺等药剂稀释液灌根,每株灌药量100-150毫升,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幼虫。

五、综合防治与注意事项

1. 坚持“预防为主”:秋季大葱病虫害防治应立足“早发现、早预防”,定期巡查田间,重点观察叶片、鳞茎及植株生长状态,一旦发现病斑、虫道或害虫踪迹,立即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扩散。

2. 推行绿色防控: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可利用天敌(如寄生蜂防治潜叶蝇)、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防治地蛆)等进行防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 规范农药使用: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毒、低残留农药;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方法施药,避免随意加大剂量或增加施药次数;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收获前7-15天禁止施药,确保大葱食用安全。

秋季大葱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手段,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为大葱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最终实现优质高产的生产目标。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