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甲状腺结节会变坏吗?瑞金医院专家揭秘基因检测如何改写命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07:01 1

摘要:文章出处本文内容整理自美国甲状腺协会(ATA)百周年纪念综述《甲状腺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40年的历程》(James A. Fagin等,Thyroid 2023),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费健主任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科普解读。

文章出处
本文内容整理自美国甲状腺协会(ATA)百周年纪念综述《甲状腺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40年的历程》(James A. Fagin等,Thyroid 2023),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费健主任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科普解读。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来,我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长期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的精准诊疗和科普教育。今天我想用最通俗的语言,带大家回顾甲状腺癌基因研究如何用40年时间,从“一无所知”走向“精准打击”。

一、曾经的黑箱:我们连肿瘤是不是“一伙的”都不知道

你知道吗?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连“甲状腺肿瘤是不是由一个坏细胞克隆出来的”都还没搞清。当时普遍认为多结节甲状腺肿是良性增生,风险低。后来借鉴白血病研究的技术才发现:甲状腺腺瘤和癌基本都是“单克隆”的,甚至良性结节中也藏有克隆性病变——这为后来“基因驱动”理论埋下伏笔。

二、基因猎手登场:三大驱动因子浮出水面

90年代起,科学家用“NIH-3T3细胞转化实验”这类“基因钓鱼”技术,陆续揪出甲状腺癌的三大关键驱动基因:

RET重排:最早在乳头状癌(PTC)中发现,像一把被错误接线的钥匙,一直启动细胞生长信号。
RAS突变:像卡住的油门踏板,温和但持续推动肿瘤生长。
BRAF V600E:2003年发现,是PTC中最常见的突变,相当于“信号通路上的飙车党”,侵袭性强。

小总结

BRAF突变 ≈ 激进型,易淋巴结转移,对放射性碘不太敏感;RAS突变 ≈ 温和型,常包裹生长,易血行转移,对放射性碘更敏感;RET融合 ≈ 辐射相关癌的“标志性伤痕”。

三、技术大爆炸:从“手工作业”到全景基因图谱

过去测一个基因要耗时数月,而二代测序(NGS)让我们能一次性扫描数百个基因!2014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项目公布了PTC的完整基因谱,发现:
✅ 绝大多数PTC是二倍体,突变很少,主要由BRAF、RAS、RET/NTRK驱动;
✅ 不同突变对应不同病理亚型(如BRAF型多为经典乳头状,RAS型多为滤泡型);
✅ 还挖出EIF1AX、CHEK2等新型罕见突变。

四、晚期癌的基因密码:为什么有些肿瘤会“黑化”?

低分化(PDTC)和未分化癌(ATC)虽然少见,却最致命。近年研究发现,它们往往在BRAF/RAS突变基础上,叠加了:

TERT启动子突变(激活端粒酶,实现“永生”);TP53突变(失去刹车,疯狂增殖);PI3K通路异常(加速代谢和生长)。
好比一辆车同时踩油门、拆刹车、换发动机——最终失控。

五、基因知识如何用在临床上?

诊断升级:过去细胞学不确定的结节,约70%白挨一刀。如今通过穿刺样本做基因检测,可精准判断良恶性,避免不必要手术。治疗精准化

BRAF突变晚期癌 → 达拉非尼+曲美替尼靶向药;

RET融合癌 → 塞尔帕替尼/普拉替尼;

NTRK融合癌 → 拉罗替尼等“广谱抗癌药”。
“同病异治”时代已经到来!

六、未来展望:我们还在破解什么?

尽管成果斐然,但仍有很多谜团:

为什么同一突变在不同人身上结局差异巨大?肿瘤微环境如何“助攻”癌基因?如何用血液检测动态监控耐药突变?
——这些问题正是下一代研究的方向。

费主任的推荐理由
这篇综述系统梳理了40年来甲状腺癌基因研究的里程碑,而我作为临床医生,亲眼见证这些发现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病床,改变无数患者的命运。如果你或家人有甲状腺结节,不必过度焦虑——现代医学已能通过基因视角“预见风险、精准干预”。希望这篇科普能让你感受到:医学的进步,正让癌症逐渐变成一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来源:费健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