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个月前还在讲台教‘こんにちは’,现在得学‘海外仓’‘供应链’,不然连面试都过不了。”她苦笑说,因为高考日语生源暴跌,学校不续聘了——而她教了7年日语,除了教书,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上周在深圳会展中心,碰到张婧时,她正攥着跨境电商的宣传册发呆,日语教师证揣在兜里皱得发皱。
“两个月前还在讲台教‘こんにちは’,现在得学‘海外仓’‘供应链’,不然连面试都过不了。”她苦笑说,因为高考日语生源暴跌,学校不续聘了——而她教了7年日语,除了教书,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教育部2018-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3年间101所本科院校撤销外语类专业,日语被撤26所,英语被撤20所(数据出处:教育部官网专业备案结果)。以前家长觉得“学外语稳当,能当老师做翻译”,现在却眼睁睁看着AI抢饭碗、专业被砍掉——
外语系学生的出路,怎么突然就没了?
张婧2018年进湖北当日语老师时,正是高考日语的“黄金期”。那时候教育部政策明确“高考日语比英语简单5-10个百分点”,2020年日语考生飙到12.35万,比2016年翻了12倍(数据出处:《南方周末》引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数据)。
她带的学生从30人涨到120人,加班改作业到半夜都觉得“有奔头”。
可转折点来得太快。
2024年高考日语加了新题型:听力加题、单选改完形、多了篇应用型小作文,难度一下上去了。
“以前短期提分容易,现在学生觉得‘不如拼英语’,生源直接掉回40人。”张婧说,今年7月学校通知“班级开不起来,合同不续了”,她才慌了——7年教龄,除了日语语法和课本,她连简历都不知道怎么写。
更扎心的是“连锁反应”。
华中师范大学今年宣布2026年停招韩语研究方向,河北大学直接停招英语和日语口译硕士(数据出处:高校官方公告)。莉至是北京某外语院校日语口译硕士,去年看到母校撤了日语笔译、口译专业时,忍不住哭了:“我当年拼了命考进来,现在学弟学妹连报考的机会都没了。”
张婧第一次意识到“外语不值钱”,是去跨境电商面试时。
老板扔给她一份AI写的日语直播稿,翻译得没毛病,就是干巴巴的。她改了几句口语化表达,老板却摇头:“AI能秒翻,你会的这点,自学半年的人也能做到——要不是你懂点日本文化,这岗位轮不到你。”
这话戳中了外语系的痛点。
新华网数据显示:2024年底国内AI翻译企业有1545家,同比多了706家;31.8%的项目用AI翻译(数据出处:新华网行业报告)。以前翻译文件要花一天,现在AI半小时搞定;以前陪同翻译按小时收费,现在跨境会议用AI同传,成本省一半。莉至说,她之前面的商务翻译岗,HR直接说“我们优先招‘日语+国贸’的,纯语言的我们用AI就行”。
这就是纯语言专业的“死穴”:你把语言当饭碗,AI把语言当工具。有个英语系毕业生吐槽:“过了专八又怎样?AI能同时翻10种语言,我连个校对的活都抢不过——早知道当初该辅修会计。”
不是外语专业没救了,是“纯语言”没救了。莉至当年推免上日语口译,却发现同学都在偷偷学运营、考会计证。她后来转去做海外运营,才明白“外语是敲门砖,不是铁饭碗”——她要做的不只是翻译,还要懂海外用户喜好、会看数据、能对接供应链,“日语只是沟通的工具,真正值钱的是‘日语+运营’的本事”。
现在高校也在改。北京外国语大学搞“语种+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开“人工智能+”课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和阿里云合作了AI翻译平台(数据出处:高校官方新闻)。中国翻译协会报告显示:现在翻译服务早不只是语言转换,680.8万从业者里,一半以上在做国际传播、跨境营销(数据出处:《2025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简单说,你得懂“外语+点啥”,才能活下去。
张婧现在也想通了,她报了跨境电商的培训班,每天学完日语直播话术,再啃外贸流程。
“以前觉得‘教日语就是铁饭碗’,现在才懂,没有什么是不变的——AI能抢我的翻译活,却抢不走我懂日本文化、能跟客户聊到一块的本事。”
前几天莉至发朋友圈:她帮公司做日本市场的推广,用日语写的文案比AI写的转化率高30%。配文是“幸好当年没死磕口译,不然现在可能还在找工作”。
她想起母校撤专业的公告,突然不难过了——专业没了,但语言作为工具的价值还在,关键是你要给它加“buff”。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储朝晖说:“AI不会让外语消失,就像计算器没让数学消失——它只是淘汰了‘只会算’的人,留下了‘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人。”(数据出处:专家访谈报道)
所以别慌,外语系学生不是没出路了。
只是你不能再只靠“会说一门外语”吃饭,得想想“外语+什么”——是运营、是国贸、是教育,还是AI相关的自然语言处理。
毕竟,工具会被替代,但“工具+技能”的人不会。
——
来源:清华妈妈养二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