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必烈尊为帝师的西藏高僧,究竟有多了不起(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07:00 1

摘要:为了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八思巴参照元朝的行政体制,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13万户”制度——将西藏划分为13个行政区域,每个区域由一位万户长管理。这位万户长既要负责行政事务,也要协助萨迦派弘扬佛法。

四、雪域安邦:13万户与宣政院的智慧

八思巴的心,始终惦记着故乡西藏。

1265年,他回到阔别20余年的萨迦寺。此时的西藏虽已归附蒙古,但各教派、部落之间仍矛盾重重。

为了实现西藏的长治久安,八思巴参照元朝的行政体制,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13万户”制度——将西藏划分为13个行政区域,每个区域由一位万户长管理。这位万户长既要负责行政事务,也要协助萨迦派弘扬佛法。

这一制度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尊重了西藏各部落的传统势力,又通过万户长的任免权,将西藏纳入元朝的行政管辖体系。

八思巴明确规定,所有万户长,必须经过元朝中央政府的批准,才能正式任职。同时,每个万户都要向元朝缴纳少量贡品,以体现隶属关系。

这种“藏人治藏”的方式,避免了蒙古军队直接统治可能引发的矛盾,也让西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八思巴还向忽必烈建议设立“宣政院”,作为元朝中央政府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以及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

“宣政院”与枢密院、中书省、御史台并列,成为元朝中央政府四大机构之一 。

八思巴以帝师身份兼管宣政院院务,这意味着,西藏的行政事务直接隶属于元朝中央政府,而不是某个地方势力。

根据规定,西藏地区的重大事务,如万户长的任免、寺庙的兴建、军队的调动等,都必须经过宣政院的批准。同时,宣政院也负责保护西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协调各教派之间的关系。

宣政院的设立,从法律上明确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宗教与行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尊重了西藏的特殊情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1276年,八思巴再次回到西藏,在曲弥举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法会。

据记载,这场法会持续了14天,来自西藏各地的7万多名僧人、3万多名贵族和百姓,参加了这场法会,忽必烈还特意派使者,送来大量财物作为供养。

在法会上,八思巴向众人宣讲了“爱国爱教”的思想,强调“佛法的兴盛,离不开国家的稳定。国家的统一,也需要佛法的护佑”。

这番话,成为此后藏传佛教与中央政府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五、薪火相传:八思巴身后的藏传佛教传承

1280年,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享年46岁。

忽必烈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举行哀悼仪式,并追封八思巴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关于八思巴的死,在藏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据说,八思巴年幼时,曾梦见自己手拿一根有80节的藤杖,但到第46节处就弯曲了。第二天。当他向萨迦班智达说起时,萨迦班智达对他说:“这预示着你的岁数,所以到46岁时,你要格外留心。”

想不到一语成谶。

虽然八思巴离开了,但他开创的藏传佛教传播与发展格局,却在元代乃至后世延续下来。

在八思巴的影响下,元代形成了“帝师制度”:每位元朝皇帝即位后,都会从萨迦派中选封一位高僧为帝师,作为全国佛教的最高领袖。

这些帝师不仅继续掌管宣政院、参与国家政务,还负责向皇室传授佛法,主持重要的宗教仪式。

例如,八思巴的弟子胆巴国师,就曾担任元成宗的帝师,深受皇帝信任,甚至被允许参与军事决策 。

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也在八思巴开创的宽松环境中得到发展。噶举派、宁玛派等教派虽然不如萨迦派地位显赫,但也获得了元朝中央政府的认可,其寺庙和僧人同样受到法律保护。

这种“多元并存”的局面,避免了教派之间的恶性竞争,也让藏传佛教的整体影响力不断扩大。

八思巴推动形成的“活佛转世”制度,更是成为藏传佛教传承的重要方式。

虽然,活佛转世制度最早由噶举派的噶玛拔希创立,但在八思巴之后,这一制度得到元朝中央政府的正式确认。

1332年,噶玛拔希的转世攘迥多吉,应召到大都拜见元顺帝,并被授予“圆通佛法性空噶玛巴”封号和国师印。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在活佛转世确认环节发挥权威性 。

而在之后的明清两代,八思巴开创的这个传统得到了进一步延续。

明朝设立了“乌思藏都司”,继续对西藏行使管辖权,并封萨迦派、噶举派等教派的高僧为“法王”。

清朝则进一步完善了活佛转世制度,创立了“金瓶掣签”制度,明确规定:藏传佛教大活佛的转世灵童,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才能正式坐床。

2007年,中国政府颁布《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再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中央政府在活佛转世事务中的批准权。这一制度,正是对八思巴时期“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宗教事务”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如今,藏传佛教已成为中国五大宗教之一,拥有数千万信徒。

在西藏、青海、四川、内蒙古等地,随处可见藏传佛教寺庙,而萨迦寺作为八思巴的祖庭,更是成为重要的宗教圣地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大量信徒和游客前往萨迦寺,瞻仰八思巴的塑像,聆听他当年弘法利生的故事。

六、历史回响:一位帝师的多维评价

800多年来,八思巴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否认他对中国历史、宗教和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八思巴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推动者。他以宗教为纽带,促成了西藏与元朝中央政府的紧密联系,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历史学家则普遍认为,八思巴提出的“13万户”制度,以及推动设立的宣政院,不仅维护了元代的国家统一,更为后世中央政府管理西藏事务,提供了重要借鉴。其历史意义,堪比汉代的“张骞通西域”、唐代的“文成公主入藏”。

在宗教与文化领域,八思巴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关键人物。

他没有将藏传佛教局限于西藏一地,而是积极推动其与蒙古文化、汉文化的交流融合,创制八思巴文、举办佛道辩论、建立藏传佛教寺庙网络等。

这些举措,不仅扩大了藏传佛教的影响力,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如今,藏传佛教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八思巴当年播下的文化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

当然,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八思巴推动的“帝师制度”和藏传佛教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元朝的社会矛盾。

例如,元代后期,部分僧人凭借特权兼并土地、欺压百姓,引发了汉族官僚和民众的不满,甚至被认为是元朝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的产生,更多是后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而非八思巴本人的初衷。

他始终强调“佛法护佑众生”,反对僧人滥用特权。只不过随着元朝统治者腐败的日益加剧,他的理念未能得到完全贯彻。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八思巴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超越了民族和教派的局限,始终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为己任。

他用智慧化解了蒙古铁骑与西藏的对立,用佛法搭建了各民族交流的桥梁,用制度保障了西藏的长期稳定。

正如藏族民间谚语所说:“八思巴的经卷,比刀剑更有力量;他的智慧,比雪山更长久。”

当我们在《神雕侠侣》中看到金轮法王为蒙古效力时,或许会忽略这个角色背后的历史原型。

但当我们了解了八思巴的一生之后,便会明白:真正的“传奇”,不是小说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武功对决,而是像八思巴这样,用一生的努力,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作出的不朽贡献。

八思巴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篇章。

愿我的读者朋友,能够通过我的文章,了解这位藏传佛教高僧的传奇人生,并透过他的传奇人生,看到历史的真相。

斯人已逝,但当我们翻开尘封的往事,他们便又有了呼吸。

斯人已逝,但他们的足迹已化作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作者简介:

15岁写小说,

38岁考上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院,有20年的中文教育经验。

她一手把女儿培养成香港大学一级荣誉学士、

世界排名第一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

毕业仅一年,小姑娘的年薪已达50万。

宝宝姐的亲子教育文章,温暖而有力量,

助你在育儿的路上豁然开朗,少走弯路。

(ID:gaobaobao-522)。

来源:遇见宝宝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