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龙,男,1964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系统与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工学院智能控制实验室主任、先进技术研究院空天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委员会主任、北京人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三)》(以姓氏拼音为序)。
王龙,男,1964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系统与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工学院智能控制实验室主任、先进技术研究院空天智能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委员会主任、北京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
1986年与1989年分获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在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3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年至1997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宇航中心机器人研究所合作研究 。
长期从事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多机器人系统协调与控制、网络化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集群行为与演化博弈等领域研究,研究成果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99年、2017年),并获国家教委霍英东奖(研究类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关肇直控制理论奖等荣誉。担任《智能系统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期刊编委,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评审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网络系统技术委员会成员。
推荐人:朱鲁华院士。
王琼华,女,1969年出生,四川巴中人,国际信息显示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琼华于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在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技术专业读本科;1992年9月至1995年4月在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1995年4月至2004年6月历任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子技术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6年3月至2001年3月在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读博士研究生;2001年11月至2004年1月任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学院研究助理;2004年6月至2004年10月任飞利浦电子元件(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2004年10月至2018年5月任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
王琼华的研究方向为3D显示技术、液晶技术、液体光子器件及成像技术;202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推荐人:郭雷院士。
王学锋,1974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量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光纤传感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导航与控制》主编、《Advanced Devices & Instrumentation》副主编。入选中组部WR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王学锋1997年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光学工程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原子磁力仪、航天光纤传感测量技术研究,聚焦光纤传感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创新。主持研发国内首套撞击部位测量系统,突破高速撞击信息瞬时测量技术瓶颈。参与“张衡一号”卫星磁场校准装置研制,推动国产原子磁力仪技术发展。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重大课题,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排名1、2)。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军科委卓越青年基金奖、中国航天基金奖等多项奖励。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王占山,1963年6月出生于辽宁,吉林东辽人,中共党员 ,国际光学与光子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上海市数字光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市全光谱高性能光学薄膜器件与应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主任 。
1985年7月获得南开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士学位;1988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硕士学位;1988年8月—199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1991年1月—1995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5年1月—1998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年4月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博士学位;1998年8月—2001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4月任同济大学物理系/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8年9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9月—2012年9月任同济大学物理系主任;2012年9月任同济大学高等研究院行政副院长;2015年12月当选为国际光学与光子学学会会士;2017年1月任同济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2020年当选为中国光学学会会士 。
王占山长期从事精密光学元器件与系统集成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金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奖项。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魏志义,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中共党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魏志义于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合肥工业大学攻读学士学位;1984年8月—1987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10月—1991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4月—1993年4月在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5月—1997年5月任中山大学激光与光谱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7年5月—199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99年10月起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11月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魏志义长期致力于超短脉冲激光技术与应用研究。获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奖、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军队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科技促进奖及杰出科研成就集体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推荐人:张荣院士 。
肖云峰,男,汉族,1981年1月出生,江西省高安市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肖云峰于1998年9月—2002年7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学士学位;2002年9月—2007年6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8月—2008年12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1月起先后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教授;201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21年10月当选为中国光学学会会士;2023年10月获得2023新基石研究员资助。
肖云峰主要从事超高品质因子光学微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获得2020年度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之信息技术科学奖。
推荐人:龚旗煌院士。
解永春解永春,女,1966年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资深首席研究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交会对接领域技术首席,《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执行主编,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航空航天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现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科技委主任,主持空间智能自主控制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
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94年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 。1999年起从事交会对接控制技术研究,2003年担任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制导导航与控制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负责人 。
提出基于特征模型的相平面自适应控制方法,包含黄金分割自适应控制和逻辑微分控制策略,攻克羽流干扰、帆板振动等技术难题,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及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交会对接时间从2天缩短至6.5小时,并创造了2小时完成全程交会对接的新的世界纪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49项。
推荐人:于登云院士。
徐胜元徐胜元,男,汉族,浙江湖州人,1968年10月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国家杰出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2000年12月至2001年11月在比利时鲁汶大学(Universitè catholique de Louvain)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12月至2002年9月在加拿大艾尔伯特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做博士后研究,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获聘为香港大学William Mong青年研究员,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主要研究控制理论与应用,聚焦鲁棒控制、广义系统、非线性系统。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许进许进,男,1959年2月生。陕西人。1993年4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获博士后资格证书,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兼任中国电子学会图论与系统优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图论专业委员会理事等。现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博士生导师、 广州大学计算科技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近十来年一直在系统科学、图论、DNA计算机理论及应用、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及相关领域的工作。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系统的核与核度理论”。并将该理论与神经网络、图论、遗传算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应用于决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系统工程其它方面的研究,建立了具有智能化的决策神经网络系统。在网络图论以及组合数学等领域内解决了国际上几个公开问题。特别是在自补图理论的研究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出版了国际上第一本关于自补图研究的学术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近200篇,被SCI收录100余篇,EI收录21篇,ISTP收录5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项;国家科技部863项目一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
推荐人:冯登国院士、杨学军院士、尹浩院士。
张进成张进成,男,1976年7月生,汉族,陕西富平人,工学博士。微电子学院教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宽带隙半导体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二),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学分会第六届委员。先后入选2010年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计划,被授予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2005年)、校十佳青年教师(2005年)等荣誉称号。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研究宽禁带半导体氮化镓、氮化铝、氧化镓和金刚石技术(微波器件与电路、功率器件与电路、电子材料与装备)。在热电增强宽禁带半导体电子材料、高效率大功率氮化镓基射频电子器件、高压大功率氮化镓与氧化镓基电力电子器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包括抗高温氮化镓异质结构、诱导成核超薄氮化物外延生长方法、凹槽阳极氮化镓肖特基二极管、异质PN结氧化镓二极管和晶体管、高性能P沟氮化镓Fin FET器件与氮化镓CMOS电路等。成果入选“十三五”国家科技成就展1次,应用于北斗卫星、航母、5G通信、雷达等国家重大工程并发挥重要作用。
2021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年创新奖)。
推荐人:李树深院士。
张学工张学工,男,汉族,1965年生于山东青州,模式识别与生物信息学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国际计算生物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部主任 。
张学工于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清华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1996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讲师;1996年—2002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副教授;1999年—2007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2002年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模式识别与生物信息学教授、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2018年任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生物信息学部主任;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8年任北京信息科学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学部主任;2020年2月当选为国际计算生物学会会士;6月当选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
张学工长期从事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与生物信息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研奖励。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张勇东张勇东,男,1973年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人民日报社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创新领军人才。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等3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编委《中国通信》副主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内容分析,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成像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励。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章毅章毅,1963年生,汉族,籍贯四川成都,中共党员,人工智能与智能医学领域专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批会士,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四川大学智能交叉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杰出科学家,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
章毅于198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数学系;1986年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双硕士学位;1994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12月任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1994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99年2月—2001年8月任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副研究员;2001年8月—2002年12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员; 2008年—2017年任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2017年任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学术院长;2022年任四川大学智能交叉技术研究中心主任,7月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25年3月29日,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贡献奖”。
长期致力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智能医学应用研究。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推荐人:胡事民院士。
赵巍胜赵巍胜(1980年-),男,博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教授。
2007年获法国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起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2013年全职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历任微电子学院院长、工信部空天信自旋电子重点实验室主任,2023年9月起任副校长 。
主要从事自旋电子学、新型信息器件及非易失存储器研究,提出自旋轨道矩与自旋转移矩结合的存储器件方案,开发高隧穿磁阻隧道结器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等科研计划,在《自然·电子学》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总引用超24000次,获专利200余项 。2024年与巴黎萨克雷大学团队合作在轨道电子学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曾获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探索奖、华为奥林帕斯先锋奖等荣誉,担任IEEE电路与系统旗舰期刊总主编、中国科协第十届常委等学术职务。
周东华周东华,男,汉族,1963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中共党员,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周东华于1981年至199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4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1994年至1996年任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洪堡学者;1997年至2014年先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自动化系主任等职务;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至2023年任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2018年当选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2024年起任东南大学首席科学家。
周东华主要从事动态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运行安全性评估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省部级和全国学会科技一等奖5项。
周志华周志华,男,汉族,1973年11月出生,江苏盐城人,无党派人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副校长,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所长。兼任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人工智能学会 (AAAI)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国际模式识别学会 (IAPR)、国际工程技术学会 (IET/IEE) 、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 等学会的会士 (Fellow),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周志华于1992年考入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留校任教;2002年被破格聘任为副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被聘为教授;2004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7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8年担任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2024年担任南京大学副校长。
周志华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 (2013,2020)、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三项(2005,2011,2019);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
推荐人:吕建院士。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