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4)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03:35 1

摘要:魏一鸣,1968年3月生,江西安远人,工学博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2022年当选中国运筹学会会士。受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

接《2025年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3)》(以姓氏拼音为序)。

魏一鸣,1968年3月生,江西安远人,工学博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碳中和系统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2022年当选中国运筹学会会士。受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6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之“Energy Systems”联合召集人(CLA),Elsevier期刊Energy & Climate Change创刊主编,曾受聘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荣誉教授,2023年当选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Fellow of German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魏一鸣教授是能源环境系统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碳减排与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高等教育工作。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科技奖1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曾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务院政府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4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领军人才。作为学术带头人牵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2024年)和创新研究群体(2015年)。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Energy等《自然》子刊发表研究长文10篇,40余篇入选ESI全球高被引论文;谷歌学术累计他引5万余次;自2018年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提名人:俞汉青院士。

吴敬,女,1969年5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1986-1990 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学士学位;1990-1992 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硕士学位;1993-2001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讲师;1997-2001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博士学位;2001-2005 美国密歇根大学,药学院,博士后;2005-2006 美国密歇根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06- 至今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入选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研究方向为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开发新型发酵产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酶编码基因的定位、基因工程高效表达系统的构建、酶制剂的蛋白质工程改造、以及基因水平的代谢工程菌种改造。2020年10月,被授予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1]2021年1月10日,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吴忠标,男,1966年1月生,浙江永康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工程领域专家,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大学大气污染控制方向学术带头人,现任浙江大学环境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环境工程学科负责人。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1988年6月浙江大学化工系有机化工专业毕业,1994年3月获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访问研究。

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催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尤其是在燃煤烟气污染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特色。近年来主持承担或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863重点项目1项(国拨1000余万元)、863主题项目1项(国拨2000余万元)、企业委托重大项目1项(总经费10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化工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等中央级出版社主编出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催化原理及应用》等著作教材10部,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大第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浙江省科技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开发成功的烟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已获得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席北斗,男,汉族,1969年10月生,安徽砀山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下水与环境系统工程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席北斗分别于1992年6月和1999年5月获得兰州铁道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前往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年8月至2008年8月担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担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系统工程研究室学科负责人;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1月起任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年、2021年两次入选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

席北斗致力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控及修复方面的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等奖励,获授权发明专利74件、国际PCT专利8件。

提名人:贺泓院士。

夏星辉,女,1971年3月生,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现任北京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1992年获武汉大学环境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地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大学环境地球化学方向博士学位。1998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2002年赴加拿大Regina大学访问,2005年晋升教授。入选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长期从事流域水土环境研究,聚焦水-沙-污染物/碳氮相互作用及全球变化影响机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创建高含沙河流水质过程理论体系,揭示河流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5项省部级一等奖,在《自然》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连续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提名人:汪华林院士。

夏延致,男,1960年12月生,山东临邑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特聘教授(青岛大学“特聘教授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博士生导师,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功能纤维与纺织品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功能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大学阻燃纤维研究所所长,兼任青岛大学图书馆馆长。系中国阻燃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获首批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获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获首批青岛市科技将才。入选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长期从事功能纤维及高分子材料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阻燃纤维材料及阻燃剂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前列。先后承担完成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首批“产学研”项目等20余项国家及省级重大研究课题,取得了系列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获10项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2篇,出版专著3部。指导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1人。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肖作兵

肖作兵,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天门人。2021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同时兼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化妆品学部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曙光学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添加剂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从事香料香精与食品风味领域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3520万元)、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前期、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及企业项目7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JAFC、FC、FFJ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授权30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食品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提名人:孙以泽院士。

解孝林

解孝林,1965年9月出生,湖北监利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解孝林就读于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读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获硕士学位;1993年3月至1996年2月,就读于四川联合大学(现四川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3月至199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12月至2008年5月,任教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期间曾作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访问教授);2008年5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2012年5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2015年8月,任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2018年6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全息塑料、电子塑料、高分子加工流变学的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t. Commun.、Macromolecules、Polymer、Compos. Sci. Technol.、高分子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3件、欧洲发明专利1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

提名人:瞿金平院士。

薛强

薛强,男,汉族,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负责人兼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局局长。担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委会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国际期刊《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Geotechnics》和《岩土力学》等杂志编委。

长期以来主要从事环境土力学与工程方面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工矿遗留污染场地、垃圾填埋场、污泥淤泥处置场和污染废渣堆存场等安全处置与生态修复的应用基础理论、生态设计方法和关键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其中被SCI收录70余篇,EI收录100余篇;主编《生活垃圾土土工试验技术规程》等国家标准与规范7项,参编《生活垃圾填埋技术规范》等10项;作为第一负责人申请《气压温控式填埋场污染物传输特性测试试验系统》等国家专利86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已授权《一种有机污染土体热蒸驱替修复试验系统》等专利66项,企业转化18项;省级施工工法9项;《污泥原位固化处置控制系统》软件著作登记8项;《填埋气体运移的多场耦合理论与应用》等著作5部。主持《固废填埋场气液致灾原位测控技术与装备》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8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称号。

提名人:高翔院士。

杨建民

杨建民,男,1958年11月生,博士。现任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海油上海交大深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1978年~1988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历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

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和公开专利90余项,主持承担了5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

提名人:张偲院士、林忠钦院士。

于良民

于良民,男,汉族,1964年出生,山东威海人。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友好型海洋防护材料与应用技术、先进高分子复合材料、类天然产物及其生态特性。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和“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主持(“973”预研1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防科工委基础科研项目1项、军工“910”项目1项等)或参加(国家攻关项目2项、“863”项目5项等)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及其他项目二十余项。申请发明专利32项,已获授权1项美国发明专利和23项中国发明专利,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化工部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第2位)、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2位)各1项。

提名人:蒋兴伟院士。

于云江

于云江(Yu Yunjiang),1964年12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会士,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风险专业委员会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健康研究院负责人,202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1987年获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学士学位,200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任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JSPS博士后。历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健康创新基地负责人(2005-2007)、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2012-2024)、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2024)。2024年11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担任“全国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总体技术组组长,制定环境健康技术规范27项,发表论文38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提名人:王桥院士。

俞志明

俞志明,男,1959年5月出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1991年获得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专业博士学位,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后赴加拿大Bedford海洋研究所、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开展研究。2000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责任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资助海洋科学研究中心项目"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

长期从事近海富营养化与有害赤潮防治研究,在国际首创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术,使治理用量从100-400吨/平方公里降至4-10吨/平方公里,被纳入国家《赤潮灾害处理技术指南》。该技术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应用于我国沿海13省市及智利、秘鲁等国家。发表论文2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海洋与湖沼》等期刊编委。曾获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提名人:潘德炉院士、李家彪院士。

张国范

张国范,1954年4月出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主任,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1978年厦门大学海洋生物专业本科毕业,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硕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贝类遗传育种与养殖技术研究,创立皱纹盘鲍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大连1号”杂交鲍;主导完成国际首个牡蛎全基因组测序,解析其潮间带适应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研发“中科红”海湾扇贝新品种,提出蛤仔“三段法”养殖技术,构建牡蛎现代种业技术体系。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出版《海湾扇贝养殖遗传学》等专著,发表SCI论文80余篇。

提名人:王军成院士、谭家华院士。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