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看到中国队和越南队比赛结束时那个“2-7”的比分牌,差点把手里的啤酒瓶捏碎了。 你们知道那种感觉吗? 就是明知道咱们足球不行,没想到能不行到这个地步,开场才4分钟啊,就被越南队哐哐灌了三个球。
当我看到中国队和越南队比赛结束时那个“2-7”的比分牌,差点把手里的啤酒瓶捏碎了。 你们知道那种感觉吗? 就是明知道咱们足球不行,没想到能不行到这个地步,开场才4分钟啊,就被越南队哐哐灌了三个球。
解说员刘建宏那句话:“我们不是在选最合适的五人制球员,是在凑能踢球的11个人。 ”这话听着耳熟不? 十一人制国足输越南的时候,咱们也听过类似的。 合着咱们足球不管几人制,毛病都是复制粘贴的?
我后来查数据才知道,越南队全场控球率62%,射门23比9,角球9比2。 这哪是比赛? 简直是大学生踢小学生。
你们知道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什么吗? 越南队这7个进球里,有5个是团队配合打进的。 人家传球像织网,咱们队员像无头苍蝇。
其实去年亚洲杯咱们就输给过越南,那次只是惜败。 这才过一年,差距就拉到7个球。 你说球员不努力? 我看他们赛后蹲地上捂脸的样子,也挺难受的。 可足球光靠难受有用吗?
越南足协每年砸200万美元搞青训,青少年注册球员从800人冲到5000人。 咱们呢? 全国注册球员不到2000人,选材还得从十一人制退下来的老将里扒拉。 首发阵容里四个30岁以上的,对面越南平均年龄26岁,这画面像极了小区大爷和校队小伙拼体能。
说到选材就更魔幻了。 咱们的主力中锋王浩是十一人制转型的,踢五人制动作僵硬得像机器人。
这就好比让田径跨栏选手改练体操,能灵活吗? 中国足协五人制秘书长付玉培早就说过,咱们的培养模式是“从大到小”,根本违背规律。 可问题说了这么多年,愣是没人改。
打中国香港队那天,
张文豪梅开二度确实漂亮,但两个乌龙球助攻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尤其是第三个球,中国香港队球员解围时直接把球踹进自家网窝,这运气要是分点给打越南的那场该多好。
比赛结束后我盯着积分榜发呆:越南9分第一,黎巴嫩4分第二,咱们3分第三,中国香港1分垫底。 数字冷冰冰的,但背后全是问题。 同一天日本队13-0虐中国澳门,伊朗10-0横扫阿联酋。
听说有外教面试时间:“中国队主力里有多少是俱乐部核心? ”足协官员集体沉默。 这问题问得诛心啊,咱们的球员在联赛都打不上主力,凭什么要求他们到国际赛场突然变超级赛亚人?
现在复盘起来,输黎巴嫩那场就埋了雷。 全场被对手左路按着摩擦,宋泽超高接低挡才没崩盘。 但守门员能救一时,救不了一世。 打越南时整个防守体系塌方似的,人家随便一个二过一就能直面球门。 战术板画得再花哨,球员基本功不行全是白搭。
我记得越南队员赛后集体向中国球迷鞠躬的镜头。 人家赢得体面,我们输得狼狈。 现在想想,咱们足球缺的恐怕不光是技术,是那种对规则的敬畏,对专业的坚持。
就像那个经典段子:中国足球总在循环,输球、反思、换帅、再输球。 五人制不过是把这个循环加速播放了。
所以现在问题来了:当越南足球用十年时间从“鱼腩”变成“准一流”,我们却从“亚洲二流”滑向“三流”的时候,下次再碰越南队,咱们会不会连“荣誉战”都赢不回来了?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来源:斤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