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早上突然想到一个话题,许多人一生都不得志的重要原因,不是他不努力,也不是他智商不够,纯粹就是因为怀才不遇,缺少一个机会。与此相关的就是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讲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我经常拿这句话来表达不得志的人生
樊荣强:关于韩愈《马说》的三个翻译错误
文/樊荣强
今天早上突然想到一个话题,许多人一生都不得志的重要原因,不是他不努力,也不是他智商不够,纯粹就是因为怀才不遇,缺少一个机会。与此相关的就是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讲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我经常拿这句话来表达不得志的人生遗憾。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马说》一文,于是我上网查了一下,从360国学平台找出原文和译文。
不看则已,一看就忍不住在挑点毛病——翻译与解释有些小毛病——我这个人就看不惯语言上的毛病,不吐不快。
我们先看看《马说》的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全文只有三段,360国学的译文如下: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如果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关于这个译文,我认为有三个地方翻译不太恰当,虽然无伤大雅,却有违韩愈的意思:
第一,“不以千里称也”,上述翻译是“就不能凭借千里马著称”,这个句子怪怪的。我认为应当翻译为:“就不能称为千里马”。原文中的“称”不应该理解为“著称”而应理解为“称呼”“称号”。所谓“著称”是著名、出名的意思,有褒义;而称呼或称号,只是一个中性词。
第二,“食之不能尽其材”,上述译文是“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显然偏离本义。在第二段里,有一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讲的是养马的人没有按正确的方式方法来饲养千里马,导致马儿吃不饱,且营养不足,最后也就无法表现出千里马的优秀。因此,这里的“不能尽其材”,不是“不能竭尽其才能”的意思,而应该是“没有给予它最合适的饲料”。
第三,“执策而临之”,上述译文是“拿着鞭子面对它”,这里面缺少了动作。执与策是两个动作:执是手拿鞭子,策是用鞭打的意思。因此,“执策而临之”不是光拿着鞭子对着马,而是骑在马背上拿着鞭子抽打它,想让它跑起来。然而,因为如前所述,养马人没有把马儿当千里马来养,即使他拿鞭子抽打马儿,它也不可能表现出千里马的优秀,所以才感叹“天下没有千里马!”
《马说》是一篇初中课文,我不记得老师当年是怎么讲解的。现在看网上的这种解释,可谓误人子弟啊!
另外还要说明一点:网上有些评析说,韩愈开篇第一句就是错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这话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因为按照唯物主义来讲,千里马的存在,不因伯乐的存在而存在,尤其不能因为伯乐的主观意见的存在而存在。
这真是一个笑话。如果这么来理解,那又怎么看第二句话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说,千里马本来就是存在的,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并不总是存在。隐含的意思是,只怪伯乐没有发现和看见千里马罢了。这是不是说韩愈又回到唯心主义的阵营了?
因此,我认为韩愈根本不是什么唯心主义者——非要在这里扯唯物唯心,就是胡扯淡。韩愈只不过是在说:千里马的标准是由伯乐在制订,一匹马是不是千里马也是由伯乐来评价,然而,现实世界里充满了悲剧,伯乐太少了,千里马太不幸了!
来源:樊荣强口才与写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