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蒙哥马利在延安参观公共澡堂,直言道:中国陆军不可战胜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23:55 1

摘要:东湖畔的风一阵紧一阵。1961年秋,74岁的蒙哥马利与毛泽东并肩散步,他笑着学一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彼时话题轻松,背后却是两年往返、数千里行程与反复求证的心思。

东湖畔的风一阵紧一阵。1961年秋,74岁的蒙哥马利与毛泽东并肩散步,他笑着学一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彼时话题轻松,背后却是两年往返、数千里行程与反复求证的心思。

转到上一年。1960年5月,这位英国陆军元帅第一次到北京。行程短促,五天左右,多是礼节性会见,也包括与周恩来在中南海的长谈。按当时记载,毛泽东接见时抛出一句试探“外面说我们是‘侵略者’,你怎么看?”蒙哥马利回答得很直“不公正。”这段对话的措辞多半出自回忆稿,但彼时的气氛,不难想见。

转年他把节奏放慢。1961年的第二次访华,外交部细化行程,线路北起北京,西折包头、太原,经延安、洛阳到郑州,再南下武汉。安排的用意很明白既看工业与交通,也看革命历史与民生场景。周恩来叮嘱工作人员,“放手让他看”,据在场者这是这趟行程能“看进细处”的关键。

延安的黄土坡上,风沙糙,布帘也粗。一天午后,他在街口停住,说想探视街边的公共澡堂。随行一阵犹豫,终究同意。门一掀开,热气涌出,彼此都有点局促。蒙哥马利看得很仔细肩背结实,也有清瘦,却远非“皮包骨”。他低声说了句“全是谎言”,据随行译员多年后口述,大意如此。

此前,西方媒体关于中国“普遍饥饿”的说法广泛流传。蒙哥马利并非轻信之人,但未亲见,难下。澡堂这一幕,对他是个对照纸面叙述与街头细节,哪一个更接近真实?更确切地它让他改了观察方法——少一点判断,多一些稽核。

其后在太原和包头,他看钢铁与机修;在洛阳和郑州,他看古都与铁路。每到一处,他问得琐碎一斤面粉的配给、一个连队的训练日程、一条支线的车次。他的判断朴素“装备也许不算先进,队伍却有素养。”这句话,他后来在伦敦的演讲里也提到过,措辞略有差异。

武汉的会面像是第一年的回声。东湖边,二人从军队谈到世界政治。蒙哥马利委婉提出担心历史上,强国常走向扩张。毛泽东答得坚决“中国不走侵略扩张的路,也不向外强行输出思想。”这段表态,国内外档案多有记录,语气不尽相同,立场却一致。

等到9月25日,行程将尽。毛泽东在送行时,赠《水调歌头·游泳》留念。此词作于1956年夏,赠送的时机在1961年,多方材料互相印证。蒙哥马利接过手稿,连声致谢。东西两种书写方式与两段战争记忆,在一页纸上并排,格外安静。

此前一年,他在北京初见,只窥得门面;这一次,他试图走到后院。两次访问形成对照第一次礼节为主,第二次实地为重;前一次多听,后一次多看。路径延伸,判断也在修正,这大概是他此行的收获。

回到伦敦,他把见闻写入回忆录,并在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的讲台上,谈中国的军队与社会。措辞克制,却有倾向将“好战的中国”改写为“自守而勤的国家”。传播效果难以量化,但至少在英国军界与媒体圈层,刻板印象松动了一层。

关于1960—1961年的中国,资料呈现并不单一。自然灾害、经济波动与地方差异,都在地理上拉出阴影。蒙哥马利看到的澡堂与训练场,只是样本。就像他自己所言,“我看见的,只能代表我看见的。”这一点,他并未回避。

战争老将的判断,仍离不开军人的刻度尺。他反复比较编制与训练一个团的补给节律,野外宿营的纪律,城市街道里孩子的体格。他由此推断“中国陆军很难被击败”,这更像一种职业直觉,而非政治宣言。

末了,友谊的形式感留在礼节里。1976年他去世,中国方面以唁电致敬,用“朋友”称之。词不华丽,却分量不轻。对一位在欧洲战场赢得声名的元帅而言,晚年留下的并非新的战报,而是几次跨洋的握手与几段被修正的看法。

东湖的风后来仍旧。再想起延安街口那道粗布门帘,像一个小小的伏笔——掀开它,才看得到湿漉漉的日常。历史的判断,多半也要这样,先把门帘掀开,再决定该说什么。

来源:南风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