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的柏林市中心,空气里弥漫的不是周末的闲散,而是一股压抑不住的愤怒。从亚历山大广场到胜利纪念柱,一条由人潮汇成的河流淹没了平日车水马龙的街道。放眼望去,成千上万面红、黑、白、绿相间的巴勒斯坦旗帜,像波浪一样在城市心脏地带起伏,将勃兰登堡门映衬得无比刺眼。空气
81年前,德国人在为犹太人挖坟墓。81年后,德国人在为巴勒斯坦人举旗帜!
周末的柏林市中心,空气里弥漫的不是周末的闲散,而是一股压抑不住的愤怒。从亚历山大广场到胜利纪念柱,一条由人潮汇成的河流淹没了平日车水马龙的街道。放眼望去,成千上万面红、黑、白、绿相间的巴勒斯坦旗帜,像波浪一样在城市心脏地带起伏,将勃兰登堡门映衬得无比刺眼。空气中,“Free, free Palestine!”的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与德语的“停止种族灭绝”交织回响。
这一幕,对任何熟悉德国的人来说,都充满了超现实的冲击力。因为这里是德国。二战后,因为那段谁都不想提的历史,德国对犹太人的亏欠感是刻在骨子里的。支持以色列,保护犹太人的安全,这在德国不叫外交政策,叫“国家理性”,差不多就是立国之本的意思,是政治正确里的天花板。
可现在,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十万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别再当帮凶”、“制裁以色列”。这就怪了,对不对?全世界最“尊重”犹太人的国家,爆发了可能是欧洲规模数一数二的反以色列游行。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别急着下判断,我们凑近点,看看走在柏林街头的都是些什么人。
你以为是清一色的阿拉伯移民?错了。新闻照片和现场报道告诉我们,人群的构成复杂得很。有拖家带口的土耳其裔家庭,有满脸愤怒的叙利亚难民后代,但也有大量土生土长的德国年轻人,那些大学生、环保主义者、左翼知识分子。他们举着标语,其中一条特别扎眼:“永不再发生——对所有人”。
看明白这句口号的玄机了吗?“永不再发生”是当年反思纳粹大屠杀的核心警语,几十年来,它几乎是犹太人苦难历史的专属标签。但现在,德国的年轻一代把它拿了过来,加了个后缀——“对所有人”。
你可能会说,十万人,听着多,放在德国八千多万人口里,算个啥?别急,来看个数据。就在游行前几天,德国一家权威民调机构做了个民调,结果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62%的德国人认为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构成了“种族灭绝”。
你没看错,超过六成。连执政党基民盟自己的选民里,都有60%的人这么看。
这数字说明什么?说明街上的十万人不是孤军奋战,他们背后,是沉默的大多数。这股民意就像一口高压锅,压了快两年,终于快要压不住了。从2023年10月7号开始,加沙的死亡数字从几千飙到几万,废墟和儿童的画面天天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德国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早就不是ZF发言和传统报纸了。
民意汹涌,德国政府这艘大船也开始摇晃了。现任总理默茨是个保守派,按理说应该是以色列的铁杆支持者。但他最近说了些什么?他公开批评内塔尼亚胡的政策“无法理解”,并且,德国政府已经悄悄地暂停了向以色列出口“可能用于加沙”的军事设备。
这可是个大动作。虽然话说得留有余地,但这标志着德国铁板一块的亲以立场,已经裂开了一道缝。这道缝,就是被那十万人的脚步和六成的民意给震开的。
更何况,连法国、英国、加拿大这些盟友都纷纷承认巴勒斯坦国了,德国再头铁,就真成了孤家寡人。
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场发生在德国的“背刺”,对以色列的杀伤力在哪里?
它打击的不是军事,而是以色列建国叙事的合法性根基。以色列长期以来,尤其是对欧洲,打的就是“历史悲情牌”。“我们是受害者,全世界都亏欠我们,尤其你德国,更要无条件支持我们自卫。”这个逻辑在过去七十多年里,一直很好用。
但柏林的游行,就像一个巴掌,狠狠扇在这个逻辑上。它告诉以色列,也告诉全世界:时代变了。当年的受害者,如果如今用同样残酷的手段对待另一个民族,那么历史的同情分是会被耗尽的。
来源:Soda看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