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到黄昏,部队绕到据点后侧,用炸药包炸开了缺口。冲进去时,里面的人还在喊着听不懂的话,拼刺刀的招式也透着日式打法。
1948年解放军歼“幽灵部队”:敌尸上摸出证件,竟是拒降的日军少将带队
1948年秋,山西太谷城外的玉米地刚黄透,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某旅的战士们正猫着腰往前挪。
前面的土坯据点里,机枪扫得像泼水,冲了三回都没靠近,几个战士还挂了彩。
战士们纳闷,阎锡山的部队啥时候这么能打?以往冲两三回就垮,这次火力又准又狠。
连长李建国趴在坟包后,眯眼瞅着据点里的人影,总觉得不对劲——那些人端枪的姿势,跟见过的日军一模一样。
等到黄昏,部队绕到据点后侧,用炸药包炸开了缺口。冲进去时,里面的人还在喊着听不懂的话,拼刺刀的招式也透着日式打法。
战斗结束后,战士小王在一具穿灰布军装的尸体上摸,想找份情报。指尖碰到个硬壳子,掏出来一看,是本深褐色的小本子。
翻开本子,上面印着日文,还有张黑白照片——正是这具尸体的主人,下面写着“元泉馨,陆军少将”。
小王吓了一跳,赶紧把本子递给李建国。李建国也懵了:日本不是早投降三年了?怎么还有日军少将在这儿打仗?
这事得从1945年8月说起。那天日本天皇广播投降诏书,山西潞安县的日军独立步兵第十四旅团里,炸开了锅。
旅长元泉馨把军官们叫到屋里,拍着桌子喊:“不能向八路军缴械!我们是大日本皇军,不能输给土八路!”
当时八路军就在城外,派人送信让他们放下武器,按规定接受遣返。元泉馨把信撕了,说要北上找“能合作的人”。
他说的“合作人”,就是阎锡山。山西这片地,阎锡山当了几十年“土皇帝”,日本投降后,他怕八路军占了地盘,正愁手里的兵不够用。
元泉馨带着一千多号日军,扛着机枪、迫击炮,偷偷从潞安往北走。半道上,阎锡山的人就迎了上来——早有人把消息报给了阎锡山。
两人在太谷的一座宅院里见了面。阎锡山握着元泉馨的手,笑着说:“皇军将士英勇,要是肯帮我,粮饷武器都好说。”
元泉馨也不客气,直接提要求:部队要保持原编制,军官还当军官,给的待遇得比阎锡山的嫡系部队高。
阎锡山一口答应,还把这支部队编了个名儿,叫“暂编独立第十总队”,对外只说是“山西保安部队”,瞒着外人这是日军。
接下来的三年,这些日军就留在山西,帮阎锡山修碉堡、训士兵,还跟着打八路军。
当地老乡见过他们,说这些人不跟阎锡山的兵一块儿吃饭,说话叽里呱啦的,偶尔还穿旧日军军装。
八路军早就听说阎锡山手下有支“能打”的部队,可没见过真面目。有次抓了个俘虏,那俘虏只会说几句中文,问啥都支支吾吾,最后才比划着说自己是“日本人”。
可当时没抓着实据,也没人敢确定——毕竟日本都投降了,怎么还会有整建制的日军留在中国打仗?
直到1948年这次战斗,元泉馨的证件一出来,所有疑问都解开了。原来这支“幽灵部队”,就是当年拒降的日军残部。
后来才知道,元泉馨在战斗中被解放军的子弹打中了肚子。他知道跑不了,就用手枪自杀了,想毁了证件,可没来得及。
这事儿报到野战军司令部,首长们都很气愤:日本都投降三年了,还有日军少将带着人打中国人,阎锡山为了自己的地盘,居然跟侵略者合作!
没过多久,解放军就发起了晋中战役,专门找这支“暂编独立第十总队”打。这些日军虽然能打,可没了补给,又得不到阎锡山其他部队的支援,越打越少。
有次战斗,解放军喊话让他们投降,说“你们日本早就投降了,别再替阎锡山卖命了”。里面有个日军士兵听了,哭着扔了枪走出来,说想回日本见家人。
慢慢的,这支日军残部要么被歼灭,要么投降,最后只剩几百人,躲进了太原城,跟着阎锡山守太原。
1949年4月,解放军打太原,这些残余的日军还在负隅顽抗。等到太原解放,最后几个日军士兵被俘虏时,都瘦得不成样,身上还穿着破烂的灰布军装。
元泉馨的尸体被找到后,战士们按规定埋在了太谷城外的荒地里,没立碑——他是侵略者,又是拒降的战犯,不配拥有墓碑。
后来有人去日本查资料,才知道元泉馨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一直在山西打仗,手上沾了不少中国人的血。日本投降后,他怕被当成战犯审判,才不肯缴械,投靠了阎锡山。
阎锡山以为靠这些日军就能保住自己的地盘,可他忘了,中国人最恨的就是侵略者。解放军连日本侵略者都能打败,还怕这些残余的日军?
这支不该存在的“幽灵部队”,最终还是被歼灭了。他们违背了日本的投降承诺,留在中国打内战,最后落得这个下场,都是自找的。
阎锡山跟日军残部合作,也没保住他的山西地盘。太原解放后,他坐着飞机逃去了台湾,再也没回过山西。
现在山西太谷还有当年战斗的遗址,当地老人给孩子讲故事时,都会提到这支“日军幽灵部队”,说“解放军不仅打跑了国民党,还收拾了这些不肯走的侵略者”。
这段历史虽然不常被提起,可它提醒我们:不管什么时候,侵略者都不会有好下场。就算他们换了身军装,改了个部队番号,也躲不过正义的审判。
文献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太原战役史料汇编》(山西省档案馆编)、《日本侵华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阎锡山与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来源:穿越时空的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