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医疗技术新突破!打破进口垄断困局,千万职场人痛点得解决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21:41 1

摘要:你以为这是懒、拖延、不自律,可有没有想过,这或许是一种被误解了很久的神经发育障碍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作祟?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坐在书桌前两小时,一个字没动,手指无意识抠着手上的倒刺,或者东张西望发呆,就是不动笔。

明明刚刷过牙,拿起牙刷时才反应过来重复了动作;想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两分钟能做完的事,却迟迟迈不开腿?

你以为这是懒、拖延、不自律,可有没有想过,这或许是一种被误解了很久的神经发育障碍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作祟?

更关键的是,我国有超2000万成年人正受它困扰,直到2025年,国产新药的上市才给这个群体带来新希望,这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改变?

23岁的周晓在图书馆枯坐一天后,终于确诊了ADHD,也就是我们说的多动症,在这之前,她一直把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做事拖拖拉拉”的状态归为不自律,一直陷入焦虑和自责。

其实像周晓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国成人ADHD患病率约3%,保守估计患者数量超2000万。

可长期以来,ADHD 都被贴上孩子才会得的标签,成年人出现类似症状,大多会像周晓早年那样,误将其当作自身性格或品行问题,很少有人会往“疾病”上联想。

更让人无奈的是,成人ADHD不仅容易被误解,连确诊都要比儿童难上不少。

我国成人ADHD的诊断工作启动很晚,专病门诊数量少得可怜,很多患者只能“挤”进儿童精神科或儿童多动症门诊就诊。

2021年,有3年媒体从业经验的何品,就走进了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儿童多动症门诊,候诊区里全是孩子,他站在中间,看起来和带娃看病的家长年龄差不多,尴尬感扑面而来。

而且成人 ADHD 的症状比儿童更隐蔽,还容易被其他疾病“掩盖”。

随着年龄增长,成人的多动行为会逐渐减少,转而变成内在的不安、想法跳跃,比如手里做着一件事,脑子突然就跳到另一件事上。

组织工作、安排家务时毫无头绪,面对复杂任务根本没思路,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当成“性格马虎”“能力不足”,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是这个病在影响。

更麻烦的是,近一半的成人还会同时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情况,之前就有人指出,这些共病会直接掩盖ADHD的核心症状,导致临床漏诊、误诊率居高不下。

22岁的盎然最初在浙江一家三甲医院检查时,就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直到偶然刷到成人病症的科普视频,才明白自己的“不自律”可能另有原因。

确诊难,过去连用药都成了成人患者的 “奢望”,2021 年之前,国内没有专门针对成人的治疗药物,大量患者只能在“无药可吃”的困境里挣扎。

直到 2021 年,原本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一线药物,才正式获批成人ADHD适应症,这也是当时国内唯一获批用于成人患者的 ADHD 药物,商品名为 “专注达”。

可“有药可吃”后,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2023 年起,“专注达”因为被部分家长当作提升孩子成绩的“聪明药”盲目追捧,一度陷入供应紧张。

药品生产方强生子公司西安杨森曾公开回应,2024 年中国市场对专注达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即便企业已加大供应量,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好在2025年9月2日,国产首款盐酸哌甲酯缓释片仿制药正式上市销售,由立方制药研发生产,适用于6岁以上ADHD患者。

这让成年 ADHD患者终于有了更多用药选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专注达”虽然能快速提升注意力、降低疲劳感,但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产生依赖。

所以被列为国家严格管制的第一类精神药品,必须凭精神科或儿科专业医师开具的红色处方才能购买,医生开方时也会严格控制剂量。

周晓服药后,虽然能维持一天的高专注状态,却也出现了食欲降低、心率升高等副作用,这种“依赖与顾虑并存”的矛盾,成了很多患者用药时的常态。

其实除了药物治疗,轻症 ADHD 患者还可以尝试注意力训练、正念冥想、瑜伽等辅助疗法。

陆峥也建议,精神类药物多少会伴随一些副作用,大多无需特殊干预,身体会逐渐适应,患者要根据自身症状轻重,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不必过分恐慌。

来源:月尘染星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