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夏苍茫的西北隅,隆起一片与天对话的高原——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赛乾雪山是它沉默的冠冕,青海湖是它散落的星眸,流云在无垠的蓝绸上信笔游走,牧歌随着青草的起伏低徊,十六年前的那个九月,我背负着山坳里沉甸甸的目光,成为刺破闭塞的第一缕微光,怀揣星火憧憬与薄雾迷茫
在华夏苍茫的西北隅,隆起一片与天对话的高原——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赛乾雪山是它沉默的冠冕,青海湖是它散落的星眸,流云在无垠的蓝绸上信笔游走,牧歌随着青草的起伏低徊,十六年前的那个九月,我背负着山坳里沉甸甸的目光,成为刺破闭塞的第一缕微光,怀揣星火憧憬与薄雾迷茫,走向山外的地平线,未曾想,岁月的长风几度盘旋,最终将我轻柔地送回这魂牵梦萦的起点,如同一粒格桑花的种子,重归厚土,在三尺讲台这方小小的园圃里,开始了十年如一日的扎根与守望。
故乡,是高原母亲掌心一道温暖的褶皱,炊烟是它的呼吸,牛羊是它的脉搏,童年记忆里,阿爸阿妈的背影,总在晨曦初染山巅时融入草色,又在暮霭四合时驮着星光归来。日子清贫如洗,却有青稞的醇香和牛粪火炉的暖意,足以熨帖每一寸寒凉。然而,这片离天最近的净土,知识的溪流却如此纤细。村学的土屋,在沙尘中蜷缩,一双双冻僵了握笔的小手、一块饱经风霜的水泥黑板、几截短小的粉笔,点亮蒙昧的全部薪火。但长辈们浑浊的眼底,对“字纸”的敬畏,却如仰望神山般虔诚,粗糙的手掌摩挲我的发顶,话语如砾石般掷地有声:“娃,书里有梯子,能爬出这山沟沟,去看天外的天。”
于是,我稚嫩的双脚,踏上了那条被露水打湿的求学小径。启明星还悬在墨蓝的天幕,我已裹紧单薄的衣衫,跋涉于冰封的羊肠。风雪如刀,一次次将身影刮倒,又一次次被心底那对山外世界的渴念扶起。多少个长夜,一灯如豆,在窗外呼啸的朔风伴奏下,我沉潜于墨香的世界。那些横竖撇捺,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凿穿混沌的微芒,是铺向未知远方的、星光闪烁的秘径。
终于,寒窗苦读,换来了振翅的契机。我如离巢的雏鹰,第一次真正飞越群山的藩篱。都市的霓虹如星河倾泻,车流似光河奔涌,令人目眩神迷。然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深处,心底总有一角被高原的风声填满:是牧场上悠长的呼哨,是牦牛毡房顶升起的袅袅桑烟,是亲人被紫外线亲吻过的、沟壑纵横的笑颜,是那依然在风中摇曳的、微弱的书声灯影……大学四年,我如饥似渴,在典籍的瀚海中泅渡,也在实践的熔炉中锻造筋骨,我知道,我的行囊里,不仅装着自己的未来,更装着高原无声的托付与沉甸甸的期冀。
毕业的渡口,万千航道铺展眼前。而我,未作半分踌躇,转身,归航。当双足再次踏上海南州温热的土地,心潮如澜黄河水奔涌,时光流转,故乡的容颜添了新妆,新高考改革全面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高原大地结出硕果,但教育的基石,依旧在负重前行。新砌的校舍掩不住与都市学堂的鸿沟;眼前的孩子,脸庞带着高原阳光的印记,有的需跋涉数十里霜雪方能抵达知识的驿站。然而,那一双双清澈的瞳仁里,跳跃着的求知星火,如高原夜空永不坠落的星辰,瞬间灼热了我的胸膛,那光芒,何其熟悉,正是当年点亮我心灯不灭的薪火。
初登讲台,几十双纯澈的眼眸如星子汇聚,心跳在寂静中擂鼓。我渴望化身一座桥,引他们渡向山外浩渺的古今瀚海。然而,前路并非坦途,孩子们的知识之壤,深浅不一,如同高原上错落的草甸。有的懵懂如初春的冻土,字词句读尚是陌生的路径。于是,黄昏的斜阳里,小小的书桌旁,便有了我俯身低语的身影,一遍遍,如春风化雨,只为在贫瘠处播下第一粒萌发的种籽。
浸润日久,我触摸到这片土地赋予孩子们独特的灵魂烙印。他们是风的儿女,对雪山、草场、生灵有着与生俱来的灵犀。于是,我的语文课堂开始呼吸高原的气息。吟哦“大漠孤烟直”,便邀他们凝望远处牧人升起的桑烟;体味“长河落日圆”,便共赏青海湖上熔金的暮色。笔落素笺,我鼓励他们写下毡房顶盘旋的鹰隼、阿妈熬煮奶茶的氤氲、牧归时牛羊踏响大地的鼓点。当方块的汉字与脚下的泥土、耳畔的长风血脉相连,语文便不再是纸上的囚徒,而是流淌在生命河床上的清韵。孩子们眼中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笔下的文字,也浸染了酥油的醇厚与格桑花的芬芳。
方寸讲台之外,他们的冷暖亦是我心头的弦。寒门学子,纸笔尚是奢侈。我便悄悄备下文具,冬日里,将棉衣的暖意连同无声的期许,披上单薄的肩头。曾有一个少年,家逢骤变,求学的星火几近熄灭。我踏着月色叩响他的家门,与他并坐于微弱的炉火旁,听风声呜咽,也听心潮翻涌。话语如涓流,一遍遍冲刷绝望的顽石。终于,他重返书声琅琅的怀抱,那伏案苦读的身影,如同风雪中挺立的青松,重新舒展的枝叶,是我心头最温润的慰藉。
十年光阴,粉笔的微尘悄然染白双鬓,也无声浸润着这片精神的园圃。目送一茬茬幼苗拔节、抽穗:有的如鸿鹄展翅,飞越雪线,去追寻更辽远的星河;有的如归雁衔春,重返故园,以新绿装点父辈耕耘的土地。每一封报捷的鸿雁飞来,心田便如盛夏的草原,瞬间开满喜悦的格桑。他们,正是我在这片高天厚土间,以心血为露,虔诚播撒的种子,如今已深深扎根,迎风而立,绿意葱茏。
身为语文人,笔亦是我另一种耕耘。我习惯将高原的呼吸、讲台的晨昏、孩子们瞳孔中闪烁的星河,细细纺入字里行间。愿这些文字,化作一扇小小的天窗,让山外的目光得以窥见这片土地的雄浑与坚韧,看见高原儿女对知识如对清泉般的渴望,对生活如对太阳般赤诚的热爱。我记录下晨读时稚嫩嗓音汇成的溪流,记录下被风霜雕刻却依然盛满希望的面庞,记录下同行者默默耕耘的背影,也记录下自己在这片精神高地上的跋涉与澄明。
新时代的鼓点,正激荡着高原的脉搏。我们这一代高原儿女,正以崭新的姿态,在父辈铸就的基业上,书写着属于青春与担当的篇章。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立德树人”是镌刻心碑的誓言,“反哺桑梓”是血脉深处的召唤。我愿做那执灯者,将根须更深地扎进这深情的冻土,坚守这三尺方寸之地,让知识的星火点燃懵懂的心灯,让文明的溪流漫过干涸的河床。值此时代宏图铺展之际,我愿躬身入局,化作高原教育振兴路上的一粒铺路石,为家乡明日的繁花似锦,倾尽这萤火般微茫却恒久的光热。
这苍茫高原,是我血脉奔涌的源头,亦是我灵魂永恒的归航。我深信,当万千高原赤子心怀凌云志,肩承万壑情,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必将迎来更加璀璨的黎明。而我,甘愿做那永恒的守望者,在这离苍穹最近的地方,以毕生的心血与热爱,去续写那阕属于高原教育的、生生不息、光芒永驻的壮丽诗篇。
龙万平,男,海南州共和县人。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等刊物及部分网络平台。
来源:青海在线网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