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上次说华仔这次的《今天演唱会》线上首播的累计观看人次超过了8000万的时候,有粉丝在评论区纠正我,说是人数。对此我特地查看了一些数据,抖音的一些官方的规则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我上次说华仔这次的《今天演唱会》线上首播的累计观看人次超过了8000万的时候,有粉丝在评论区纠正我,说是人数。对此我特地查看了一些数据,抖音的一些官方的规则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
当天晚上抖音呈现的是“8000万人看过”,这里的看过,我们是需要注意用词的,比如说“8000万人看过”和“观看人次8000万”,或者说“观看人数8000万”都是不同的意思,那么究竟“8000万人看过”应该怎么理解呢?
有人特地开贴说明这个情况,并且发上了一张直播结束,显示的“8235.7万人看过”。那么有的人理解是人次,有的人理解是人数,比如我说的是人次,粉丝有些说是人数。那么人次和人数究竟哪个更具有代表性呢?抖音的这个到底是人数还是人次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看过”这两个词去理解,看过,就是进来过直播间的人,不代表每个人进来都是从第一分钟开始到最后一秒结束都在直播间,有些人或许因为各种情况,看了一会离开,哪怕说只停留了1秒,没看内容就退出了,在系统上也算为“看过”。
简单的理解就是“看过”记录的是直播间进直播间这个动作发生了多少次,也就是说现在用“看过”替代了以前的“人次”。而不是说有多少人“完整看了”这场直播。
完整看了一场直播的人超过8000万,客观点它也是不现实的,不实际的,比如说有些人在车上、地铁上、火车上看了一会,然后到站了,你难道让人家边走边看,那么的不安全吗?
为什么现在平台要用“看过”这个词呢?用看过本质上是希望让普通用户更容易理解,这个数据代表的是有多少人曾经进了这个直播间,这是一种“触达范围”的通俗表达,对于一些粉丝认为“8235.7万人看过”比“8235.7万次看过”更理解为是单个人数,我是理解的,但是从规则和词语的理解上,我们应该客观一些。
作为一名华迷,我认为更应该客观,不能因为是华迷,就觉得说的不是自己想听的话,人家就是假华迷啊什么的,这个世界的声音,就如同刘德华的一首歌《观世音》,去听听不同的声音,不要只听一种声音。
无论直播间这次是超过8200万的人数还是人次观看,我个人觉得这个数据它并不是所有的真实的人看过,比如说有些广场投屏,去吸引路人观众,那么一个投屏,平台只算1个对吧?但是现场如果聚集了上百人呢?是不是数据就无法统计了?
回来继续说说“看过”一次在中文的语境中容易被理解为“完整观看”或者是“有多少人数观看过”,但在直播平台的定义中,仅仅是代表“进入过直播间”这个动作发生的次数。而很多媒体为了便于公众理解,会直接将“人次”简称为“人数”,但是平台原始数据还是以“人次”为准。
因此,我们看到的“8235.7万人看过,是指累计观看人次,反映的是所有平台用户进入直播间的总次数,虽然是人次,但我觉得在进行数据的一个统计,不能单一的看一个来源,现在的互联网媒体发展的比三年前更快,也许一家人投屏观看,你平台也只统计了一次。
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次的数据来看,华仔依然还是正当红,这个数据无论是人数还是人次,都尚属于当下一个顶流的歌手状态。
所以无论是人次还是人数,我认为都没有什么争论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尊重的是平台的计算规则,我们可以用平台的话来说,本次刘德华线上今天演唱会累计有8235.7万人看过。这样就可以了,谁也不要说谁是错的,统计的方式,语言文学的魅力就在此。
来源:娜默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