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不过万免税?灵活就业个税新政全解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21:34 1

摘要:2025年10月1日起,这帮“平台打工人”的个税征收方式彻底变天——收入性质从“经营所得”变成“劳务报酬”,平台统一代扣代缴,还得并入年度汇算清缴。

作者丨十三妹

十一黄金周还没到,外卖圈先炸了锅。

国家税务总局一纸公告,直接把骑手、主播、网约车司机这些灵活就业群体推上热搜。

2025年10月1日起,这帮“平台打工人”的个税征收方式彻底变天——收入性质从“经营所得”变成“劳务报酬”,平台统一代扣代缴,还得并入年度汇算清缴。

消息一出,评论区立马分成两派。有人拍手叫好:“早就该交了!上班族月入五千都得缴税,凭啥骑手特殊?”也有人愤愤不平:“风里来雨里去挣的都是血汗钱,这也要薅羊毛?”

没等来五险一金,却等来了税。这话听着心酸,却未必全对。这把“税收剪刀”裁定的,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第一,以前是多交了?

在旧规则下,骑手收入被定义为“经营所得”。这顶帽子可大有玄机——高收入群体通过注册个体户,享受3%-8%的核定征收税率,年入百万可能只交几万税。而普通骑手按次预扣,单笔收入超800元就得扣20%的税,一年下来预扣税可能比实际应缴的多出好几千。

某平台主播三个月收入3.7万元,按旧规预扣5920元税,实际到手的钱凭空缩水一大截。等到第二年汇算清缴才能申请退税,这期间的现金流压力全压在劳动者身上。

更荒唐的是,有人同时在多个平台接单,每个平台收入都不超过起征点,完美避开监管。而老实巴交的普通骑手,反而成了被“误伤”的对象。

第二,交税反而增加收入?

这次改革最核心的变化,就是三记重拳:

第一拳,收入性质重新定义。“劳务报酬”这四个字,彻底堵死了高收入群体伪装成个体户避税的路。

第二拳,计税方式彻底改革。新政采用“累计预扣法”,平台按月汇总收入,先扣除20%费用和每月5000元免征额,剩余部分才按3%-45%超额累进税率计税。

咱们来算笔明白账:月入6250元以下的骑手,扣除5000元免征额和20%费用后,应纳税所得额是零,一分钱税不用交。如果还有子女教育、房贷利息等专项扣除,月入1.8万都可能免税。

月入1万的骑手,旧规下预扣税约2000元,新规下只要100元;月入1.5万的,从2400元直降到200元。那个三个月收入3.7万元的主播,税负从5920元降到390元,降幅93%!

第三拳,平台责任强化。平台必须按季报送骑手信息,违规最高罚款50万元。想帮骑手“合理避税”?先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

第三,为什么选择这时候出手?

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这么庞大的群体长期处于税收监管灰色地带,对依法纳税的工薪阶层公平吗?对国家的税收体系健康吗?

更深层次看,这是平台经济治理的必然选择。过去十年,互联网平台野蛮生长,创造了就业,也留下了无数监管盲区。现在到了“补课”的时候。

这让我想起去年的社保改革。京东、美团开始为全职骑手缴纳社保,京东甚至承诺承担全部成本保证骑手到手收入不降。个税规范化与社保覆盖正在双轨推进,说明国家在下一盘大棋——要把2亿灵活就业者真正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对我们普通人影响多大?

对普通骑手来说,最实在的就三句话:

对消费者而言,也别急着担心配送费涨价。目前各大平台都在消化成本,尚无涨价迹象。即便未来微调,为规范化买单,总比把钱补贴给偷税漏税的高收入群体强。

最该紧张的,是那些年入百万却几乎不交税的主播、在多平台间腾挪闪躲的高收入骑手。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第五,公平应该向上而不是向下兼容。

说到底,这场税改的核心不是加税,而是更科学、更公平地征税。

它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在共和国税收体系里,没有谁可以是法外之地。送外卖的兄弟和写字的我,都是这个国家的纳税人,都该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义务。

这不是“加税”,而是更公平的税。当骑手们奔波在街头巷尾时,他们不再只是平台的“接单工具”,而是被正式承认的劳动者。这份身份的转变,远比税负变化更重要。

从风里来雨里去的骑手,到屏幕前直播的主播,2亿灵活就业者正在走出灰色地带。这不是寒冬将至,而是春天终于认出了这些曾经“隐形”的劳动者。

个税改革从来不只是钱的事。它是社会公平的度量衡,更是文明进步的脚印。

这把伞,终于撑到了每一个在雨中奔跑的人头上。

来源:燕梳楼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