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一生中最狼狈的一天,被人在床上逼着退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4 15:10 1

摘要:神龙元年的正月,风才从宫墙刮进来,带着点冰凉。迎仙宫里,武则天的身子沉在帷帐下,被一阵外头传来的喊杀声震得清醒了几分。屋里的气息忽然重了,张易之和张昌宗拔步出了门。没几分钟,廊下的动静变得令人不安,慌乱中夹着惨叫。换做过去,武则天是不会轻易受惊的,可这一次,她

神龙元年的正月,风才从宫墙刮进来,带着点冰凉。迎仙宫里,武则天的身子沉在帷帐下,被一阵外头传来的喊杀声震得清醒了几分。屋里的气息忽然重了,张易之和张昌宗拔步出了门。没几分钟,廊下的动静变得令人不安,慌乱中夹着惨叫。换做过去,武则天是不会轻易受惊的,可这一次,她心里凉到了骨头:糟糕,出事了!

很多历史书喜欢和稀泥,表面叙述一件事,其实啥都没说清。武则天怎么保住了江山这种问题,说到底不是一句“手腕高明”就能打发的事。她本来就不是天生权贵,父亲武士彟,名声不显的一个小吏,家族清贫。但命运向来是偏爱那些不愿安于命运的人。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从才人走到皇后、女皇,在那个男权社会,这种跨度和水花,不亚于现在一个北漂姑娘混到世界五百强高管。

但戏剧性的逆袭,背后没有靠脸吃饭那一回事。武则天几乎是用一种冷静且过分锋利的才智,把自己推到大唐的权力中枢。李治做皇帝的时候,朝中不少重要决策都绕不开她这个皇后。李治一死,武则天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自作主张”。改革科举、鼓励农业、减轻赋税,这些不是闲忙活。她让寒门子弟有了机会,也真刀真枪地让农夫的负担轻了点。

说白了,科举制原本对平民很苛刻,非世族子弟爬不进去。武则天招了制科、武举,把“夯实基层”的理念直接砸进体制。像后来县令李元、进士边令诚,真真切切是摆在史书页码上的农家子弟。农田政策就更直白——只要能吃苦种地就给开荒,税压下来,还不都是动真格。老百姓最知道什么叫好日子,自然也不是喊口号的事。

不过,聪明人都难免有个通病:难信旁人。为了权力坐稳,她搞“酷吏”,捏着言路,朝中稍有风吹草动,她就能捞出“谋反”的名目拉出去问斩。哪个大臣心里不憋得慌?大家嘴上没声,可小心思都有。历史记录下的大刑酷法,到处写着对权势的极度渴望,可偏偏又躲不过人性的灰暗一面。

有趣的是,武则天晚年并没变得更豁达。反倒是那两个被她捧成宠臣的张氏兄弟——张易之,张昌宗——成了新的麻烦。两个人原本没啥出身,偏靠着姿色和逢迎,爬到权力顶端。史书都写张昌宗“貌美如玉”,在那个秉持“功业”才是正理的时代里,这俩人算另类奇葩了。可惜,宠信带来的不是感激,而是高调的乱象,“朝里二皇帝”的称号也不是吹的。

事情闹到这一步,谁高兴?大臣们私底下骂得像菜市场泼妇——张氏兄弟的跋扈,成了武则天最大的短板。主政几十年,最后被拖垮的竟然是她自己的眼中钉。朝里风评一边倒,她儿子李显和李旦都死死盯着。两个儿子表面规矩,心底那点不服气也都藏着掖着。

偏偏武则天死心塌地信着张氏兄弟。大臣们真要提点什么,搞不好就扣个谋反的大帽子——朝堂里气压低得要死。李旦忍不住提了一嘴,差点被她一顿训斥,太子的位子险些丢了。不服不行,干着急也得装孙子。

对了,反对的思路也不一致。有人主张直接暗杀张氏兄弟,走“劫法场”的老路。但提议很快被否,小命是自己的,担不起高风险。张柬之这个人提出了“攻上梁山”的另辟蹊径:索性推翻老太太,把李显扶正。一呼百应,他成了策划头子之一。大家三天两头换地方碰头,搞得神神秘秘,像地下组织一样。

就说这场政变直到现在都有点戏剧色彩。官场气氛一直压抑着,愁云惨淡,见个人都得小心身后。张柬之和几位同党不止要躲着张氏兄弟的眼线,还有个崔玄暐,左右观望,总觉哪头好就往哪头倒。官场墙头草,永远特别多。

暗潮汹涌,蒙在水面之下,风声也越来越紧张。武则天没有察觉?未必。可她年纪大了,身子骨硬是撑不住。要说她全然没觉察,肯定没人信。但你看,她始终没下决心把反对派一锅端掉。或许那一刻,女人的心思更复杂了,既想固权,又懒得再吵一场。

反正到了正月二十三,决定性的那一刻还是来了。禁军闯进了迎仙宫,张氏兄弟还没回过神,刀就落下来了。屋里气息彻底变了,丝毫不见皇帝的威严,只有被天命抛弃的孤独感。就算手里还有点权力,身体虚弱时谁也使不上劲。

张柬之带人杀进来,没有多余的废话,直接逼她退位。场景特别荒诞,几十年江山说塌就塌了。武则天不甘心吗?肯定不甘心,可她清楚,逆了形势,什么都没用。她还想耍点小心思,坚持自己动笔写诏书。可当她写下“叶落归根也”,所有盘算都失了锋芒。

权力转移就这么发生了,新皇帝李显登基。前朝旧事,都成了宫墙里掩盖不住的流言。武则天虽然退位,依旧被尊作“则天大圣皇后”,长住上阳宫。朝堂表面归于平静,实际上,李显还是时刻提防着母亲这头老狮子。他三天两头去看望,说话、唠叨、训斥,回头还得低着头。

这种怪诞的并存状态,持续了大半年。直到十一月,武则天终于离世,活到82岁。新的秩序才开始逐步稳下来,李显也好歹喘了口气。又有人说,武则天如果身体再多撑个两年,大唐说不定还翻波浪。可谁也没法推测历史的“如果”,有些终结一早写在年寿里。

她这一生,绝对风光,又充满得失。从权谋改革到酷吏峻法,每一步都有成就,也有败笔。看似理性,实则也充满自我矛盾。她废立皇子、酷刑报复,外人说狠毒,其实也是某种无力的自保。甚至晚年宠信张氏兄弟,看似昏庸,其实更多是一种情感寄托。谁说她不懂人的温情?不过是权力游戏里,情感一向排在最后。

对于江山保住没,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大唐的最大灾难,也有人说,没有武则天,唐朝早散了。可细看她那些年搞的实事,不管是给平民上位的阶梯,还是减小负担的政策,有一点确实不能无视——让更多人有活路。

但反过来说,权力集中、酷吏肆虐,为了生存搞的那些下作手段,也的确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政变不过是历史周期律的一个高潮。这种模式其实换个皇帝,换个朝代,差别不大。

武则天留下的问题,一面是她卓绝的改革,一面又是难以化解的专断、残酷。如此一来,她的天下一度稳如磐石,可到了最后,依旧没能逃过大势所趋的崩塌。历史好像总喜欢这么玩矛盾。

这么走了一圈,江山到底靠什么保下?一半靠才干,一半靠天时,更有运气和人情世故夹在其中。至于那些权谋背后的温度,有时还真说不清是冷还是热。

武则天的一生,本不是只有成败对错可以概括。有人记住她的刚腕,有人只念她的铁血,也有不少人,更愿意相信那一点带着破绽的温柔。如果说大唐的江山真有靠得住的东西,恐怕还要等后来的人来翻篇。

到底这样的人物,是历史的奇迹,还是命运开的一个玩笑,谁也没法说准。

来源:桐桐在收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