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几天,从重庆到嘉兴,从绵阳到修水,全国不少城市的街头巷尾悄悄披上了“中国红”。灯杆上、桥头边、景区入口,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重庆渝中区在20条主干道和热门景点周边挂了4000多面国旗,江西修水县也计划在国庆前挂出2000余面。这股红色浪潮,不只是节日装
最近几天,从重庆到嘉兴,从绵阳到修水,全国不少城市的街头巷尾悄悄披上了“中国红”。灯杆上、桥头边、景区入口,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重庆渝中区在20条主干道和热门景点周边挂了4000多面国旗,江西修水县也计划在国庆前挂出2000余面。这股红色浪潮,不只是节日装饰,更像一场无声的集体仪式。
在重庆高新区和渝中区,国旗悬挂同步推进,连成一条贯穿城区的红色廊道。长江大桥、解放碑、洪崖洞入口,清一色的红旗与绿树蓝天相映,视觉冲击力拉满。四川绵阳北川新县城更进一步:主干道挂旗之外,商业街区还配上了灯光秀和背景音乐,营造出沉浸式的节日氛围。有游客说,晚上走在街上,“像走进了一场流动的爱国主题展”。
江苏多地也加入这场“红色装扮”行动。南通濠河边,国旗沿河岸整齐排列,倒映在粼粼水光中,红得热烈却不刺眼;无锡、扬州则在绿化带里换上了红黄系草花——一串红、孔雀草、鸡冠花、矮牵牛,色彩明快,烘托出浓郁的节日气息。浙江嘉兴的子城遗址公园,一面巨幅国旗悬挂在古城墙上,成了市民打卡热点;南湖景区不仅挂旗,还增设了祝福留言板和国庆主题文创,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这波“国旗潮”背后,其实藏着几重逻辑。
首先是双节叠加带来的特殊效应。2025年国庆(10月1日)与中秋(10月6日)只隔五天,假期连贯,旅游和消费预期明显升温。城市需要提前营造氛围,提振人气、激活商圈。据一些地方文旅部门透露,节前氛围布置方案早在9月中旬就已启动。
其次,公共空间的情感动员正在变得制度化。有在市政园林系统工作的朋友提到,今年不少城市已将“国旗悬挂”纳入节前市容整治的硬性标准。这种做法,既体现政治仪式感,也强化市民对节日的认同。比起过去单纯发通知、喊口号,现在的方式更“润物细无声”。
第三,文旅融合进入新阶段。像北川和嘉兴,把国旗和灯光、音乐、文创结合起来,说白了,就是把“爱国”变成可体验、可拍照、可传播的场景。十年前,挂旗多集中在机关单位、学校周边;如今已延伸至商圈、河岸、遗址公园,覆盖更广、形式更活,也更贴近日常生活。
对普通人来说,“中国红”首先是视觉上的节日信号。在嘉兴子城遗址公园,那面悬挂在古城墙上的巨幅国旗,成了市民合影的热门背景;有游客直言:“拍张照发朋友圈,比买文创还带感。”在修水县,一位家长带着孩子看工人安装国旗,孩子问为什么到处都是红旗,家长顺势讲了国庆的意义——“这比课本生动多了”。
当然,也有不同声音。有网友指出,多个城市都用红黄草花装点绿化带,虽然喜庆,但缺乏本地文化辨识度。“要是能结合地方特色,比如用本地非遗图案做旗杆装饰,可能更有记忆点。”不过总体来看,大多数人仍觉得“看着喜庆,心里踏实”。这种氛围不靠口号,而靠满眼可见的细节——就像过年贴春联,挂国旗正逐渐成为新时代的节日“年俗”。
近年来,节前城市美化投入确实在逐年增加,但如何平衡“热烈”与“过度”仍是课题。实际情况是,多数城市已建立悬挂规范:国旗尺寸、高度、间距都有标准,破损或褪色需及时更换。比如南通濠河沿岸,国旗与自然景观融合得恰到好处;而个别地方若只堆数量、缺设计,反而显得生硬。
挂国旗就像给城市穿节日盛装,得体才显精神,太花哨反而失了庄重。值得肯定的是,这次多地同步行动,未见铺张浪费的报道,更多是利用现有灯杆、绿化带做“轻量级”升级——既节俭,又有效。
来源:北风影探